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面: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脱脱”——吃的历史(7)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面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2002年6月5438+10月65438+4月,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在一个河漫滩的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挂的碗,里面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面条文物。
汉代的文献中应该可以看到面。那时候不叫面条,也不叫意大利面,叫汤饼。汉代的刘茜(东汉儒生)写了《名释》,其中就有关于汤饼的记载。我们之前说过,在早期,各种面食都叫饼。
到了晋代,面条有了一个相当文学的名字,叫做“脱脱”。与面条相关的名字似乎有点奇怪,原因有两个。
一种说法是,发明面条的人叫“脱脱”,所以面条就叫“脱脱”。这是可能的。虽然这个人名字很奇怪,但既然陈堂官和李靖的儿子可以叫nǎtu not(哪吒),其他人当然可以叫“脱脱”。这个梗请参考安青曲社苗生的一段著名相声《百事通》。
另一种说法听起来更靠谱:其他面食可以用掌托煮,面条不支持掌托,所以叫不支持。这种说法源于程大昌对程在宋代演出的记载,似乎更为合理。《程戏录》又称《戏照录》,是一部记录了自三朝至宋代488件杂事的书。
面条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苏果”听过一个关于言和吃面条的故事。言和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一个官员。他很英俊,喜欢打扮。他的脸精致白皙,无与伦比。魏明帝·曹叟总是怀疑他的脸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白粉。有一次夏天很热,魏明帝把言和叫了来,给他端来了热汤面。不一会儿,言和汗流浃背,他不得不用自己的衣服擦去脸上的汗水。但是在他擦汗之后,他的脸变得更白了,魏明帝相信他没有搽粉。后人用“伏分和郎”作为典故,来形容人白皙美丽的面容,甚至用来形容一些白色的物体。
魏明帝曹叟。魏文帝的长子曹丕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在位时间为226年至239年。公元239年,景三年,曹操病逝于洛阳,言和在司马懿夺权后被杀。
和包子一样,在繁荣的宋代,面条也发扬光大,种类繁多。现在在那个时候可以找到很多种面条。宋代餐饮市场上的面条多达10种,丰富多彩,有荤腥面、浇头面、三鲜面、炒鸡面等等。
关于面条有许多季节性习俗。比如北方有句话叫“上车到饺子下车”,意思是送客吃饺子,迎客吃面。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老生常谈,但确实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为汉字中的“麦”字本来是指“远方的人”,和面条中的“面”字结合起来就成了“米”,这是“面”的繁体字。
自唐朝以来,做面条并送给邻居庆祝生日和婴儿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说:“用筷子吃汤饼,加麒麟为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不仅是个迷人的人,还是个美食家。他还有一首面条诗:“我很想做汤糕客,但又担心写错了弄璋。”。
家里有个诗人真烦人。吃一根面条让大蒜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心情。
有一部关于面条的纪录片叫《面条之路》。拍摄技术非常好。感觉《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参照这部电影拍摄的。没错。《面条之路》在前面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