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在哪里?

在鄂尔多斯草原的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发源于陕西北部的定边县,流经内蒙古的鄂托克旗、乌审旗,再从巴图湾村流入陕北,汇入响水河,向东南流入黄河支流无定河。在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又宽又深的U型山谷。这条河叫萨拉乌苏河。

中文:sjara-osso-golsalawusu,蒙古语是黄水的意思,说明这里的河水一年四季都是浑黄的;河岸上长满了摇曳的红柳,所以人们也称这条河为“刘宏河”。沿着这条河,曾经是古老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1922年,法国天主教牧师、地质学家桑志华首先在这里发现了一枚河套人的门牙化石,随后中国考古学家多次到此考察。大量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了。河套人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综合分析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乌审旗大沟湾村和地哨沟湾村。在大沟湾村发现了一件骨灰遗物。遗物呈椭圆形,长、宽约1-2米。火山灰中部的下限是一个盆状坑洞。坑洞附近发现了30多块破碎的动物骨头,可见这是人类放火烧吃野生动物的地方。同时在大沟湾村采集了一两百件石器。这些石器形状都比较小,主要有尖头工具、刮刀、雕刻器等。特别是圆形刮刀、小雕工和楔形石芯比较典型。虽然这些石器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器有严格的区别,但在遗址中发现了柱状的石核,表明细石器的存在。萨拉乌苏文化的石器与北京人、山西阳高许佳尧人、山西朔县支玉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它们在文化传统上都属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第一地——支于系统”,也说明萨拉乌苏文化与大陆关系密切。迄今已出土23件“河套人”化石,包括: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低哨沟湾村采集的一件残右顶骨和一件左股骨;1960乌审旗大沟湾村发现的顶骨化石;从1978到1980,共获得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肩胛骨等19个化石,其中6个来自晚更新世原始地层。还有1922发现的幼儿门牙化石。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研究,表明他们生活在距今3.5至5万年前。他们的特征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如颅骨骨壁厚、骨缝简单、颌骨厚、股臂粗、髓腔小等。这些原始性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根据河套人的门牙和头部化石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黄种人)相似。同时,萨拉乌苏河沿岸还出土了许多哺乳动物化石,如犀牛头骨和牙齿化石、原始牛马肋骨化石、象骨象牙化石,以及许多动物腿骨化石。根据动物化石的记载,萨拉乌苏组的动物群主要有:1,那马古菱面体——一种体型巨大、门牙略弯曲的古代大象,类似于现代大象。鄂尔多斯发现的门牙化石长约2.4-3米。2.长毛犀牛——外面有长毛的犀牛。这种化石在这一时期的鄂尔多斯地层中发现得最为广泛。20世纪20年代,在萨拉乌苏河发现了一具相当完整的毛犀牛骨骼。3.河套大角鹿——这种鹿高大粗壮。最特别的是鹿角的眉枝呈扁扇形展开,几乎与头骨垂直,主枝呈张开的掌状,高耸于梅枝之上。这在鹿中是独一无二的。4.王水牛——为纪念发现者蒙古族农民王顺而得名。这种水牛有独特的角和三角形的横截面。5.诺尔斯骆驼-这种骆驼比现代骆驼的头骨更厚,也更高。它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中独特的古老动物之一。6.鬣狗和老虎——在食肉动物中,这种化石被发现得最多。在萨拉乌苏河杨寺湾地区,发现了第四纪老虎化石中一种罕见老虎的后半骨架。萨拉乌苏动物群至少有45种化石,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这些萨拉乌苏的文物和* * *的动物群表明,萨拉乌苏河沿岸曾经有许多淡水湖,那里水生植物和森林繁茂,成群的动物活跃。生活在江湖两岸的“河套人”在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它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