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试用有哪些步骤?

选择一个标题

选题是试讲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选题后的课前准备、课中和课下总结都必须围绕选定的题目和指定的教材内容进行。一般来说,如果可以自主选择,一定要选择自己非常熟悉或者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如果需要抽签来确定要教的内容,就需要根据指定科目的教材,准备尽可能多的教案或者尝试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以免抽到了不熟悉的内容时无所适从。

备课

一般来说,真正开庭前会给你20分钟左右的时间备课,而备课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教案。要完成这一环节,需要把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作业和练习的设计等等。接下来,笔者将一一解释:

(1)教学目标的制定

A.教学目标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在教学后应该表现出的可见行为的具体而清晰的表达。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

B.设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可以用“ABCD”法来制定前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之所以称之为ABCD法,是因为它包含了教学对象(受众)、行为(行为)、条件(程度)四个要素,而它们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恰好是A、B、C、D,所以简称为ABCD法。);后者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内外结合的方法来表达(内在:内在的心理过程;露骨的行为。具体做法:先描述再列举行为变化)。

用ABCD法描述学习目标的例子

教学对象“初三学生应在5分钟内垂直正确计算5 ~ 10的两位数试题”的标准条件行为(a)、(b)、(c)、(d)

结合内外部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例子

很难观察到学生能够理解描述人物的文本是如何基于中心思想的目标。如果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内在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理解描写人物的文字是如何基于中心思想的。

行为一: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行为二:能从文本中找出作者描写主角时表达自己感受的句子:

行为三:能够指出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哪些是速写的,哪些写得很详细,以及它们在表达中心思想中的作用。

C.教学目标标准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以全体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行为表达具体,可操作性强,易于评价;预期结果表述是可预测的、可实现的和可检测的,

案例1:“生活中的大数”教学目标的修正与反思

最初的教学目标:

A.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b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C.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对大数有一个具体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修订后的学习目标:

A.通过收集生活中大数的过程,认识到大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星星、数豆子、数立方体等运算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体验计数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

c通过“荡”、“估”、“数”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对学习目标设计的反思;

A.原目标中使用的“让学生……”的表述是将教师定位为行为主体,容易导致课堂上对教学过程效果的期待。现在改为“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是一致的。

b原目标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过于笼统,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的表述,在操作上缺乏指导性。如改为“学生体验数星星、数豆子、数立方体等活动,体验计数单位间的小数关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教学过程结束后的行为变化得到明确,使课堂目标更具可操作性,易于把握,易于评价。

C.学习目标要强调具体性和明确性,不能大而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标太模糊,一节课的教学是达不到的。而是“体验计数单位的小数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的表述,更能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体验、体验、感受等课改精神。虽然目标的设计只有几个字,但两者的概念却大相径庭。

②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材内容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是教学的最大资源,但不是教学的全部,因为你必须找到它与教学实际的结合点,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规划”。怎么规划?

A.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筛选和整合,包括教材的新编、增删和调整。

案例二:新版教学内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断”

课本内容:从正多边形到一般多边形。从三角形到多边形,这种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处理是合理的,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比如第一,学生总有疑惑。给出的两个数字相似吗?为什么?其次,我们只能通过测量来探究它们对应的角度和对应的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函数还没学过),测出来的结果往往显得很尴尬。

新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A.在两张地图上选择北京、长沙、台北,用线段连接这三个城市,得到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问问题: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两个三角形对应的边和对应的角是什么关系?

B.在两张地图上选择四五个城市,画出相应的四边形和五边形。问一个问题:这两个四边形(五边形)相似吗?它们对应的边和对应的角是什么关系?

C.得出“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相等”,进而得出“若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相等的要求,则两个多边形相似”。

评价:很明显,老师没有机械地使用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借助两幅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研究两幅地图上几个城市围成的多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有趣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使难点得到突破。

提示: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时刻有一个意识: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材料和情境作为教学内容,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B.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调整教学内容顺序有几种方式:直线式、螺旋式、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A.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条直线。教学内容线性排列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能力目标,然后按照从简单的识别技能到复杂的解题技能的顺序排列所有的教学内容。

B.螺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螺旋排列是将同一题目的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螺旋顺序排列。其特点是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内容的广度逐渐扩大,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增加。

C.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安排教学内容。“自上而下式”是先呈现整体任务和知识的概要,再进行提炼,从概要中找出教学的详细起点,再从展开的内容中找到二次提炼的起点,依次呈现一系列提炼序列。精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随着教学过程逐渐加深。“自下而上”就是找到教学的起点,即从基本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开始,然后采取“逐步增长”的策略,逐步扩大知识范围,逐步学习高级知识和技能。

C.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

最终目标和总体设计原则是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并以方便学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策略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或组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主题的整合,使之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当一节或一章的内容结束时,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之前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结构,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整合。

案例3: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结构化处理

比如母字“卿”相乘,衍生出“卿、卿、请、目、晴”,组成一个字族。《小青蛙》是这个词族编的词族文:“河水清澈,天气晴朗,小青蛙眼睛很大,做了很多保护幼苗免受害虫侵害的好事。请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的好卫士。”

评价:新教材生词随课文出现。一篇课文中的生词,无论从音、形、义上都没有“直系”,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生词进行分类记忆,将生词与所学单词联系起来,从字形和声音上加以区分。这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一门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公式等相对稳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统称为教学重点,即教学重点。比如平面几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公理、定义、定理。定理来源于公理和定义。公理和定义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教材中教师难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出错的部分。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难度。教学难点主要看双方的素质和能力。

④教学过程的设计

纵向来看,一个好的流程设计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进行评估等。横向上,我们还需要从教学两个方面来思考如何设计每个环节的双边活动。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要考虑如何设计情境来引导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体现新课导入与教学结束之间的呼应。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具体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资源;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讲解,如何设计问题或习题给学生使用;如何总结和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整合和内化学习内容;用什么手段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除此之外,在学习中,为了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包括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如何进行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反馈,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等。,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⑤教学方法的选择

A.教学方法的类型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教学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明辨是非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来获取知识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和能力锻炼);发现教学法(学生为了掌握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发现能力,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发现过程编写的材料进行“再发现”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B.如何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和教学技术条件等因素而变化。

不同学科的教材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比如计算机应用,需要讲解和演示相结合,而人文学科,更多使用的是讲读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素质和条件,以及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如果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用形象、具体的描述,由浅入深地说明道理;如果你擅长使用视觉教具,你不妨通过视觉演示来解释理论,并做到“无声胜有声”。

另外,要根据课型、教学时间、效率的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

总之,要根据自己的素质和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

案例四: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A.学生预习和感知概念。听者预习后能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但很难理解它们是如何向几个方向延伸的。这时,老师转向了教学阶段。

B.老师教学是为了帮助理解概念。老师先画一条直线。从黑板的一端画到另一端,甚至走出教室,继续保持绘画姿势,生动地树立了直线无限延伸的感觉,辅以语言,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无限延伸。学生对直线的无限延伸有直观的感受,容易理解射线和线段的延伸。(主要通过教学方法)

C.学生练习和巩固概念。(主要采用练习法)

D.师生总结直线、射线、线段的异同,深化概念。总结:目标不同,方法不同,就像目的地不同,到达的路径自然也不同。方法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达到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是好的方法。

⑥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模型,适合三维仿真。录音(CD)可以实现语言和声音的再现。

投影,适合平面模拟。幻灯片放映可以实现静态真实场景的再现。电视(VCD)可以呈现一个动态过程。CAl课件,可以互动。总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由选择。

⑦作业和练习的设计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教与学的纽带,是整个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技巧关系到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完成作业的质量。相比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的布置难度稍大,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在遵循作业布置的几个原则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变标准化统一作业为独立个性化作业。

二、变封闭式作业为开放式作业。

第三,变独立完成的作业为合作完成的作业。

老师布置作业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是否值得做”、“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明确具体”、“学生是否明白做作业的原因”、“作业的数量和难度是否合适”、“学生是否知道如何完成、是否有可用的材料”、“学生是否有完成作业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果老师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布置的作业就是好作业。

案例五:宋庆龄故居樟树的作业设计;

掌握本课五个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区分课文中几个容易出错的单词的读音。

A.学会用关联词“不管……总是……”和“只要……”造句。

B.通过文中的词句积累,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p#副标题#e#

试讲一般包括绪论、新授课、巩固练习、总结、作业五个环节。当然有些科目只有前四个环节,没有作业,比如音乐、体育、美术,备考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突破,慢慢找到每个环节的设计规律和对应的口语技巧。

①导入

导师制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和认知准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导入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前兴致已浓”的状态。考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选择合适的介绍方式,并注意形式的新颖性。在口语技巧上,可以描述、讲故事、设疑、总结。

②教学

教学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叙述、描述、解释、推理,引导学生认识现象、感知事实、理解概念、规律、公式,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考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点:一是运用启发性和直观性教学;其次,安排教学顺序,详细讲解重难点(无论什么科目,教材上的信息都是有参考意义的。这些资料还包括泡泡盒子、插图、课后练习甚至是人们平时不太注意的注脚,这些其实都显示了课程的难点和困难。比如中小学语文课,课后练习的顺序往往可以直接作为整个教学的顺序,提炼这些练习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串起来),并且严格按照教学过程设计的时间进行,避免出现所有讲课都不深入的情况,这也是良好的课堂控制能力的体现;第三,适当使用过渡语,将知识点与假设性、过渡性知识联系起来;第四,使讲课的内容和语言富有感染力,以板书的形式相互配合(板书艺术不仅要考察板书的技巧,还要考察板书的布局和内容),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口语表达中,可以选择直接表达、具体表达、举例、比较、连接、引用、辅助。

③提问

提问是教师运用提问和回应学生回答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在提问过程中,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吐字清晰连贯;第二,注意提问的速度和停顿,让考官感觉真实;第三,提问后需要评价和反馈。口语技能的类型有:判断型(常用“什么”语言形式)、议论文型(常用“为什么”语言形式)、想象型(常用“什么”语言形式)和解释型(常用“怎么样”语言形式)。

④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一项教学任务结束时,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升华的一种艺术方式。在做课堂总结时,不需要把提到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重复(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让听者无法再次判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只需要用精炼的语言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从而让整堂课更加完整。课堂总结常用的方法有自然结尾、悬念、前后照应、知识延伸、激励等。考生需要注意在总结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达到总结巩固知识的目的。结语的类型有决心、练习和讨论。

#p#副标题#e#

吉他课

审判的结束会给法官留下最终的印象。一节课下来,评委有点累,最后的期望值往往很高。所以讲师要特别注意找到一个合理新颖的结尾形式来结束最后一节课。按照通常的下课方式,主要包括总结教学和设计告别词两部分。

①总结教学。

在一节课结束时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总结,这是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回顾和归纳,可以帮助听者系统化他们的知识。所以总结时要精神饱满,语言激昂,把试讲推向难忘的高潮;或者将编曲的延续与语言的委婉相结合,营造一种“话不尽,意不尽”的感觉。在最后的总结教学中,老师可以及时安排复习和作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要点和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复习。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作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确告诉听者做作业要注意哪些知识点。同时明确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在家长参与下完成的,使作业形式多样化,调动参与者积极完成作业。

②设计告别词。

告别是考核范围的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可以放松评委的紧张情绪,让他们为你鼓掌表示感谢。告别词可以感谢评委安排庭审讲座机会,希望得到他们的批评指正,表达对教育的向往和热爱;或者表现出你勇于挑战和奋斗的精神。在设计的最后,环节之间的过渡不能过于冗长和平淡;不要无话可说,画蛇添足;不要节外生枝,引出不必要的话题;不要胡说八道,显得虚伪;同时,在最后要注意评委的表情,判断他们的情绪,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言辞。

综上所述,要想很好的完成试讲,你得选好题目,全面备课,同时加上一个完美的讲座,最后把没讲完的课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