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鱼的性格经历

马(1936~)著名秦腔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陕西榆林人。曾任西北戏曲研究院、秦腔研究院演员,陕西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二届至第四届理事,陕西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1984,加入中国* * *产党。被誉为中国戏曲吐火第一人,人称“火凤凰”。

20世纪50年代,段林菊、李英珍、马、李瑞芳并称为秦腔舞台上的“四大名舞”。

祖父马是孙中山同盟会成员,祖籍湖北。

1936出生于榆林县镇川堡,从小喜欢看戏。1946镇川堡解放后,马和李英珍参加了村里的文艺队,踩高跷,跳秧歌,演小眉戏。1948年春,陕甘宁边区人民剧团招聘演员。“当时的土地改革小组组长严把带到我家,推荐了我和颖珍。剧团在我家放了两桶小米,把我带走了。我走的时候穿着我妈的棉衣棉裤棉鞋。我们新招募的八娃娃跟着大人走了七八天,渡过黄河到了山西。去了人民剧团后,我第一次给它盖了新被子。”那时候的生活很苦,喝河水,吃小米饭,住土洞。没有钟,只能点上香,记住时间;缺少油灯,经常在月场修炼。马建玲上校特别喜欢蓝枪鱼,经常给她单独训练。三个月后,她获得了娃娃队的第一名。马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一个乡村土场上为解放军和当地人民演出。她在《鱼肚山》中扮演王兰英。

1948年8月延安解放后,剧团回到延安,经常离开部队去兵工厂慰问,中央领导也经常看他们的戏。有一次,他还与评剧团联合演出,送别彭先生在西北前线的部队。1949中秋流行剧团离开延安,一路走到Xi安。大众剧团的到来和随后西北戏曲研究所的成立,给Xi安的戏剧舞台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在剧本改编、导演方式、舞台净化、音乐创新、演员化妆和表演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马主演的新古典戏剧《游西湖》中。

在传统的《西游记》中,李慧娘的鬼妆变得苍白,形象恐怖。《游西湖》新剧《鬼怨杀》中,马在塑造的鬼形象上别出心裁,将脸谱化成红润的脸,头戴长纱裙,鬓角一枝红梅,脚边一对红缨。除了一绺松散的鬼毛,她全身都是白色和暗红色。一个全新的带着怨、怒、美的鬼形象诞生了。

蓝鱼衣冠楚楚,精明干练,技能全面,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为了学好《鬼怨》里的云步和鬼步,她曾经跟秦腔艺术教育家学过踩高跷。练完之后,去掉高跷,再云里鬼气地走,轻盈飘忽。她师从秦腔老艺术家何、董华清、王学习“吹火”技艺,在训练中两次烧伤面部。经过艰苦的训练,舞台上火光冲天。在吹火的同时,为了加强舞蹈的身材,她把芭蕾中的慢走戏剧化,揉进了原本的青衣慢走,加强了流浪的感觉。同时借鉴了尚小云的左右手动作和川剧中的捧扇动作,增加舞台效果。惠娘身披白纱,为救心爱的佩生,与刺客廖茵英勇搏斗,舞姿如游龙,给了观众极大的艺术享受。

马的唱腔别具一格,跌宕起伏,直而舒展,声情并茂。然而,马蓝雨说,事实上,她的声音并不好。《鱼肚山》刚排的时候,她急得连板胡都关不上。后来经过以唱功见长的、的悉心教导,又借鉴了程的唱法,坚持跟着钢琴家练习,终于嗓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不懈的努力,马兰峪成功地塑造了温柔、热情、执着、大胆、勇敢、杰出、美丽的李慧娘艺术形象。

1953年,十七岁的蓝枪鱼凭借《游西湖》一炮而红。6月1958、10,“三秦班”进京,演出组到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情况。《游西湖》的选段是晚会的压轴戏。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把梅兰芳请上台,指着马对梅先生说:“这是陕北边区的娃娃。”

在1959国庆10周年之际,马西湖之旅再次在京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赞赏。梅兰芳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赞马“把慧娘的形象提升到了英雄主义和崇高主义的顶峰”...慧娘这个复仇的女鬼,真是雄壮勇敢!”接着,《西湖一游》巡展江南十三省,好评如潮。马兰玉塑造的李慧娘舞台形象被誉为“飞天美人”和“火中凤凰”。马蓝雨并没有就此罢休。她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学习者”。她说她“总觉得自己不是充满艺术感”。

1957年,京剧大师尚霄云先生到安后,马拜尚霄云为师,尚霄云为她手排演了《昭君出塞记》,并送给她一把自己的宝剑和一套行头,教她用剑健身的技巧。

马蓝雨的戏曲种类繁多。在秦腔舞台上,她也成功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从古典戏曲到现代戏曲。正是这一切,让《马兰雨》在五六十年代达到巅峰,在戏剧界声名鹊起。然而,马说:“把西湖旅游的成功仅仅归功于我或任何个人是不公平的。这得益于以马建玲院长为首的戏曲研究院良好的艺术氛围,得益于一批秦腔、京剧老师不计名利的默默奉献。”作为一个演员,尤其是著名演员,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贪世人之功,是非常可贵的。马老师不仅在舞台上,而且在生活中为青年演员树立了榜样。

1972年,马回到安,分配到陕西艺术学院(安音乐学院的前身)任教。她毫不犹豫地转向了戏曲教学。65438年至0979年,在艺术学院戏曲系的基础上成立秦腔学校,马担任分管业务的副校长,直至65438年至0996年退休。自1980省级戏剧学校首次招生以来,一批批学员经过专业训练,有的成为西北著名演员,有的还获得了“秦腔四大名角”的称号。这些青年演员在谈到马主席在艺术成长过程中的苦心时,无不心存感激。

我问马先生:“你为什么不在《西游记》最好的时候抓紧时间拍电影或拍舞台纪录片?”马老师无奈地说,“这也是我很大的遗憾。世事难料,往往是错的。”

从65438到0987,马通过各种努力录制了电视艺术片《游西湖》,但马老师对这部艺术片并不满意。因为无论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有多先进,都很难准确再现当年的缤纷色彩和流光溢彩,也很难找到当初的剧组和他们的整体组合。这是一种遗憾,也是秦腔的一种悲哀。

无论如何,秦腔《西游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佳作,成为秦腔的一面旗帜。因此,马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秦腔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