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人的发现意义
10年前后,* * *发掘出11古文化遗址,其中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6处,夏商周遗址3处。发掘古墓7座,其中夏商汉1座,六朝3座。各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食器和钱币,旧石器时代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古动物骨骼,夏、西周时期的重要人骨标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计3万多件。又一次发现了原始人类活动的遗址。自1956年在长阳黄家土上下钟家湾龙洞发现距今19000多年的“长阳人”上颌骨化石以来,1992年4月在长阳鲢鱼山旧石器时代中期洞穴遗址发现了数处大型古人类火遗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同时期发掘,先后出土了牛、鹿、羊、犀牛、虎、豹、熊、竹鼠、松鼠、社鼠、豪猪、野猪、猕猴、熊猫、东方剑齿象等20多种古脊椎动物化石。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类的发展与分布,以及这一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动物群迁徙、人类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新的材料和研究课题。
氏族公社时期,遗址密集分布在距县城20公里的清江两岸,有8处遗址。大约一万年前,居住在Mastping遗址下层(10070 190年前)和清江流域扎东的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在清江流域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发掘的上桅杆遗址和西四平遗址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属于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制作石骨的工具有锄、斧、锄、凿、铲、锤、球、杵、臼、砧、镘、刀、锥、针、钩、网、纺车、门环、雕刻刀、磨刀石等20多种。比如骨针的圆形直径是0.15 cm,孔径只有0.08 cm。出土的陶器器皿有碗、碗、杯、盘、像、盆、罐、坛、罐、豆、盖、圈座、腿等近20种。其中碗、壶、盘、猪嘴形托、彩陶单耳杯最具特色。此外,还出土了石环、石壁、石黄、石爵、玉爵、骨簪、绿松石等多种装饰品,以及石雕的生殖崇拜物——石祖和被锤打修整成圆盘状的铺路石。
香炉石遗址,位于夏商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km的清江北岸,是我国长江以南鄂西清江流域的一处夏商周古文化遗址。东距长阳县97公里,属清江中游。场地中心长70米,宽10米。西南面临江,距清江约30米。东南、西北两侧靠近陡峭的岩石,东北方向矗立着一块垂直于河流的方形巨石,故称香炉石。
遗址中心位于两块岩石之间的平槽中,是典型的河边平房遗址。其地理环境独特,一般不会引起注意。该遗址发现于1983。分别在1988、1989、1995进行了三次开挖。获得各时期历史文物近万件。从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甲骨来看,它不仅年代较早,内容独特,而且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巴人的早期文化,可以看出其来龙去脉。
遗址面积不大,中心只有700平方米,但文化层较厚,发掘部分有5米多厚。共有七个自然累积级别。第七层年代最早,碳十四测定为4090 100年前,为夏期;第六层是3520 130年前,属于商代早期。第五层为商晚期;第四层是基于陶器与甲骨文钻孔形态的结合关系。应该是西周;第三层是东周。已经是楚文化的风格了。此时楚人已进入清江巴人腹地,并很快控制了这一地区。距离香炉石遗址仅7.5公里的外村遗址,是楚人大规模生产瓦建材的基地。香炉石遗址出土的巴文化遗物以锅碗瓢盆为特征,出土的石器有斧、锄、凿、镞、矛(双刃,类似剑)等。壶包括壶、碗、豆、盘、杯、罐、纺车、网坠等。青铜器包括矛、箭头、霰、锥、凿、钩等。骨头包括筷子、铲子、凿子、勺子和纺车。
川东三峡地区的巴文化遗存,历来被普遍认为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普通器物,香炉石遗址中见不到大口雕像和坛子。这证明香炉石文化并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占卜在香炉石遗址的祖先中特别流行。甲骨大量出土,时代早。更引人注目的是,甲骨文的制作材料新颖独特,多由较大的鱼鳃盖骨制成,与过去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制成的甲骨文不同。这是中国甲骨文发现史上前所未有的发现。1995,11月,对香炉石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在香炉石遗址中发现了祖先生活的埋葬区,这是前两次发掘中没有发现的新遗物。* * *清理商代早期巴墓5座,其中随葬品3座,出土大型甲骨、骨匕首、陶罐、坛子、石斧、钱币等。甲骨文里埋着一个死人头,是用牛的左肩胛骨做的。与甲骨由大量鱼的鳃盖骨制成不同,它是早期巴人遗物的新发现。甲骨文全长42厘米,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甲骨文之一。这些甲骨文的发现对《世本》中记载的“女巫生于林俊之前”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
骨匕首由大型动物的四肢骨骼制成,全长26.6厘米,埋在死者的右腿内。是制作精细、用料巧、造型美、叶壁薄、体大的精品。随葬品中具有断代功能的两件陶器与该遗址商代早期地层出土的陶器完全一致,在年代上也与甲骨文时代一致。
香炉石遗址出土了两枚陶印,一枚为圆形面,一枚为椭圆形面,均为凹版。这两枚印章是在西周地层中出土的。它的年龄最晚应该是相当的。研究古文字的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先生认为,这两只海豹分别是蔡和鲨鱼。前者类似于一些甲骨卜辞,后者与水生动物有巨大的嘴和有利的牙齿有关。其年代应早于西周。比殷墟的铜印还要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功柔先生认为,这两枚印章印在西周早期巴文化遗址的地层中,当然应该是更早的巴人印章。也可能比西周早一点。从印章的形制来看,应该与已知的“巴蜀文字”有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张正火先生也认为,这两枚印章应属巴文字系,与中原文字系不同。中国文物研究所刘绍刚先生在《印度历史研究》一文中认为,长阳夏商遗址出土的两枚印章是科学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最早的印章。它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印章起源的神秘面纱。清江流域考古资料表明,这里不仅有654.38+0.9万年前的“长阳人”、965.438+0.2万年前的人类火遗迹、1万年前的古文化遗址和5-6千年前的大溪文化,还有3-4千年前的早期巴文化——香炉石遗址及其墓葬区。证明巴人起源于鄂西清江流域,有丰富的实物资料,将为揭开长阳这片古老神奇土地的神秘写下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