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哪吒有好几个故事。

哪吒最典型的故事就是经常和龙打架,在海里和龙王结仇。东海闹事,屠龙是哪吒最重要的传统故事之一的开篇之作。被毁灭转世的故事——把骨头还给父亲,把肉割给母亲,自残自杀,然后带着尸体复活——也是哪吒的典型。可见哪吒并不怕肉体的痛苦,更不怕纯粹的死亡。在宋元的一些佛经中,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向父母交代,后来被释迦牟尼赋予了第二次生命。禅宗也有把骨肉还给父母,以莲花再生的传说。莲花是佛道两大宗教所拥有的圣物。意在通过舍身附身,表现佛道,代表第二次生命,脱胎换骨。儒家也把莲花作为道德与美的代表形象(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做父亲的敌人——勇于反抗父权制是哪吒的第三个典型。父亲善良孝顺(父亲应该善良孝顺),父亲没有教好。所谓“父非直子,离家出走”;哪吒出生在严父慈母家庭,太乙指责李靖心胸狭窄。难怪哪吒追李靖,所以后人习惯性地把他定位为敢于和父权制抗衡的形象代表,打破了盲目孝顺的观念。哪吒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反对父权制的神话人物,是敢于声讨“天下父母心”谬论的神,打击了儒家的孝道。但他的反叛是重生后才到来的,是小说作者赋予的。哪吒在民间形象中一直是孝顺之神。它最初的来源来自佛教敦煌壁画《毗沙门王赴查娜王子会》,表现了查娜王子因国王开会迟到而向毗沙门王举起宝剑。北宋的作者苏辙参考了这幅壁画,因而写了一首诗《伊娜诗》,并加以点缀描述。诗中说:“北天王有个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语难教,宝塔令父左手举之。”-宝塔已经从最初由伊娜持有变为由毗沙门天王本人持有。从诗的角度来说,伊娜和他的父亲之间存在矛盾。这座宝塔是佛祖送给天王用来对付哪吒的,也就是和哪吒套近乎,从而平息水火不容的关系。在道教中,哪吒与父亲冲突的记录可见于元末明初的道教经典《三教寻神》卷七《伊娜王子》一书。据元代作者刻本《搜申光记》记载,乃哪吒杀死了害人不浅的恶魔洛基。他的父亲李靖怕所有的魔兵报复,就想办法把哪吒逼死,交给魔兵。哪吒很生气,见父亲胆小如鼠,又如此无礼,于是自杀断绝父子关系,放出雕像复活哪吒,把自己的神通传了下去,却没有杀死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