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简介

吉林是中国东北著名的古城,有3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清康熙十年(1671),宁古塔副司令安珠虎奉命率领满洲八旗3000余人在吉林临河筑城。经过两年的修建,吉林城诞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当时的吉林城,用松木杆竖起来当城墙,高8尺,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城门。整个城市的周长是7华里,180步。城墙外有一条护城河。办公室、军营、寺庙、商店、作坊、住宅等。城内已建成,根据地形先后建成了粮米行街、西街、北街等街道。

到康熙五十年(1711),吉林城约有居民5万人。

清乾隆七年(1742),首次扩建吉林城。土的东、西、北三面都是墙。城墙周长1451,约9.67里。城门增加到5个,分别是西门、大北门、八虎门、大东门、小东门。街道也初具规模,尤其是北街和西街,商铺林立。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吉林城约有居民九万人。

同治五年(1866),吉林将军的傅明阿和吉林副省长傅孙率先集资扩建吉林城。扩建后土墙高约一尺,墙向北延伸290余尺,周长1794尺,即11.66里。本次扩建增加到八个门,分别是志和门、德胜门、扶绥门、银根门(原西门)、东莱门(原小东门)、朝阳门(原大东门)、八虎门、北极门(原大北门)。当时除了扶绥门和直和门外,其他六个门都有城楼。

光绪九年(1883),吉林将军西苑将土墙改建为青砖墙。城墙上搭了一个婴儿床,一尺多高,两尺多高。吉林市的周长已约14公里,当时的吉林市居民已发展到29万余人。清宣彤元年(1909),城东辟为日本商埠,在东莱门和朝阳门之间开辟新门,称为新开门。此时,城市东部的建筑开始增多。

民国十九年(1930),在朝阳门和八廓门之间又开了一个门,叫北新门。并改名八虎门八虎门、银根门临江门。从民国年间到伪满洲国初年,旧城墙逐渐被拆除,城区不断扩大。

新中国诞生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吉林古城获得了新生。江北工业区、哈达湾工业区、江南新城与老城区相连,城区面积从解放初期的24平方公里不断扩大到570平方公里。人口从22万增加到65438+40万。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拓宽道路,加桥梁,开发住宅区,建设广场绿地,摩天大楼随之而来。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形象建设工程的启动,松江中路改造工程、世纪广场建设工程、吉林大道和解放路拓宽工程相继竣工。现在吉林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现代工业城市。

吉林市位于东北腹地长白山脉,松嫩平原过渡带的松花江上,三面环水,四面环山。东经125÷40′~ 127÷56′,北纬42÷31′~ 44÷40′。东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接长春市和四平市,北接黑龙江省,南接浑江市和通化市。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45平方公里,永吉县2624平方公里,舒兰市4600平方公里,磐石市3960平方公里,蛟河市6050平方公里,桦甸市6250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吉林市有“远迎长白,围松花”的局面。由于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侵蚀、剥蚀、堆积,形成了中山山区-低山丘陵区-峡谷湖区-河谷平原区的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中山山区位于吉林地区的中部、东部和东南部,是该市的主要林区和特产区。南面有长白山的龙岗山,南面有龙岗山余脉的富尔岭,东北有呼兰山。松花湖东边有老爷岭,西边有摩天岭、南楼山、赵大基山,都是中山山群。山区有1000米高的山峰,110。最高峰南娄山海拔1404.8米。

低山丘陵区,分布在蛟河、桦甸和舒兰市中部及永吉县。山区海拔300、400米,少数山峰高600-700米,为早期开发区。这片森林已经逐渐衰落。除面积为1748平方公里的吉林市市区外,牧区是全省重要的农、林、牧、渔业和工矿区。

峡湖区分布在沿湖地区和丰满电站大坝至白山水库金银北上游,是丰满、红石、白山梯级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地貌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能源、特色、渔业和旅游业综合经济开发区,也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