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寺的历史沿革
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名为福肯吉,后由唐僖宗的师慧通禅师重建,改名为白水寺。到了宋代,改名为白水福建基;明代宗申皇帝朱翊钧题写“万年圣寿寺”,是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刹之一。
金代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道教弟子慧远的弟弟慧智出走蜀国,不久赴峨嵋山创建福建基。在唐僖宗(公元887-888年),佛教高僧慧通来到Xi,寺庙建造和破坏多次。将“三云二水”改为压制火星,并将福肯吉改为白水寺,牛心寺改名为沃云寺,中峰寺为积云寺,华严寺为归云阁,华藏寺为黑水寺。(黑水寺建在黄湾乡黑水村二斗岩上,现已废弃。与金顶华藏寺是两座寺庙。)
宋太平兴国五年,寺僧毛针携诏入宫,太宗赐诗嘉奖。回来后,第六圣殿复活了。朝廷派张仁赞给方上黄金3200元,并铸了一尊普贤铜像到庙里,改名白水福肯吉。普贤铜像高7.85米,重约62吨。佛像高3.64米,坐在大象背上的莲花座上。莲座高1.39米,直径2.22米。六齿白象每只脚踩一朵莲花。普贤菩萨身披黄金,头戴双金冠,雕刻精美。
明朝嘉靖十三年,据说禅师铸了三尊佛像,放置了寺庙的毗卢殿,铸了三口铜钟。最大的挂在圣济寺(现移至国保寺山门对面),较小的两个分别放在毗卢殿和颜勇寺。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朱翊钧为母亲慈圣皇太后祝寿,命方丈太泉重修寺庙,并出钱在普贤铜像上盖了一座砖庙,题名“圣寿万年寺”。
今天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的,包括大雄宝殿、高耸殿、兴元楼、斋堂。此山门、弥勒殿、毗卢殿、般若殿建于1986。1991年,重建了左边的鬼钟楼和右边的鼓楼走廊及围栏,成为峨眉山最大的寺庙。它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