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村历史
农村城镇化之前,福田区下沙村是一个由东涌、大围、村仔、围仔、新村、洞头村6个自然村组成的小村庄,总耕地1.5万多亩,近海作业面积4万多亩。村民主要姓黄,世代以种田、捕鱼、养蚝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的下沙,高楼林立,商铺林立,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椰林耸立,笔直的下沙大道在区内延伸,豪华舒适的星级酒店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文化广场宽阔而美丽,拥有大型的体育场馆、游泳池、文体中心、商业购物中心和保健医院。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下沙村所在的福田沙头下沙实业有限公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难得的是,下沙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文化建设。这里不仅有雄伟的下沙牌楼、黄思明寺、美丽的社区文化广场、文体中心吸引中外宾客,现在又多了一个弘扬传统文化、见证下沙历史、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地方——下沙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馆之际,记者随下沙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走访。
福田区下沙村是深圳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该村也以每年的大锅菜宴闻名海内外。今天,下沙村迎来了又一件大事——下沙博物馆揭牌开馆。
四个展厅展示岭南文化。
“沙头、梅林两乡,山川灵舒淇,钟繇郁秀,一巨族,故历代以来,巨室之人皆以其名,儒者有闻,其仁孝古今皆有写;礼让之风在前,兴在后,是其他人所不及的。”这是《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谱序》中的一段话,对下沙赞不绝口,也激发了记者参观下沙博物馆的渴望。
从滨河路进入下沙社区,“下沙人民欢迎你”的字样表达了下沙人民热情好客的心声。走在下沙社区的路上,店铺林立,树木葱郁,雕塑优美,居民淳朴,真的让你感觉置身世外桃源。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描绘渔夫、稻穗、海燕等的金色雕塑。工作人员说,这是博物馆序馆的主题雕塑,体现了人民对当今下沙新时代繁荣昌盛的由衷赞美。
据介绍,下沙博物馆主要保存具有浓郁南粤风情和岭南风格的传统文物,主要包括古代文物、雕塑、相框、照片等。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从不同侧面展示下沙文化。在博物馆里,记者看到,气势磅礴的马雕塑、古朴的民居模型、吃大锅菜的欢乐雕塑,无不展现着这个村庄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展厅是“一匹骏马展现不一样的一面”,主要介绍下沙的由来。展厅主要展示下沙历史名人的画像、雕塑、史书和介绍,如立春始祖骏马雕塑、黄(俗称公)、辛亥革命名将黄等,以及下沙人民使用过的部分文物。在这个展厅的一角,还有一个放映厅,使用了先进的放映设备,可以容纳近百人。主要放映介绍下沙前世今生的专题片,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下沙村的前世今生。
第二个展厅是“耕山垦海八百年”,主要展示下沙人过去使用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用品,包括微型瓦房和下沙村民使用的一些农具。下沙的牡蛎养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里出产的牡蛎因其独特稀有的风味而广受欢迎。这个展厅里有一组反映下沙人养牡蛎情况的雕塑,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据说在1992之前,下沙的村民通过养小船、撑滑板的方式,到香港元朗、天水围附近的牡蛎场种植、采集牡蛎。
第三展厅是“天下共享大锅菜”。下沙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年元宵节及一些重要日子和喜庆活动,除了举办大盆菜宴,还会舞龙舞狮、唱传统戏曲,吃“大盆菜”,期待来年国泰民安、丰收。据介绍,大锅菜由15种菜肴组成,如牡蛎、鸭子、猪肉、鳗鱼、鱿鱼、油豆腐、朱智、牙菇、鳗鱼干、皮、银耳、蘑菇、芹菜、萝卜等。展厅里还有一些特写展示了大盆蔬菜的制作过程。这里还有两个电脑触摸屏,可以方便人们更多地了解大盆蔬菜。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举行了元宵节,充满了南粤风情和民俗风情。以3800桌“大锅菜”,共6万人,夺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轰动一时。吃大锅菜的地方在下沙祖庙和黄思明公祠前面,是一座清代祠堂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是深圳最大的祠堂之一,位于博物馆旁边的文化广场。
第四展厅是“用繁荣昌盛看现在,用财富思考未来”。本展厅以图片展为主,主要反映下沙村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下沙村于1992改制为下沙实业有限公司后,实现了从农村向城镇化的巨大转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场景。
投资1000万元建设下沙博物馆,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社区文化。
2002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拨出数千万专项资金建设了一座博物馆大楼,大楼内设有博物馆、图书馆、老干部、党员、老年活动中心、治安监控中心和儿童看护中心。
下沙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区,经历了许多艰难和坎坷。目前下沙实业有限公司的办公楼还是多年前的老楼。下沙村为什么不先修办公楼,反而要花巨资建博物馆大楼?
下沙实业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社区文化是一切工作的载体,办公室需要改造装修,但并不着急。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件根本等不及的事情,因为下沙的很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了,包括牡蛎养殖和民俗传统。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下沙当地的一些村民,对下沙之前的历史并不确定,所以他们需要一个载体来保存下沙的独特性。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下沙实业有限公司建立博物馆的第一个目的是发展社区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建设记录下沙800多年的历史,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岭南文化;二是把博物馆建成教育基地。通过博物馆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同时,鼓励他们发扬先辈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开拓进取,为下沙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下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为博物馆题词:“献给黄的祖先,献给下沙的过去,献给下沙的现在,献给下沙的未来。”
“马魂”推动下沙推陈出新。
是什么激励下沙不断创新,不断进取?
在下沙,有先人的遗言:“良马能鹤立鸡群,任其到处立;岁月深了,异国还在我国,长久的异国才是我的故乡。早晚不忘亲命,早晚必念祖宗香;只愿苍天保佑,三七的男人永远兴旺。“这是老祖宗黄1000多年前留下的。乔杉的黄公生活在一个“孝为先德”的时代,“父母在此,不远行”是当时的行为准则,但乔杉的黄公却大胆地让儿子们分道扬镳,自己创业。这在当时该有怎样的胸怀和勇气啊!今天的下沙人,乔杉黄公山的后裔,也充满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下沙人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无数惊喜,也创造了许多发展奇迹。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下沙股份委托中国环境规划院编制了下沙生态社区建设规划。近日,下沙建成了广东省首个生态示范社区。目前,下沙生态社区项目中期规划也已提上日程,将在社区周边建设人工湿地环境教育基地,打造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化对人的现代化很重要,人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有赖于长期的熏陶。下沙人今天意气风发,下沙人今天富裕进取,下沙社区今天文明和谐,都得益于下沙对文化的长期倡导和坚持。下沙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买房。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800多家工商户落户下沙,下沙旅游业蓬勃发展,每天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人,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博物馆里的一组雕塑反映了过去下沙人的生活场景。
下沙村,位于深圳湾,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目前集体土地面积约0 .35平方公里,当地村民440余人,1 . 300余人,暂住人口约4万人。分成八个方块。有下沙牌坊、黄思明公石庙、晨阳侯庙、佛像等古迹,还有村建的博物馆和休闲公园。
这是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现在是深圳闹市区的繁华之地。80%的红树林面积在下沙村。南宋时,黄默堂迁居于此,成为下沙黄氏家族的始祖。后代以捕鱼和农耕为生。为了更好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里种植了红树林来抵御潮汐。
如今,下沙已经成为深圳集体股份经济发展的典范。该地区有许多大企业,商业很活跃。因为治安逐步改善,管理规范,这里成了宜居之地。
寻找规划中的生产力
祖祖辈辈以渔农业为生的下沙村,因为地处深圳湾畔,早年远非“中心”,甚至显得有点边缘。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由于整体环境不尽如人意,下沙在福田区15个行政村中处于落后状态。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城市化之后,新重组的下沙股份公司开始获得动力。下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黄回忆这段历程时说,下沙这几年的发展得益于超前意识。当时下沙股份公司的一批领导提出“计划就是生产力”。
因为当时下沙想要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无序规划。下沙股份的一位老员工说,当时下沙村是有名的“四难村”,没有市政规划,建房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公司领导下定决心,投资300多万元聘请英国利比里亚建筑公司进行下沙社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于是,旧村拆迁的硬仗也打响了。
深圳下沙白家“黄”姓溯源
“千里马开异界,处处坚。岁月深了,异国还在我国,长久的异国才是我的故乡。早晚不忘言,早晚一定要记住祖宗的香火。只愿苍天保佑,三七男永远兴旺。"
在深圳、广东和全国各地,许多黄的后代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会背诵这首诗——父亲和兄弟们说,有了这首诗,他们可以认出几千年前是一家人的兄弟。
根在哪里?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的根在哪里?”.....一个人,不管他在哪里,不管他流浪了多远,这些都是他的牵挂,甚至是他的梦想。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个姓氏的兴盛,一个家族的兴衰,记录了我们祖先感人的创业历程,烙上了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有喜怒哀乐,有经验教训,有教训。这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没有虚伪和矫饰,没有任何功利色彩。
从本期开始,我们“追溯深圳的百家姓”...并试图找出深圳姓氏、家族的悠久历史,探究其起源、流动、迁徙、繁衍的社会生活方式、成长变化轨迹,希望能帮助深圳青年了解历史,热爱家乡,爱国爱乡,交流感情。(雪松)
黄是历史记载的深圳数百个姓氏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距今1670多年前,黄从中原来到深圳。
以广九铁路为界,广府人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部。因此,深圳黄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两个分支——广府黄和客家黄。
古代郭煌的后裔
黄氏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黄氏源流有三支。
1,来自嬴姓。《姓氏纂修》:“吕忠后封于黄,灭于楚,以国为氏”。
3000年前得天下时,黄被封在黄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潢川县西部,被周朝封为子爵,也就是黄。春秋时期,楚国独霸天下,只有和隋国敢与之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国所灭。亡国后,黄子孙以国名为氏。
2.后晋人。太鬼是古代少昊金田的苗族后裔,后人尊他为分水之神。春秋时期,太谦后裔建立了沈、夷、黄等国,后被晋国所灭。其中,黄国公的后代以国为氏。
3.少数民族起源于古老的中国南方。《新唐书》中有“谭关(在广西)姓黄。唐璜、邵青、邵高、邵文也。”其实这个黄氏家族还是黄国遗民的后代。(彩虹)
唐昊王俊
《贺宽汤》:汉朝的时候,巴荒是河南太守,政治上比较宽大。宣帝因为某些事情被监禁了。政府和人民都在哭诉冤屈,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的黄翔,幼年丧母,最孝顺父亲。夏天扇父亲的凉席,冬天暖被子:“大话西游,江夏黄桐!”
黄也有唐姓,如泗泾、义敦、敦睦、等。“池昌厅”是以黄八首诗末尾的“池昌”二字命名的。
江夏郡:汉高祖的家郡。东汉大臣黄翔的家族。
惠济县:秦致县。东汉黄裳之后。零陵县:西汉建县。三国黄盖家族所在地。巴东县:东汉建县。东汉蜀中大将黄权之后。西县:甘肃永昌,酒泉黄岩后面。
墨塘黄居石塔
这是南宋墓,建在深圳莲花山西北坡。据说下沙黄氏始祖黄默堂就葬在这里。
现在香港新界下沙村、宝安上梅林村、上河村黄的后人,每年重阳节都会来这里扫墓祭祖。
墨塘黄居石塔是深圳发现的唯一一座南宋宝塔形墓,即使在广东也不多见。2001,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彩虹)
光复黄氏:神山岩学校,椰树长春
●本报记者实习生孙迎海
晋代黄书溯源
深圳最早的广府黄氏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粤孝子”黄叔。东晋331年东关县建立后,父亲黄教来到东关县保安县的一个村庄。
黄树之《孝经》历代传诵(本版已有详细介绍)。人们把他比作春秋时期的孝子曾参,并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块“申礼”二字的匾。黄宅旁的一座无名山,又叫“神力山”、“神山”,村名改为“神力”(今宝安沙井镇沙井中学)。
黄叔死后葬在“大田乡猪母山”,就在步永村大田路旁边。2001年,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研究员彭和当地村民在一片长满草的地里发现了“皇叔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布雍乡的江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寻找“黄蜀墓”的经过:“彭老师在1984这里寻找黄蜀墓,但是找不到,一直念念不忘。还记得听老一辈说有这么个墓。后来发现是在一片草丛里,不钻是看不到的。该地点距离彭先生要找的地方只有100米。”
彭认为,当时南方文化盛行,黄叔把中原的传统孝道从中原带到了深圳,并一直影响至今。他是深圳中越文化大融合的重要象征。
广府黄村与黄书
深圳广府有很多老黄村,村里的祠堂和族谱里都提到黄叔——上沙、下沙、上梅林的黄,南山北头村的黄,宝安区上河村的黄,其他村民都以此为荣。
上沙村的怀德黄公庙,灰瓦覆盖。庙门两侧有大理石庙宇:“上山撒学校,长春椰树”。在相邻的下沙祠堂,可以看到“泽传神力,盛季承香”的对联。
南山区陂头村黄氏家族自元代起在此建村,至今还保留着清朝同治年间编纂的族谱,记载着宝安人黄叔“生下八子,各处分离,续哭。”
在宝安上河村黄氏宗祠二入口,有一座清代重修的“孝心余香”牌坊。据彭先生说,深圳有四座牌坊,现在只剩下这一座。牌坊正面两侧有对联:“西晋南粤一秀才,六岁陆墓一生心”,背面有对联“名子一日”
显然,深圳西部的黄姓村与黄叔关系密切。彭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还不能确认这些老村民是黄叔的后代。因为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确凿的证据。“毕竟几百年过去了,家谱或者传说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虽然这几百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还不得而知,但这一现象很好地说明了黄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几百年前,这是一个家庭
在深圳福田区的地图上,上沙和下沙比邻而居。祖先是1100多年前的晚唐黄桥山。此人曾是浙江、广东的武将,在宋代先后被授予学士、刑部尚书、少保亲王等职。黄巢之乱和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迁徙期间,迁至闽南邵武和平镇。吸取皇室子弟争名夺利的教训,他下令各房只留下长子,其他子弟到外地创业,还留下一首诗(见题目)作为日后黄后人相认的“密码”。
有趣的是,记者的朋友黄小姐是广西人。她三四岁的时候,父亲让她背这首诗。她仍然记得父亲讲的那个有21个儿子的祖先的故事。
沙头的沙黄氏家族在村里已经有900年左右的历史了,金堂是第一个发迹的祖先。上沙村曾被称为“椰树村”,村里怀德黄公庙的“椰树长春”称号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800多年前,黄的后裔黄默堂在下沙建村,成为下沙始祖。
从名字上看,金堂和黄默堂像是“两兄弟”,但彭先生发现,金堂的孙子比黄默堂大80多岁。如果金色大厅和黄墨堂是兄弟,两者相差至少120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可能是“左哥右叔”(左哥,金色大厅;尤叔,黄默堂,异世亲戚。
福田村黄氏出自上沙黄氏。公元1192年,金殿四子黄迁居松子岭南缘定居,带领儿孙开垦土地。村名后来被命名为“福田”。
上林黄氏为下沙黄模堂后裔,有“梅庄黄公祠”。
孙中山的战友黄
说到现代名人黄,,下沙黄人会非常自豪和尊敬。
黄原名黄从喜。1900年加入钟惺同乡会,孙中山为其改名“姚婷”。孙中山发动了三洲田起义,黄被任命为中路先锋军官。他以勇敢和善战而闻名。起义失败后,他去了南阳。
辛亥革命成功后,黄回到家乡沙头下沙定居。孙中山要他做官,他拒绝了,因为他当惯了乞丐,也懒于做官。当时南投县的县太爷贪污,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妇女。黄非常生气,请来广西武术师痛打他一顿。县太爷怀恨在心,病了就命人下毒,才50岁。
下沙村的人们非常重视黄这个人。在村里的黄思明庙里,张挂着他的遗像。客家黄:坑梓故里三百年
虽然没有广府黄在深圳的历史悠久,但客家人黄在迁入后的300年间,为深圳东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深圳客家人黄比例最大的是坑梓黄(“坑梓”是黄老家的名字)。坑梓镇现在有23个姓氏,黄姓占总人口的80%。
有一种说法有待证实:黄朝轩的祖先也是唐末的黄——如果证实的话,深圳的客家黄氏和广府黄氏是同宗兄弟。
始祖黄朝轩:江边村行医。
深圳学者刘力川收集了八份坑梓黄氏族谱。她发现所有的家谱都尊黄朝轩为始祖。据介绍,明末清初的黄朝轩是一位“行走的郎中”。明末从嘉应府(今梅县)迁至徽州白马碗窑,后迁至屏山江边村。
住在城肚(即秀山世居)的黄先生说:“听老人说,晁是明朝的官员,因为不愿为清朝效力,开始隐居。”有一种说法有待证实:黄朝轩的祖先也是晚唐的黄桥山。
第二始祖黄仲驹:基于坑梓
精湛的医术使黄朝轩迅速积累了财富。后来,他的二儿子黄立忠留在江边村,大儿子黄忠忠搬到坑梓。此后,他发展成为一个至少有数万子孙的繁荣富裕的家族。
民间有一个传说,黄在坑梓的大开发是“一致通过”的:当时坑梓的土地归原住民高所有,而当时因为刚刚恢复地界,无力修缮高家受损的祠堂,黄仲中想在此定居,于是和高商量,由高出钱,修建两座祠堂,各一座。因为高姓得罪了风水师,而黄姓却很勤快,风水师悄悄让黄姓选择看起来破旧却能兴盛的祠堂。高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漂亮的,结果就是今天的局面。
然而,专家对此有另一种看法。刘丽川写道,清初“抗赣兴赣”的大背景,促进了深圳客家人的起步和兴盛。(孙、)
客家周边「涟漪」分布?
坑梓黄氏家族兴盛后,修建了数十座客家围场,大多像涟漪一样围绕着河道而建。二祖黄在河中上游修筑洪水围场,其子则在河中上游修筑城堡,改建后的围场呈涟漪状向祠堂四周扩散。
其中,由洪炜、三祖黄昂彦创办的新乔世居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天石居,由六祖黄启维创建,是省级文保单位。
彭介绍,客家人黄崇尚文化,注重教育。有堡垒的时候,就有私塾供氏族子弟读书。如光绪年间的“光祖学堂”,是黄在提倡新学的潮流中,废除私塾后创办的新学堂,是“光祖中学”的前身。(一个级别)
“小鸟归巢”大锅菜
每年元宵节,下沙的黄姓人都有一个宗族活动——吃“大盆菜”。
下沙黄老伯告诉记者,吃“大锅菜”起源于宋代,明清时期被称为“新安锅菜”。原来是一个木盆,四条板凳,一张八人桌。现在用的是不锈钢盆,盆里一层一层放十几种菜,上面放鸡鸭,寓意“鸟尽归巢”,盼望团圆。去年菜品在三大场馆烹制,1,000人在1.50的大铁锅里煮、炒、煎、煮、炖、炸,用料5.2万公斤,摆流水席3800个,招待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