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辛丑条约谈判
第一条:11各国谈判代表坐左边,清国代表坐右边。随后是各国代表的随行人员。在西班牙大使馆。
1900年,李鸿章被召至北京,与八国联军谈判。
9月底,继英法美俄承认奕劻、李鸿章为中国和谈候选人后,其他国家也相继表示承认。谈判顺利开始。当时谁也没想到,谈判会持续1年。
李鸿章提出两个谈判平台,一是长期留在驻军,二是赔钱走人;一个是想解除别人的武装,一个是想在生意上给对方一些优势;一个要罚,一个要轻。王顾从左到右讲了一下。李鸿章甚至提出要一个一个谈,以便一个一个分。
在中方提出和谈纲要两天后,盟军最高司令瓦德西终于抵达北京。对于李鸿章提出的和谈大纲,这位勇士比谁都聪明,瓦德斯的态度是“不予理会”。
慈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为了保证慈禧不被定罪,李鸿章坚持在条款中写明“带走亲属不会加重刑罚”。这时候“中国国情”这几个字就发挥了作用。李鸿章让对方知道,中国人是以孝为本,以忠治国,太后是国之母,一定要尊重。
谈判双方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无法达成一致。
李鸿章要先停火再议和,联军要先议和再停火。
盟军开出一长串名单,要求杀人、通关、流放、没收财产。李鸿章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并根据太后的圣旨尽量保护。
谈判不欢而散,盟军继续西进,派兵入侵清西陵和东陵,直逼张家口,向慈禧施压。联军司令瓦德西说,如果中国不做出让各国都满意的决定,联军就要攻打陕西,抓住真正的元凶!
接下来就是打心理战了。慈禧在xi安天天担惊受怕,等消息,“想想第一次灾难时的自己,总觉得不安。”她“一天不见精典,就觉得不知所措。但是,每次看到电,我都是惊喜多于高兴,真的让我很窝囊。”165438+10月21日,她打电报给李鸿章:“列强要求的所有物品的线索是什么?你问过他们吗?有什么不可能的吗?……我们应该如实地秘密播放它们。”她对和谈的态度很坚定:“大局为重,谈判不能败,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鸿章在玩分而治之的游戏,11各国组成的谈判代表似乎阵容强大。其实这次他们上的是“草头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事业。俄罗斯惦记着东北这块肥肉,日英美等国眼红。法国关心天主教的顺利传播,而德国想在中国插一脚。看到他们奇怪的同床异梦,李鸿章在接到荣禄“只要保住慈禧,什么都可以谈”的“信号”后,积极贿赂俄国调停此事。不久,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对最早提出将惩治凶手作为讨论和前提的德国人说:“绝对不可否认,如果慈禧太后卷入此事,人们将冒着抛弃中国整个国家组织的风险,这对欧洲也是不利的。”
这边的盟军刚刚松动了一点,李鸿章赶紧给慈禧发电报,要求朝廷“抛车保帅,把他们扔出去”。接着,各国大臣一致要求,只有在中国皇帝和皇太后回到北京后,才能开始谈判。慈禧此时并没有回京的想法。
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后,李鸿章惯用的策略是“静观其变”,屡试不爽。首先是“李鸿章病了”。李鸿章真的病了。78岁老人在1895再次中枪。子弹残留物还在他眼睛下面。再加上连日劳累,他的病是肯定的,但还没有病倒。
耽搁了很久,转折点来了。俄国人准备在东北监管东北三省,这引起了日、英、美等国的极大焦虑。他们不再坚持将“严惩罪魁祸首”和“重返两宫”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而是转向急于开始讨论和谈的具体内容。
1900年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英、美、法、俄、德、日、意、奥、西、比、荷等国的大臣将和谈提纲交给奕劻亲王,要求迅速答复。
这个和平谈判大纲就是《辛丑条约》的蓝图;
1.中国派了一个王子的特使到德国为克林德被害道歉,并在他被害的地方立了碑文牌坊;
2.严惩元凶,杀死侮辱外国人的城镇,停止科研5年;
3.中国必须用荣誉准则为杀害日本店员向日本政府道歉;
4.中国必须在各国人民的坟墓被亵渎的地方立墓碑;
5.武器和制造武器的设备不准带入中国;
6.公平赔偿外国人的财产损失;
7.各国驻军守卫使馆,划定使馆区;
8.夷平大沽炮台;
9.海边的首都由各国驻守;
10.永远禁止加入仇恨国家的团体。
11.修改贸易和航行条约;
12.改革宰相衙门和外交大臣的礼仪。
看完条款,李鸿章连连叹息。他命令电报原件立即在Xi安打出,并让报务员转告对方,必须用粗重的笔写一份电报呈献给慈禧。
消息传到Xi安,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条件极其苛刻,难以接受。
同时,瓦德斯也向李鸿章施压。
最后因为大纲没有把慈禧列为罪魁祸首,也没有要求她交权,慈禧批准了和平大纲。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奕劻在《和平大纲》上签字。
自知时日无多的李鸿章,想尽快结束谈判。他代表清廷要求各国尽快撤军,但各国的态度都是,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惩罚罪魁祸首,赔偿金额必须固定,否则绝不撤军。
1901 2月21日,收到各国请求处决的12人名单,分别是:睿君王在义、富国公在兰、庄、都察院左都、刑部尚书、山西巡抚虞贤、刑部尚书戚修、刑部左侍郎徐承禹等其中,除了刚毅、徐彤、李秉恒已死,载沣、载沣“控以砍头候审,如认为其死当偿命,则送新疆,永世囚禁”,董福祥“押后此事”,其余皆令其自杀或惩罚。
4月,清廷收到一份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名单,“涉及多达142人”,其中大部分是基于“道听途说的证据”。19年4月29日和8月9日,清廷发布诏令,处罚96名官员:“四人被判死刑,十一人被判死缓,减为永久流放,十三人终身流放,四人终身监禁,两人长期监禁,五十八人永不使用,两人被判死缓,两人被罢官”。
慈禧一口气把120多个大臣像瓜一样杀掉之后,各国关于惩治罪魁祸首的风波才渐渐平息。
接下来,赔款问题成为中外和谈的关键,这是各国关注的最终核心。俄国率先索赔1.3亿两白银。
来中国前夕,盟军总司令瓦德西·凯撒·威廉二世在8月1900告诉他,要“牢记并要求中国赔偿,并尽一切最大限度,彻底实现其主张。因为皇上急需这笔钱制造战船,也是。”德国提出的赔偿约为4亿马克。
此外,法国已索赔7000多万元人民币。他们都要求以现金形式一次性支付赔偿金。
英美日等国害怕过高的赔偿压力会削弱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从而损害自身的商业利益。因此,他们首先需要知道“中国能出多少钱?”英国的态度是基于赫德的意见。
赫德认为“中国没有备用金”,所以赔偿“不能用现金支付”。中国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国家。“收入大概是8800万,支出据说是1.01亿和2亿。超过四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支付现有贷款的利息;至于赤字或者需求与收入的差额,还是债务,因为没钱还。”他还认为,“最合适的还款方式”是“所有政府同意接受中国政府的保证,在几年内每年分期付款”。
为什么英国人这么勇敢?因为赔偿要靠增税,中国的关税如赫德所说“增加到‘百分之五’,所以根本不用增加其他税种就能解决赔偿问题”。最终,这些增加的关税由列强支付,特别是与中国进行贸易的第一个国家英国的国民。
经过所有的忙碌和艰苦的工作,李鸿章终于病倒了。在拜见英德使节后返回贤良寺的途中,他患了感冒,病倒不起。这一次,李鸿章是真的病了,尤其是与俄国的谈判几乎耗费了他太多的心血。
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俄国沙皇以镇压东北义和团的名义入侵东北。沙皇·尼古拉斯二世亲自担任总司令,库洛巴特金任参谋长,调集17万兵力和各种战争物资,分五路向东北进军。
在俄国第五路军的大举入侵下,中国东北的清军溃不成军,俄军仅用两个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
从1900年6月俄国开始军事占领东北三省,到1902年4月《中俄解决东三省条约》签订,历时一年半。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中俄在圣彼得堡和北京举行了一系列极其曲折复杂的谈判。
只是因为俄国执意要占领东北三省,所以坚持要和清廷单独谈判。俄军于1900年6月+10月1日占领奉天,然后诱导盛京将军加棋签字认可,明显破坏了“清国独立,中国中央政府主权”的章程。《宪章》的内容被伦敦《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李勋曝光,引起其他大国的强烈反应和谴责。经过紧急磋商,英德原则上达成协议:第一,各国不得瓜分中国领土;第二,中国沿海地区对对外贸易和经济活动都是开放的。感觉自己没有实力瓜分中国,法、日、美等国都附和了英德的建议。一方面,俄罗斯公开否认,当面撒谎;一方面胁迫清廷全权公使杨儒签字,以制造既成事实。杨儒拒绝后,俄国向李鸿章施压:中国若“听信他国谗言,不肯立约,东北三省将永远归俄国所有”。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他吐血到了“濒危”的程度。到了晚年,李鸿章已经没有精力与外国人面对面交谈了。躺在病榻上,李鸿章指挥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最初提出的6543.8+0亿两白银,降到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4.5亿两是给4.5亿中国人定的数字,“一人一两是侮辱”。李鸿章接受了侮辱。
1年5月,列强发表报告,各国要求的赔偿总额为“6750万英镑,约合4.5亿两白银”。各国最终报价远远超过其实际费用和损失。11年5月,奕劻和李鸿章“接受4.5亿两作为总赔偿”。5月26日,清廷电告易、李二人,说:“各国赔偿* * * 450万亿,利息4%,使军队迅速撤回。”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与11各国代表正式签署了《和谈提纲》的“最后议定书”。
9月7日辛丑和约签订前后,李鸿章与俄国大使、胜利者代表波兹德·涅耶夫频繁接触。165438+10月7日,李鸿章在俄国人的“威逼利诱”下病逝。"邱的消息传出前一点钟,俄国大使来催签."李的去世,对俄罗斯财政部长、负责俄罗斯远东铁路建设的维克托来说,是相当悲惨的。他“这时才发现,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因为随着李鸿章和徐景澄的离去,不仅我们的学校根本没有支柱,而且在中央最高当局中,似乎也没有人能勇敢地处理好与洋人的谈判”。
清朝重臣李鸿章,油用完了,走了。这一天是1901 11.7。
第二章: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使清政府听话,俄、英、日、美、德、法、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侵华,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从天津入侵北京。两个月后,14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受惊的慈禧下令义和团讨好列强,任命李鸿章为和平大臣,全权代表与列强谈判。8月24日,出京逃亡的慈禧发布上谕,要求李鸿章与奕劻亲王等人一起“谋便宜”,尽快与八国集团谈判,达成“平局”。从1900年6月的谈判到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整个谈判历时近一年。
《辛丑条约》的谈判与历次中外不平等条约的谈判有很大不同。过去,谈判都是在列强和清政府之间进行的,而确定《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谈判则多是在列强之间进行的。李鸿章等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清政府只是在列强就如何“屠杀”中国达成一致后,按规矩执行。作为参与谈判的大国之一,美国的表现和行为引人关注。谈判前后,美国总统与光绪皇帝书信往来,美国频频为中国发声,强调“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反对扩大对清官员的惩罚,主张减少清政府的赔偿。一时间,美国似乎从侵略者变成了中国利益的维护者。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替中国说话?美国的行为起到了什么作用?
美国三大“门户开放”笔记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辛丑条约》谈判中为中国说话,充当“中国利益的捍卫者”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美国是在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事实上,美国已经三次就“门户开放”向主要国家发出照会,要求* * *遵守“机会均等”原则。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经历了一个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19年底,欧洲列强和日本人夺取了中国的出海口,划分了势力范围,对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1898左右,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的斗争。然而,从1895到1899,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近两倍。一旦中国被瓜分,成为各国统治的殖民地,美国商人长期看好的对华贸易必然被排挤,更谈不上进一步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美国商人组成了美国在华利益委员会,对政府施加影响,要求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利益。1898年8月,以从事对华贸易的商人为主的美国亚洲协会进一步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维护美国商人在中国已经享有的一切特权。就这样,美国总统麦金莱在1898的结尾发表了国情咨文,决心采取一切符合美国利益的手段来维护美国商人在中国目前和未来的巨大商业利益。美国采取的措施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后三次致函其他大国,要求他们遵守。这三个开门见山的音符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
1898-1899年期间,英、法、俄、德等大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租借地,大有瓜分中国之势。1899年9月2日,英国与德国签订了中国铁路租赁协议。因此,许多美国人非常担心美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其他列强联合排斥美国,美国于9月6日首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注意到英、法、俄、德、日等列强要求依从。这种“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所有国家在中国享有平等的贸易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境内任何通商口岸、租界或所谓“势力范围”的任何合法利益;第二,中国现行的协定关税应适用于所有货物,无论它们属于哪个国家,无论它们是通过陆路还是海路运输到所谓“势力范围”内的所有港口。该项税收由中国政府征收;第三,“势力范围”内的任何港口都不能对他国船只征收比本国更高的港口税;在“势力范围”内由其建造、经营和管理的铁路上,其他国家的公民在与该国公民运输相同距离的相同货物时,应收取相同的费用。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门户开放”政策实际上是美国对其他西方列强的外交政策,意在促使德、俄、英、法、意、日等瓜分中国的国家在其在华租界及其势力范围内打开门户,即要求列强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中国做生意,以达到维护美国商人在华利益的目的。显然,关税政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利益。
公元65438年6月至0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波及北京、天津,一度打败外国侵略者。7月2日,法国向美国建议各国在华军队共同行动,尽快恢复秩序,保护外国人安全。7月3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在给法国的回信中同意了法国的建议,同时借机提出了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各国在华贸易机会平等的原则。同一天,约翰·海伊将这一原则写给所有国家,要求它们遵守。美国的第二张“门户开放”票据增加了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内容,以进一步确保中国市场对美国开放,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
在《辛丑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列强为了使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在条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彼此勾心斗角。而美国提出的对华贸易机会平等、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问题却被忽视了。65438年10月4日,法国驻美代办提出与清政府谈判的六项条件:惩治围攻各国驻京大使的元凶;禁止进口武器;向各国政府、组织和个人合理支付赔偿金;北京大使馆常驻;大沽炮台拆除;在天津大沽之间选择两三个军事据点驻军。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对法方提出的条款只字不提“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非常不满。6月5438+00日,美国在给法国的外交备忘录中逐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法国回信表示满意。于是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再次写信给法国,提出了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以及所有在华国家享有平等贸易机会的原则,并要求法国遵守。1900 10 10月22日,美国第三次向其他大国发出“门户开放”的官方外交照会,再次强调了美国的政策。
正是“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在《辛丑条约》谈判中为中国说话,以减轻列强对中国的“惩罚”,进一步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光绪皇帝向美国总统求助。
八国联军侵华后,面对急剧衰落的局面,光绪皇帝多次向美国求援,并两次亲自上书美国总统,要求调停。光绪皇帝谦卑的和平恳求在今天读来令人悲伤,弱国外交的缺失也显而易见。
1900年7月3日,美国第二次发出“开门红”照会时,清政府驻美公使吴得知美国提出的这一客观上有利于维护中国利益的政策,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失去人身自由的光绪皇帝为了向美国求援,于07年7月17日给麦金莱总统写了一封求援信。光绪皇帝的这封信,由山东巡抚袁世凯和上海道台余涟源送交驻美大使吴。收到信后,吴将信交给了美国总统。光绪皇帝的信的内容如下:
大清国的皇帝问美国大叔关于李天德的事情。中国与贵国为友已久,知道贵国致力于贸易,彼此毫无顾忌。中国接近人民和宗教的敌人,各国怀疑朝廷偏袒人民,憎恶宗教,所以攻占了大沽堡。结果战争陷入困境,时局扑朔迷离。昨天,我收到了吴大使的电子表演,我了解到贵国珍惜外交关系,我对最近的事件深感关切。对胜利心存感激。今天的中国是时代所迫,让人愤怒。解决困难和争端,但你的国家依赖它。为此,我开诚布公,我渴望写一本书,但我希望我的叔叔会设法找到挽救局面的方法。并希望展现善行。我热切地期待着。
在收到光绪皇帝求援信的第三天,美国总统麦金莱回信说:“我已收到您7月19日的来信,很高兴得知陛下意识到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所要的只是正义和公平。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将美国公使馆从严重危险中解救出来,同时保护在中国生活并享有条约和国际法保障的权利的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我国政府在征得他国同意后,将乐于为此目的为陛下斡旋。”因此,在发给列强的第三份“开门”照会中,美国特别强调,只要中国政府坚决处理“暴动者”,就应立即与他们展开谈判,同时声明“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总统已回答了中国皇帝的恳求”。
1900 10 17光绪皇帝感谢美国的帮助,敦促美国加紧斡旋,并再次写信给美国总统麦金莱,说:“大清皇帝问大雅美利家和许多国家的叔伯如何管理他们的生活。这一次,中国变得很着急,所以秋梦叔叔照顾外交关系,同意讲和,并首先撤军。我对此心存感激。用特制的四针青,向大使吴赠送国电,并先致谢意。也祈祷黎叔封天德以救大局,与他永议和,转往他国,尽己所能去捐血,快快和谈。然后友情感高,受益无穷。我迫不及待地祈祷。”美国政府收到光绪皇帝的信后,非常重视。18年10月,美国总统麦金莱给光绪皇帝回信,答应继续斡旋。他在信中说:“我衷心赞同陛下的愿望,希望中国与在贵国利益和侨民受到严重侵犯的国家之间存在的一切问题都能和平解决,从而彻底消除彼此之间的一切分歧。政府希望这么快解决,这一点得到了各国的理解。”
正是在“门户开放”和光绪皇帝求援的背景下,美国谈判代表在《辛丑条约》谈判中“代表”中国与其他七个西方列强进行了口水战,特别是在“惩恶扬善”和“赔款”两个问题上,美国政府煞费苦心。
美国主张减少“赔款”,反对扩大“惩罚肇事者”
关于赔款,七国提出的总额为4亿两中国银,而美国政府主张赔款数额尽量限制在清政府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免给清政府造成过大的财政压力。美国考虑到压力过大会导致清政府垮台,这不符合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因此,1900,1900年2月29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致电美国驻华大使康格(John Conger),指示其在和平条约谈判中尽可能将赔款控制在适当的限度内,以确保中国的偿付能力。与此同时,海约翰还强调“货币总额应该以货币而不是以领土支付”。1901 65438+10月29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指示康戈尽力将赔偿总额限制在2亿两关平银左右。由于这一数字与其他大国提出的数字相差甚远,因此遭到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对。5月7日,驻华使团向清政府要求赔偿的总额增加到4.5亿两。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美国提出的最高限额。于是,美国驻华谈判代表柔克义指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中国全权谈判代表的名义向列强索取中国难以承受的高额赔款,以尽量减少赔款。
但在英法德日俄的实力面前,刘坤一和张之洞的努力毫无效果。5月22日,在各国部长会议上,德国部长表示,任何国家都没有理由将对华赔款总额限制在4000万英镑。美国代表柔克义立即反驳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相信,我们提出的数字是在不给中国造成严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所能支付的最高数额。接着,柔克义要求代表团投票决定是否同意降低赔偿金额,其他国家的代表当场拒绝了这一要求。
5月28日,美国国务卿约翰致电柔克义,称4.5亿两的数额太大,可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同时,他指示柔克义将赔偿问题交由海牙国际仲裁法庭裁决。但海牙国际仲裁法庭的判决支持了七国的主张,即中国赔偿总额为4.5亿中国海关白银(3.33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每个人罚款1白银。这是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的赔偿金额1901。至此,美国减少对华赔款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在“惩恶扬善”的问题上,列强根据各自的利益和立场迅速分成两派。英德主张扩大惩罚清单,严厉处理;美国和俄罗斯主张减少惩罚清单,对他们从轻处罚。
1900 9月18日,德国驻美代办致函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建议清政府交出那些“在京被认定为违反国际法罪行的主犯和真正罪犯”,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前提条件。这一提议遭到美国的反对。10年10月26日,外国驻华使节开会讨论“惩办凶手”问题。其他列强要求对11“罪魁祸首”处以死刑,被视为条约的第一段和最后通牒。美国对这一提议持保留态度,不同意。
65438年2月5日,美国公使康纳建议用“最严厉的惩罚”代替“死刑”。最后,在美俄的要求下,列强于2月5日与中国全权代表举行会谈,英、德等国再次提出,即使是罪行最轻的人也要判死刑,中国的一些地方和省级官员也要直接受到惩罚。27日,列强代表讨论了对地方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惩罚,提出要处死其中的10人。美国代表对这一提议不置可否。柔克义刚刚表示,如果各国同意不要求死刑,美国政府会很高兴。02年3月12日,使节向清政府提出了最终应受惩处的官员名单。在重申“绝不要求死刑”之后,美国谈判代表柔克义签署了一份联合照会,要求惩罚省级官员和地方官员。这说明美国虽然反对“惩恶扬善”和“死刑”的扩大化,但由于其当时的力量不足以主导列强,并最终顾及到其根本利益,所以还是留在了大多数国家的阵营中。“死刑”一词将被删除。此后,美国代表在“惩恶扬善”的问题上再无作为。
纵观美国在《辛丑条约》谈判中的所作所为,虽然频频“为”中国利益“代言”,看似是晚清政府的维护者和同路人,但这不过是美国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所做的努力。美国政府的这些行动根植于它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标榜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客观上有利于减少特定历史时期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度和广度,但其根本目标是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无论远近、大小。而且由于当时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还远远不够强大,美国政府在谈判过程中的努力和行动更不可能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没有留下任何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