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写一篇800字的《谈谈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看法和理解》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框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模式由柱、梁、檩条等主要构件组成,构件之间的连接处配以榫卯,形成弹性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三种不同的结构模式:吊梁、跨斗、竖井。吊梁式之所以叫“吊梁式”,是因为梁是放在柱上,吊在梁上。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穿斗式之所以叫穿斗式,是因为成排的柱子通过穿枋连接形成排架,再通过枋和檩条连接。多用于住宅和较小的建筑。井干型由交叉堆叠的木材制成,因此得名,因为它围起来的空间看起来像一口井。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了少数林区很少使用。木结构有很多优点。一、承重和围护结构划分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框架承担,外墙起到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到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因为墙不是承重的,这种结构给了建筑很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质框架结构与今天的框架结构非常相似。由于木材的特性,以及框架结构中使用的斗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对这种框架的破坏。“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一般都是工匠们一手传下来的。但工匠社会地位低,接受良好文化教育的机会少。经典作品虽多,但作为一个群体,却长期得不到社会关注。人自然,说话轻,几千年来关于建筑的专业著作屈指可数。现在除了考古证据,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来自文学作品的中国辉煌的古建筑。“有千千万万宽敞的楼房,天下穷人皆大欢喜”这句诗,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文关怀的悲凉追求,也成为一代代建筑工人和工匠默默奉献的最响亮赞歌。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古建筑研究不仅要看建筑,还要看城市。因为建筑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财产分配方式、宗教信仰、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人口结构有关,这些因素只能从城市的宏观角度来分析。我们古代的城市规划非常发达,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古往今来都有讨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赵认为,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前现代城市的基本区别在于,中国的城市是消费型城市(消费农村剩余产品,朝贡不还),而欧洲的城市多为生产型城市(与农村交换产品,以贸易为主);欧洲大部分城市起源于贸易,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治理的需要。中国的城市中心被政府和衙门占据,而西方城市更多的是以宗教建筑和商业建筑为中心。如果不戴有色眼镜来看,中国古典的城市规划确实为当时的百姓提供了一种安心、安心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