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芝麻酥糖的历史故事

1853年3月,太平军攻陷南京,国家动荡,战乱频繁。常立庭(常云鸾的祖父)逃到天津杨柳青。为了生存,常丽婷等三人跟随芝麻酥糖创始人学习制作酥糖的方法,四个徒弟相依为命,把芝麻酥糖作为自己的业务技能。

1860年,太平军战败前夕,三个弟子告别师父,一个去了北京,一个留在了天津,常立庭回到了滨州(原回民地区)。回到滨州后,常丽婷开始购买设备成立小作坊,做起了芝麻酥糖的小生意。酥糖一经制成,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每到集市,常丽婷都会奉献少量酥糖给村民和长辈。很快,“常家糖店”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随着销量的扩大,常丽婷有了把酥糖做大的决心,以地摊、集市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品尝到香醇的酥糖。生意兴隆带来了好日子。常立庭把芝麻酥糖作为一种家庭传统,并根据祖传的座右铭“男人不应该把它传给女人”传给了他的儿子常宝卿。父子联手做糖。后来因为人手不足,常丽婷收了吕汉生当徒弟。已经小有名气的滨州芝麻酥糖,在常立庭老人的努力下,几年后成为鲁北名吃。“在老北镇,五天内有一次大集会。他们(常立庭爷爷和常爸爸)挑着担子去卖酥糖,他们会给每个乞丐3-5毛钱。”常云銮回忆说,虽然芝麻酥糖卖得少,但当时的收入比一般的务农家庭都多。芝麻酥糖逐渐在鲁北广泛流传,被百姓视为过节的佳品。

常云鸾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酥糖,对酥糖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通过常丽婷、常宝卿、常云鸾三代人的努力,芝麻酥糖在鲁北站稳了脚跟,并衍生出水果糖、橘子糖等多种糖果,生意兴隆,日子也蒸蒸日上。

70年代文革期间,民营经济遭受重创,麻酥糖生产设备全部被没收。迫于压力,常一家放弃了做芝麻酥糖的手艺,开始务农。不幸的是,常在40岁时因病去世,使得工艺传承雪上加霜,工艺传承的重任落在了常云鸾的肩上。“父亲不仅拿走了手艺,还拿走了做事的信心。”常云銮说,芝麻酥糖被叫停已经20年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种小吃,重新接这份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

1981年,浙江金华供销社来到这里,以供应茶叶的优惠待遇,邀请常云鸾教授酥糖技术。"那时,江南地区还没有向滨州供应茶叶."常云銮说,想着能为老乡做点大事,就安排两个儿子打理家里的生意。常云銮到浙江金华武义县供销社传授酥糖技术。两年半的时间,常云鸾带出了两个徒弟。"到目前为止,你仍然可以在杭州西湖附近吃到正宗的芝麻酥糖."常云鸾乐呵呵地说,没想到他的手艺能横跨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