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有其特定的规律。最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 * *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斯大林所谓的“社会发展五段论”)。主流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走过了前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向第四个阶段过渡的时期(越南、古巴、朝鲜在党的十三大上宣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在1950年代宣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总进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在生产和建立生产关系后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虽然此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矛盾,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进行一些调整,但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造的;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必然会主导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迟早会发生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也规定了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动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证和思想形态。这种反应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着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不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就起着阻碍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是首要的;上层建筑的反应是次要的。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派生的、从属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人与社会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类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的规律就是人们自身社会行动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改变社会制度和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了“人民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的基本观点,这也源于英雄与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自己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的,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即现实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
唯物主义(英文:Materialism)这种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物质,物质的形式和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1],认为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一切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表达,一切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和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即有机物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实际存在的实体。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它不同于基于二元论或多元论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唯心论的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就像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改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是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