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学
图2-10研究区地貌区划图
1.黄河水系冲积平原区
黄河塑造了它下游的地貌。明清黄河及其故道以南,地势平坦开阔,略向东南倾斜。扶沟、通许、睢县西北为冲积扇顶部,靠近黄河,地面坡度较大,一般为5 ‰ ~ 4 ‰。扶沟、通许、睢县东南部,周口、柘城县、商丘西北部属于冲积扇中部,坡度已缩小到4 ‰ ~ 2 ‰。历史上,在西北-东南方向有许多狭窄的淮河支流的泛滥平原和树枝状水系。周口、柘城县、商丘东南部为冲积扇下部。地面坡度变缓,降至2 ‰ ~ 1.7 ‰。由于河漫滩距离黄河较远,近期河漫滩受影响的面积最小,地面较平坦。
黄河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大部分地区,范围较大。区域上,第四纪以来,面积缓慢下降,黄河不断堆积,由于黄河改道泛滥,地表形态变得复杂,留下各种微地貌。再加上后期人工修建的渠系,分隔了完整的平原地形。
兰考市东南部和南部、开封市以西至中牟一带大面积分布有固定、半固定、新月形、波浪形、链形、脊形沙丘,一般高差0.5 ~ 10.0 m,最大高度约15m。其形式多为沙堆和沙脊。少数有标准的新月形沙丘和链状沙丘。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有沙窝地、平坦的沙地和沙丘,这些都是黄河洪水携带的沙子被风吹来形成的。
根据1938前后的地表沉积特征、覆盖面积和形成时间,黄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可分为早期黄河冲积平原和近代黄河冲积平原。
ⅰ1前期,黄河冲积平原分布于通许县西江寨、开封县板木以北的广大地区和尉氏县黄店、中牟县、庄头、曹楠、大乔,分布面积约3245km2。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坡度约为1/4000。西北部地面标高为100米,东南部变为约50米。后期由于风的吹拂,北方堆积了沙丘和沙地。由于以前黄河的泛滥和改道,地表有老河分布和碟形洼地,盐碱地在地表广泛分布。
ⅰ2近代黄河冲积平原是由1938花园口决口和黄河洪水形成的。因此被称为近代黄河冲积平原,是研究区的主要地貌。分布于开封通许县西江寨及尉氏、曹楠、扶沟九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约4135km2。横向上,西北窄(5 ~ 6公里),东南宽(60 ~ 70公里),呈典型的扇形分布。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地面标高80 ~ 48m,坡度1/3000 ~ 1/4000。一些地区留下了古老的河流和碟形洼地。由于近期黄泛滩沉积物的覆盖,该区盐碱地分布面积大大减少,这是近期黄泛滩沉积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2.淮河冲积平原区
淮河水系塑造了豫东平原的南部,地貌以平原和山脊为主,下面单独叙述。
ⅱ1双河冲积平原分布于尉氏县珠曲南部,蔡庄至扶沟九院以西,分布面积约1019km2。地面标高70 ~ 55m,从西北向东南或从北向南倾斜,坡度约为1/1000。由于该地区第四纪晚期的下降速率远小于堆积速率,河床逐渐抬升,形成地上河流。现代地表留下的西北-东南向的条形岗(如延陵岗)是双河故道的遗迹。从长葛到延陵岗以北,断断续续分布的南北残丘是古黄河冲积平原,被双河切割。此外,双月河以北的岗前零星分布有盐碱地。
ⅱ2何英冲积平原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瓦店-三家店一带,分布面积约852km2,地势平坦,海拔58-53m,相对高差约1m,地形坡度为1/1500-1/3500,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沼泽出现在一些低洼地区。
ⅱ3沙英河冲积平原分布于沙河两岸的漯河市、周口市至项城市、漯河市至东安镇,分布面积约371km2。从西北向东南呈带状,是沙河改道形成的。海拔60 ~ 40m,相对高差1 ~ 2m,坡度1/3000 ~ 1/4000。沿河地势较高,堤内侧比堤外侧高出2 ~ 3m。漯河到东安镇一带是运粮的行洪带,地势比平地高1 ~ 2m。
ⅱ4沙河冲积平原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谭庄-古强和仁和-张集地区,分布面积约497km2。海拔58 ~ 42m,相对高差0.5 ~ 1.0m,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坡度1/3000 ~ 1/4000。
3.剥蚀地形
研究区的剥蚀地貌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条状残丘和丘间洼地。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些山丘的存在和微地形的变化,塑造了微地下水系统,为部分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1)位于中牟县黄店桥、尉氏桥以西,分布面积约389km2。条状小丘是古黄河冲积物侵蚀后留下的正地形,小丘间的洼地是侵蚀后形成的负地形。
(2)昭陵,位于漯河市西部,面积约34km2。它是新构造运动引起地壳抬升的结果,孤立在淮河冲积平原上,海拔60 ~ 85m,高出平原20 ~ 25m,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6 ~ 8km,宽2 ~ 4km,峰顶平缓,坡度3 ~ 5°,与平原逐渐相连。冲沟垂直于山体走向发育,切割深度为5 ~ 7m,宽度为3 ~ 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