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
简介1。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同,中华文明的原始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在北、西、东南有天然屏障,极大地限制了与外界的联系,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中国哲学的初期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受到当时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影响。受这种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我们的祖先主要以农业为生。农业和治水构成了中华文明之初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的人际关系比西方复杂得多。中华文明之所以被称为早熟文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治水。中国的神话传说比较实用,不太神秘。2.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哲学诞生于殷周之交,奠定了周人思想自觉过程中的基石。礼乐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治国,二是育人。周人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三大创造:一是礼乐制度,二是尊德护民思想,三是阴阳五行观念。这三大创造对中国哲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礼乐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尊德护民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德上,阴阳五行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观上。中国哲学就是在周人这三种思想创造的基础上诞生的。3.从“周闻累”到“哲学突破”虽然西周文化对先秦哲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但中国哲学的真正产生还是归于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章是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
孔子(551-479),名丘,号。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祖先是殷人和宋国贵族的后代。三岁丧父,少年贫困。我以前是管仓库和畜牧的小官吏。作为贵族的后代,他年轻时就懂礼仪,并以儒学为业。中年学生被招去讲学,后来在鲁任都督、司寇,不久离职。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带领弟子周游世界十四年,晚年回到山东整理文化典籍。据说诗书被删,礼乐定为《春秋》。他的言论被弟子们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是研究他思想的主要材料。中庸在肯定事物的原理和本质的前提下,力求在其两端之间找到最合适的点,折衷主义则是为了赢得一些利益而否定事物的原理和本质。简单来说,中庸只涉及事物的数量,折中主义涉及物质的问题。
1.原始儒学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2.“我是东周”的思想。3.“克己复礼仁”的思想。4.《礼制》中的中庸思想
第二章是墨子和他创立的墨家。
墨子(约公元前480-389),名翟,鲁人,指宋人。自称“泼妇”,擅长手艺,还有当时著名的工匠公博(鲁班)。他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各种文化经典相当熟悉。他以前是宋朝的医生。成年后,他像孔子一样四处游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由于与时代不合拍,他再也没有用过。晚年主要从事教学活动,向各诸侯国推荐弟子,以继续贯彻其思想。墨子早年受儒家教育,后来因为反对儒家的政治主张,创立了墨家。与儒家不同,墨家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宗教团体。其成员被称为“墨家”,生活艰苦朴素,严守组织纪律,“赴汤蹈火,死不罢休”。墨家的人要由组织的领导任命,他的一部分工资要上交给组织使用。墨子死后,这个集团的首领被称为“大亨”,继续严格执行墨家的各项规定。之后分为三派,学术倾向大变,直至逐渐散去。墨子曾将其思想概括为十个方面,史称“十事”。《鲁文》记载墨子自有云:“国若乱,则语将尚贤、尚同;国家穷,语言就省着用,省着埋;国若急(xi3),声若强(zhan4),语不欢而终;如果国家不道德,粗鲁无礼,那么语言就敬天敬鬼;国事夺侵略,则语既爱而不攻。”《十事》是墨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1,“取易出路”的思想主张尚贤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主张政权应向“农工之民”开放,强调在人事任用问题上,官要无常贵,民不可卑。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弃。2.“天理”、“明鬼”的形而上要求3。“三种表现”和功利主义倾向于看到,当时大家都只有自爱,只有利己,结果大家都在不停的争斗,世界一片混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兼爱”。如果人与人之间是相爱的,那么利益自然可以互相交换。这就是墨子说的“相亲相爱,相得益彰。”只有兼爱才能盈利。兼爱是谋利的思想基础,谋利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墨子兼爱以利,义礼有机结合,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倾向,在先秦诸子中很有特色。
第三章是老子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老子(生卒年不详)在西汉初年是个谜。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讲了三个老子,分别是李二、老莱子、太史君(dan1)。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司马迁说孔子曾“向老子求礼”。老子对孔子说:“君子适时而驾,不可累时而驾。”。我听说梁家躲在徐若,一个绅士很贤惠,看起来像个傻瓜。去除孩子的女人味和色欲,状态和色欲,对孩子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孔子不但不生气,反而称赞老子是‘乘风破浪上天’的‘龙’。
1,老子道德思想的意义和特点。老子说,道教有两个特点,一是“独而不改”,二是“走来走去无危险”。所谓“独立不变”,强调的是道的永恒(“先天”)。具体来说,有三层意思。第一,道是“无”,道不是有形之物;其次,道是“物”,既是“象”,又是“精”;第三,无中生有。“世间万物皆无中生有。”2.陶思想在政治中的运用。陶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四章是孟子孔子仁学思想的发展。
孟子(公元前372-289),名柯,战国时邹(今山东)人。鲁名门望族的后代,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妈妈爸爸三招的教导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孙子思思的稍长弟子。成年后跟随孔子在家乡教书,四十岁左右开始做官,并开始游历齐、腾、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当时“秦用,富国;楚威用吴起打败了弱小的敌人;齐威王与王玄用孙,民族禁忌,诸侯在东方对峙。”因为仁政论太理想化,与时代不合拍,最后用不上。晚年退隐讲学,与弟子* * *合作撰写《孟子》。
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弟子,自觉以学习和继承孔子的思想为己任。他的经历和孔子类似,先教学生,后游历他国,最后讲学著书。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仁学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孟子的性格和孔子的性格很不一样。孔子是一位性格温和的长者。另一方面,孟子以好争辩的个性而闻名。1,郭店楚简与孟思学派2。基于良知的性善论是内在的,但总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是仁、礼、智,是善,也就是所谓的“慈悲、仁”;耻而恶心,义也;尊重,礼貌;是非之心,智也。“换句话说,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因为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每个人都有真诚善良。这就告诉我们,性善的基础完全在于善心,因为善心就是善。这就是孟子仅基于良知的性善论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孟子直接把良知的基础归结于天。3.良心是内在的,能不能得到,完全看你能不能弄巧成拙。“做错事的都是自找的”,意思是如果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每个人都要找自己的原因。比如我爱别人,但别人不亲近我,我要问自己有没有做好事;如果你管理了别人,却没有管理好,你要问问自己是否达到了智慧;如果你以礼待人却得不到回应,你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首先要做的是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自我反省就是自我满足,“自我满足”就是“获得自己的良心”。孟子曰:“君子学道而欲自满。自满了,就心安理得;居安思危,便有深厚的资本;资深则左右,君子欲自满。”也就是说,君子用大道来加深自己的造诣,也就是要求自满。自得可以牢牢把握,不动摇;如果牢牢把握,不动摇,就能存得深;有了深厚的积蓄,就会取之不尽,所以君子要求自满。简而言之,自寻是自省和自得的紧密结合:自省来自方式,自得来自目的;反思是反省自己的良心,自满是得到自己的良心。一旦沾沾自喜,遵从良心的命令,就成就了道德。3.以性善论为基础的王道学孟子性善论的根本目的是弘扬他的王道学。所谓王权主义,就是学习古代圣君的做法,提倡德治,“以德服人”,使人“真心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