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交谈和交流的?

我们在阅读历史、诗歌、古文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说话的?

众所周知,口语和书面语有一些区别:书面语经过打磨后更加规范流畅;口语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更具自发性和原创性,充满生活气息。这个共识在古代应该也是成立的。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古诗词文章,都是在技术和艺术层面进行文学处理的产物。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读的是高于古人日常生活的艺术创作。今天,我们只能阅读书面字典,但对古代家族式的沟通方式知之甚少,这是一个遗憾。

有人可能会说,就像读现代小说能了解现代社会生活一样,读古代小说也应该能了解古代的社会面貌和交往方式。但是别忘了,小说是明清时期才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先秦寓言、魏晋传奇、唐传奇、宋元传奇对家族式交往的考证作用不大。就明清发展起来的章回式小说而言,如果当代人写当代事,小说中人物的交流方式可能更贴近现实生活,比如《红楼梦》。如果当代人写历代,那么作者只能受限于自己所处时代的传播方式,而不能创造出历代人所用的传播方式,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没有家族式的交流,只有文本式的语言模式,就像没有枝叶繁茂的点缀的粗枝的延伸,虽然筋骨矫健,却并不丰满多样。我们可以读到文采横溢的古代文章,却捕捉不到促使文章成型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活动。我们只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曲折的过程,我们只看到完美的结果。所以,我们只能认可那些把文章、诗词、大事记串联起来堆砌的古人,而不能认可那些对衣食住行这些不经意的词语亲密无间的古人。

也许,对于古人如何说话这个问题,我们终究找不到确切的答案。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迷雾和不为人知的角落,让历史变得神秘而有魅力。我们试图拨开所有的迷雾,照亮所有的角落,却又害怕这样的摆弄和照亮会破坏历史的神秘。于是,带着这样的矛盾,我们在对历史的回顾和探索中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