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逐步改善,我国商品结构有所调整,出口量也逐渐趋于正常,因此出口不稳定指数有所下降,逐渐趋于一个水平值。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亚洲国家发展迅速,在此期间,中国70%的产品出口集中在亚洲。
依靠对当地市场的熟悉,中国的出口迅速上升,实际出口量甚至略高于长期趋势。
因此出口不稳定指数从1989上升到1993,但幅度不大。
从65438年到0992年,西方国家停止了对中国的出口制裁,中国的产品不再需要转口到香港,大大降低了成本,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市场出口大幅增加。
由于当时市场缺乏组织,出口生产无序无系统,杂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绝对主导产品,占出口总量的40%以上。
在杂项产品出口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实际出口总额大幅上升,甚至远高于正常的长期趋势。
因为市场传导的时滞性,上述反应直到1994才爆发。
从65438到0994,中国出口商的晶体结构集中度系数突然上升,出口不稳定指数迅速跃升至历史最高值。
可见,在市场发育程度低,生产缺乏组织性和稳定性的情况下,一国出口产品的生产和产量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出非理性的发展。
当出口商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和缺乏稳定出口对象的杂项产品时,出口商品结构特别容易恶化,导致突然偏离正常值。
意识到出口商品层次低、结构过于集中、过度依赖少数市场对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国开始从65438向0995分散调整出口地域结构,同时升级出口结构,使技术含量低、自身不稳定性大的杂品比重下降,而技术含量高、出口稳定性高的机械和运输产品比重上升。
这样,中国的出口贸易既可以避免因依赖个别市场而处于被动地位,又可以保证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稳定性,避免因外部影响而导致出口收入的大起大落。
从1996开始,我国出口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实际出口与长期趋势的偏差大幅缩小。直到1998,中国出口不稳定指数持续下降。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析一国出口商品结构时,不仅要看商品集中度系数,还要考虑具体的内部结构。
高科技工业制成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垄断性,因此买卖双方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可能导致商品集中度的提高,但其自身的出口稳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品集中度对一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但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水平仍然较低,出口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低层次的商品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1999特别是2001中国入世后,中国低技术含量的廉价制成品(如纺织品和人造制品)大量涌入欧美市场,对当地产业工人的福利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频繁的贸易争端。欧盟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本土产品的出口。
这些因素使得近年来我国实际出口量低于长期正常值,导致出口不稳定指数在1999-2004年期间再次上升和波动。
这提醒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出口地域多元化战略;另一方面,要加快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
在促进商品出口多层次、多样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系统优化升级出口产品,以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降低贸易壁垒的影响。
否则,很难保持中国出口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