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寺的历史和文化

“保家卫国”的传奇

唐朝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下令将天下佛寺全部拆除,僧尼全部归俗。这是一次典型的“灭绝”事件,位于牯岭山腰的灵山寺自然也不能幸免。

在牯岭山脚下,信佛的小康村民徐彪看到灵山寺里一片瓦片不剩,白田摇曳,很是难闻。过去香火鼎盛时期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不久,武宗皇帝驾崩,于是宁波郭宁寺(今天宁寺)得以修复,全国各地寺庙纷纷重建,而灵山寺却因缺乏物力和主持人而修复无望。光明元年(公元880年)春天,徐彪如梦如幻,看到一位女菩萨走来,对他说:尽快修复灵山寺,拯救众生!于是这件事到处宣扬,邻居们派了几个代表和他一起去见郭宁寺的住持龚克,请他主持修复灵山寺。和尚龚克带着他的徒弟和徐彪去了长安。到了长安临潼,三步一诵《莲华经》跪拜,引得众人围观。就这样三天的行程,我是进了皇城大门。偏偏天阴沉沉的,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传说明州僧人诚心感天求雨。诺宗皇帝很高兴,希望借佛祖之力保护自己的皇位,命三人面见。诺宗亲笔题写“国保寺”三个大字,并做了匾额;此外,还特地赐他一件紫袍,命他在鸿福寺讲五经三个月。一路将国保殿饰以红彩花卉的牌匾和黄缎盒中的紫袍献至明州,祭司领着家人跪到城外迎接。不久寺庙在原址上重建,宏伟庄严,规模比以前更大。“国保寺”这个著名的名字也因此取代了自东汉开始至今已走过700年的灵山寺的旧名。

木馒头的故事

吉祥大师和灵峰大师商定,国保寺和丁琳寺应在中秋节期间同时建成。但由于经验不足,吉祥直到中秋节前一天还没有完成工作,即将在这份协议中落败。多亏了鲁班的帮助,大殿一夜之间就建好了,极为吉祥,喜气洋洋。

第二天到了石矛,谭跃上山观礼,却见宝帝庙的大梁还在,正赞叹其雄伟、华丽、奇特,赞不绝口。突然,四道白光从牯岭山后面飞过,落在宝帝庙的第二道横梁上。工匠爬上巫山的第二根梁,仔细看了看。他一看,原来是北麓丁琳寺扔的“上梁馒头”,上面盖着一个红色的印章!上梁馒头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表示丁琳庙的梁已经安装好了。吉祥只在乎幸福,却忘记了这个传统。他手头没有馒头可扔,于是抓起一把斧子,用红绸子包好,朝山上抡去,表示国保寺的聚宝堂也完工了,木工活也结束了。说也奇怪,这把裹着红绸的木匠斧飞过牯岭山脊,沿着一条抛物线落下,刃口正好斜楔入作为中心的丁琳寺主梁!你还可以在国保寺看到丁琳寺扔的上梁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