遵义古亳州土司墓葬规模宏大,印证了杨家七百年割据。
亳州土司家族墓葬集中在遵义新铺,时间跨度从宋代到明代。2013至2014,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陆续发掘了这座大型“土司家族墓葬”。最终,通过这两年的不懈努力,考古队清理出了三组墓葬,分别位于当地仁江河西岸的坡地上,正好处于一个临水背山的地形上。此次发掘的三组墓葬,分属古亳州地区历史上的几个“土司”,也属于同一个“杨姓”。航拍夫妇墓葬,其中第一座墓为第二十九土司“”的陪葬墓,第二座墓为同墓异穴的大型三室陪葬墓,属于明初第一代亳州土司,也是世袭亳州杨的21土司“”的陪葬墓。第三座墓,从其出土的文物来看,是杨甲夫妇的合葬墓,即亳州杨14土司。另外,其实在这次大规模发掘之前,已经发掘了几座“杨土司”墓。加上此次发掘的三组墓葬,共有九座“杨土司”墓葬暴露在世人眼前,分别是:13杨符咒墓和65438+。此时你可以问,这个“杨土司”是个什么样的家庭?「敬酒」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至于这些内容,我将重点放在下一部分。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杨氏土司墓群”是体现世袭性质的“贵族墓群”。既然是贵族,这个墓群出土的文物自然是“硬货”。所以,我不妨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比如杨家墓出土的“龙纹金杯盘”,在考古界引起轰动。其工艺可谓匠心独运,也算是国内金银文物中的顶级文物。更何况其他“土司墓地”出土的银捧壶、金台灯、葵花瓣银灯座,也算是“金银器”中的顶级作品了。其实,通过这些非常“土豪”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杨家”的财力一定非常雄厚,生活一定非常奢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近距离走进这个家族,了解他们在亳州地区的历史,同时了解“土司制度”在历史舞台上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杨家出土的其他宝物,都是唐代中原来的,相隔七百多年。明朝谢幕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其实是对官职的一种称谓,也称“地方官”或“地方土司”。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首领通常都是首领,所以那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杨家将”就属于这种特殊的情况。说到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古亳州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遵义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包括:苗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20个少数民族。古代的土司都是穿官服的,所以在封建王朝时期,由于亳州少数民族众多,往往会出现两种乱象:一是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为争夺地盘而发生的小规模战争;第二,几个强大的少数民族联合起来反抗朝廷。“杨家”的到来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第二种乱象,“亳州”的整体名称和行政区的设置也是不久前刚刚出现的。这里先说一下古亳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登基以来,他花了很长时间平定各地的叛乱。唐太宗塑像后几年,唐朝已是国威大镇,所谓“四夷服”,一般指唐朝境内的少数民族全部投降“唐朝”,自然包括今天的整个贵州地区。为了更好地管理当地的少数民族,李世民在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首次将隋朝张克县北部定为郎州,辖贡水、高山、公山、可营、谢石、石岩等六县。然后到了贞观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39年,唐太宗先是废除了朗州的设立,但是后来又整合了朗州所辖的六郡,设立了亳州。其实总的来说,就相当于换了个名字。至于“亳州”这个名字,到了明代,有人把“亳”字解释为人才,“亳州”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整个“杨家”衰落、消失的那一刻。古亳州地图接下来我们可以说说,原本生活在“中原”的杨家一家人,当时是怎么去西南边陲的,他们去了700多年。这就要从杨家第一代土司杨端说起了。祖籍山西太原,唐僖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位于云南的南诏再次出兵攻占亳州城。为什么说“再一次”?因为早在唐玄宗大中十三年,也就是公元859年,当时的南诏王贵龙就自称皇帝,出兵占领亳州。此后,收复亳州的是唐朝设在西南的安南都护。所以南诏两次进攻前后才过了14年,而正是在南诏再次进攻的时候,唐僖宗为朝廷和百姓招募军事人才,为朝廷而战,从南诏手中夺回亳州。杨端画像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杨端加入了反抗南诏的“反抗”行列。然后与叔父一起,带领江西项、令狐、程、赵、尤氏、娄、梁、韦氏、谢等九姓子弟,在亳州定居。安定下来后,他们,也就是隐藏在亳州民间的“大唐军”,开始了对南诏的征战。通过“明攻娄山,暗渡赤水”的作战策略,不断与“南诏国”军队周旋。最后,他们在唐僖宗工作了三年,也就是公元876年,他们再次成功广播了播州。另外,应该说,在这次亳州之战中,被封为“亳州公”镇守西南边陲的第五孙罗,也与杨端并肩作战,并在成功收复亳州后,杨、罗两家相继入驻。从这一年开始,杨端被朝廷封为“亳州宣威司宣威使”,开始了他们“杨家”对亳州地区的割据统治。915年,博古地区第一位真正的“土司”杨端去世。虽然当时还没有土司这样的官职,但曾经的“大唐王朝”早已土崩瓦解,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杨端。从此,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历史车轮如何前进,杨家都可以继续牢牢地统治着亳州地区。不过,其实这个现象也可以很好的解释。杨治下的亳州地区,自晚唐以来一直在经营。久而久之,树成了“国中之国”。另外,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一直是那些帝王们头疼的问题。目前如果恰好有这样一个家族,能够世世代代管理着少数民族众多的亳州地区,那么各个朝代的皇帝都会愿意把自己的饭碗送出去,而不是轻易去碰“杨家”,因为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少数民族”叛乱,得不偿失。所以我觉得这才是杨家能在亳州地区统治七百多年的主要原因。说到“国中之国”,我们不得不说,在这个“小国”的发展史上,有过“盛世”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主要集中在南宋时期,尤其是13杨魅、14杨价和15统治时期。整个亳州地区繁荣昌盛,人民富裕,被称为“亳州盛世”,我前面列举的就是从杨价墓出土的。当然有起有落,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辉煌了724年后,风光无限的“杨氏家族”终于在明朝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退出了历史舞台。杨家之衰,如万历皇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太“做作”了,杨家最后一代,二十九土司杨应龙。明朝隆庆五年,也就是1571的时候,杨应龙的世袭父亲杨烈出任播州宣威司,然后在万历十四年,也就是1586的时候,杨应龙被提升为都督,被封为“骠骑将军”。也许是因为“盛”升得太快,权力比“土司”大得多,才忘记了朝廷对他“杨家”的礼遇和照顾。于是,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苦心经营多年的杨应龙揭竿而起,造反了。当然,杨应龙与明朝也有矛盾。罗嘉良在杨应龙扮演了明朝朝廷的角色,并立即派遣军队去征服由杨应龙领导的叛军。两军在海龙屯地区激战多日,未能得出结论。直到第二年春天,明朝派出以著名抗日将领为首的“八路军”攻克杨应龙。此后,经过近半年的“对抗”,杨应龙见大势已去,便携妻妾在家自缢。他的儿子杨朝东和弟弟杨兆龙都被抓获。后来,他们和其他被捕的杨家和叛军将领一起,被押送到首都,并在市区被斩首。至此,统治亳州724年的“杨姓”以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明代平伯之战示意图而且,在平定杨应龙叛乱后的第二年,万历皇帝彻底改变了亳州的行政归属,将亳州改为遵义县,划入当时的四川政府管辖。就这样,不仅“杨家”彻底没落,就连他们曾经统治了724年的“亳州”也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