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由来
一、姓氏的起源
李姓有六个来源:
1,根据唐书、宰相谱系表、通志、宗族简牍、元和氏编纂等相关资料,出自“嬴”氏。皋陶之后,天下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首),官为姓氏。春秋时期,道教创始人老子因祖上原因,以李为姓,称其为李二。
2.据《北史》记载,昭君的李是继之后的第一人。
3.据《魏书》记载,北鲜卑族的姓氏在魏末为“赤李”,后改为汉字“李”。
4.到了唐朝,皇室的姓氏是“李”,“李”成为国姓。在唐初,开国元勋徐、邰、安、杜、胡、洪、郭、马、贤愚、张、卜、、倍儿、董、罗、朱燮等都曾以“李”为国号。此外,许多家庭改为李,李的人口大大增加。
5、从他家改姓。三国时期,诸葛亮平丧后赐姓赵、张、杨、李等当地少数民族。鲜卑族有一个李姓复姓,汉化后改为汉字李。是给洛阳的李的。
6.少数民族现存姓氏。延边朝鲜族普遍姓李。
始祖:李丽珍。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统治时期担任监狱的管理员。皋陶判案非常准确,从不出错,这使他在当时很有名。他的后代继承“大理”之职,以官为氏,称为“李”。商朝末年,后来的代理人皋陶因处理此案不公正而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李珍逃亡,沿途靠木子(李树的果实)为生。为了不忘记这段多灾多难的历史,铭记的救命之恩,李珍的母亲决定将自己的姓氏从李改为李,由组成。于是成了李姓的始祖。
第二,迁移分布
从商代末到东周,李在豫东生活了200年。西汉时,李的一个家族迁到了今天的山东。自东汉开始,黎族向西南迁徙,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其中部分民族融合为白、苗、壮、彝、满、回、土家族、纳西族等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以李氏为盛,与中原崔、鲁、李、郑并称为四大名门,但唐以前主要发展在北方。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作为国姓的李最为突出。唐代李三次南迁:第一次是初唐时期,一部分黎族南迁,一部分河南黎族在开漳州时随、进入福建。第二次是“安史之乱”,许多李后裔迁往南方。第三次是在五代。由于动乱,李搬到福建,莆田和晋江。从明朝后期开始,福建、广东的人陆续迁到台湾省。李的海外移民始于明初,去琉球的都是福建人。明清派往琉球的很多人都姓李,都是从福建移居琉球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60多位李帝、李王,先后建立了大成、西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北方省份李姓比例较高,可超过18%,南方省份不到8%。李是当今中国最流行的姓氏,人口过亿,占中国汉族人口的7.9%。
第三,历史名人
李二:老子是春秋末期陈国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提倡自然。他以《道德经》闻名于世,提出了“人治地,地治天,天治道,道治自然”的思想。他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的创始人,也是《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叫李的人。
李四:河南上蔡人。战国时期,他是秦国的宰相,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成就了封建帝国工业。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资源保护者。被秦任命为蜀郡太守,依法治水,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奉为川神。
李白:甘肃秦安人,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被称为“诗仙”。他一生作品众多,有900多部,如《蜀道难》、《难行》、《静夜思》等。李广:出生于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人。他参加了70多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以勇猛善战著称。当右北平太守时,匈奴几年不敢攻,称他为“飞将军”。
李春:隋代的工匠。由他一手缔造的赵州桥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李世民:也就是祖籍在陇西的唐太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大,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造就了“从命不拾遗,夜不关门”的关震盛世。
李清照:济南(今山东)人,南宋女词人。在词论上,强调和合,崇尚雅、情,提出词“异于一家”论,反对写诗的方法。她一生中写了许多诗、词和文章。原《李易庵集》失传,后人编《漱玉词》。
李元昊:党项羌族,1031年,继承父业,决定不用唐宋赋予的姓氏,宣布西夏王室改姓为“名氏”,自称“伍兹”,称西夏皇帝。
李时珍,字东碧,名临湖,明朝周琦(今湖北蕲春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他花了三十七年的时间编写了《本草纲目》,为中医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绰号“闯王”。1643年,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5被杀。
李鸿章:字少泉,安徽合肥人,清代政治家。为剿匪和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历任直隶、湖广、广东总督。尤其擅长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后来因积劳成疾呕血而死,被提升为侍候一段时间,死为文忠。
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镜花缘》。
李宗仁:慈德邻,广西桂林人,系广西部首领。解放战争后期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兼代总统。1949年底去了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因病去世。
李大钊:子寿昌,河北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晨钟》主编、《新青年》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李先念:魏礼曾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9年出生,1927年参加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加入中国* * *。从此,他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之奋斗。1983年6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92六月在北京去世。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黄冈。蒙古人。早年入团。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毕业于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1920回国。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二至四届政协副主席。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导论》、《地震地质学》、《天文学》、《地质学与古生物学》。
第四,县厅编号
王俊1
陇西县:战国时设县。这个李家的始祖是秦司徒李坦的长子李冲。
赵县:汉代设县,治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这个李氏家族的祖先是秦时名师李记的次子李牧。
敦丘县:西晋时,位于敦丘(今河南清丰西南)。陇西李氏家族的这个分支,西汉名将李广和1一代的是这个分支的创始人。
钟山县:汉武帝置县,治鲁努(今河北定州)。李的这个分支是赵的一个分支,它的祖先是李鬼的第三个儿子里奇。
广汉县:汉代设县,辖一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时迁罗县(今四川广汉北)。李的这个分支,是以陇西的李命名的,它的祖先是李商(李广的父亲)。
渤海郡:粟末建为主体,先称震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左戎为渤海郡王兼呼韩太守,故名渤海。渤海横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被契丹所灭。在今天的辽宁、河北、山东三省,渤海湾沿岸;
襄城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在县境内设置中坜、襄城、陈阳、石马四县,分别隶属于周南祥、Xi怀安县、襄城县。现在城关镇当时归襄城县管辖,后来归州县管辖。治所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江夏郡:汉水(今湖北云梦)夏郡的保安地,辖今河南、湖北两省。三国魏、吴各设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湖北市),魏江夏治上昌(今云梦西南)。晋灭吴,归故地,改武昌郡。夏口(今武昌)迁至南宋,管辖范围缩小至武汉及其附近。隋唐时期的江夏郡是鄂州。
梓潼县:汉末刘备在广汉县设梓潼县,管辖梓潼(今四川省)。隋废。唐代幽州梓潼县,前文中提到过。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原名金山)郡地。
范阳县:唐朝幽州本卓县范阳县,天宝元年(742年)迁都。辖蓟县(今北京西南)。也是方镇镇的名字,原是幽州的使臣,天宝元年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任卢龙。幽州(唐代原涿县)有范阳郡。大历四年(769),与固安等郡脱离幽州,设涿州,治所为范阳。
郭亮:汉朝建立郭亮,统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部)。南宋梁郡治市(今安徽砀山)。宋州曾被认为是隋朝的梁县,唐朝的绥阳县。
南阳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为家。隋唐时,邓州南阳郡,改让郡(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时期南阳府统治南阳,即汉湾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大厅号
龙溪堂:因为李看中了龙溪县的名字。
此外,李的正殿名还有:“赵”和“平济堂”。
动词 (verb的缩写)宗族特征
李在历史上政治地位显赫。据相关史料统计,仅自称皇帝、国王的就有60多人,这是其他姓氏家族无法比拟的。李姓的各个分支都排列得有条不紊。江西建昌李派言:“卜德宝弼、岑林松荣、晁骥、亭文部,如季世春、邵枢,近来皆虚怀若谷,明明忠义,大有家室”;河北高邑李氏学派的字行:“盛世出晋,钟秀在高,天下昌盛,光明灿烂。”来源:中国姓氏-/x004/2008 files/20090408171749472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