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古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其他河道和道路的平行格局,以及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房屋的大小,街道的宽度,河流的比例都恰到好处,显示出清雅典雅的风格。
所以平江路一直被誉为最具水城原味的街区。与仅一巷之隔的观前街相比,那种独特的静谧古雅的氛围和短短一段距离之外的喧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平江路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道。直而可及,无杂树在其中。这里点缀着精致的水巷和建筑,商业店铺很少,来往的人也很少。它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娴静和宁静。
平何江的水呈现碧玉般的碧绿,似乎又增添了几分娴静。平江路的石桥很精致。虽然可以通车,但是很隐蔽。有时候,一路走来,你可能都没有发现脚下流淌的涓涓细流。
拱桥通常位于平江边的水巷里,像一道彩虹。在这里,船和桥不仅是人们观赏风景的工具,也是构成风景的活体器官。正是因为有了船和桥的存在,这条水巷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平江历史街区主河上有18座桥梁,大部分是梁式桥,只有湖湘寺桥是拱桥。有些梁式桥原来是拱桥,后来因为需要改建了,大部分都改成了钢筋混凝土梁结构。这些桥大多保留了原来的名字,保存了宋代的桥墩结构和武康石构件,十分难得。
相传岳飞曾多次在太湖附近与土匪作战,战果累累。后来他带着书信回京,在平江府马脚桥附近遇到了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想带岳飞回临安。
当时岳飞身边有两位将军,一位是张保,马前人称张保,另一位是王恒,马后人称王恒。王恒从马后上前阻止,却被钦差下令在桥上一刀斩断,当场鲜血四溅。
后来,岳飞在风伯亭被杀。苏州人怀念忠臣,来到马角桥。他们想起岳飞那天路过这里,看到石头上斑驳的血迹,便把石头珍藏起来。
宋孝宗时期,岳飞冤案得到清理,平江府的人将石头凿成石像,并在王恒殉难的桥上建了一座小庙,供奉石像。
因为马脚桥上的草沾满了王恒的鲜血和猩红色,人们把这座桥叫做马竹桥。马竹大桥是一座花岗岩梁桥,六座石梁桥并列,长6m,宽4m,高2m。
唐家桥是平江路上的一座跨河梁式石桥。桥上有两个洞,一个圆,一个边,与湖湘寺桥为犄角。唐家桥在宋代平江图中也能找到。桥长4.4米,宽3.5米,跨2.7米,高1.9米。
桥面由六块石梁组成,其中两块是乌康石,四块是花岗岩。桥台两侧竖立着武康石柱,中间水平叠放着花岗岩条。
湖湘寺桥是平何江古桥中最具想象力的一座桥,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唯一的一座拱形单孔石桥。平江地图绘制于宋代,但当时称之为“湖湘使者桥”。据记载,使者是宋代设立的一个官职,负责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改造成洋槐桥,就不清楚了。
相思桥全长14m,净跨4.1m,中间宽3.2m,升高2.9m..桥梁拱片垂直、分段、并排铺设,也称“链法”。清代苏州的石拱桥多采用此法。
石栅栏南北两侧刻有“重修相思桥”字样,桥洞两侧明柱上刻有“乾隆九年重修元和县中堂+6级张越谋”字样。
湖湘寺桥桥面中央的石板上浮雕圆形图案,旨在宣扬佛教“业障之轮六大司生死”的理念,劝诫人们及时行善。桥洞拱券外缘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增强了桥梁的立体感。
湖湘寺桥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岗岩拱桥,但菱形墙中夹杂的青石和五康石历史悠久。在桥南侧的菱形墙上,有一块“桥神地”的石刻。据清代《吴门表音》记载:
喜神、灶神、灶神、厕神,这些名人都有栩栩如生的肖像。
说明民间一直有祭祀桥神的习俗,洋槐桥上的“桥神之地”是极为罕见的遗迹。
苏桥,又名苏金桥,俗称青石桥,是一座单跨的石梁桥,东起魏道观,西至南十字街。宋代平江地图上就画了。从桥身上叠放的五康石、青石、花岗岩三种石头可以知道这座桥历史悠久。
苏联桥长7.5米,宽2.5米,高2米。栏杆由花岗岩制成,桥面由五根花岗岩横梁并排组成。桥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宽窄的河港。北河港已被后来修建的河岸石栅栏切断废弃,南河港仍可下台阶。在桥的东北面,有一座临江的仿古建筑,与古桥相映成趣。
在苏维埃桥以北100多米处,一座与平江路、和平河平行的石梁小桥叫小新桥,与中安桥形成“双桥”“三步两桥”的格局,叫大新桥。
小新桥,又名新桥,宋代平江图称北张家桥,清代同治苏州府治改名新桥。
同里桥距离小新桥不到100米。横跨石梁的同里桥和朱马角桥形成“双桥”格局,于1814修复。
同里大桥长6.4米,宽2.8米,宽3.5米,高2.4米。桥身以花岗岩为主,桥面由六块并列的石梁组成,其中两块为宽约0.4米的武康石,为宋代遗物。桥台上有石柱,桥栏用简单的长石。同里桥两侧桥台不相等,西桥台有一条长长的缓坡引桥,有一种不对称的美感。
同里桥所在的位置,既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也是两座桥的直角交汇处。因此,将同里大桥西引桥延长,在桥旁形成河湾,供船只停泊、转向和掉头。
相传,在同里桥的桥洞里,有一块宋代雕刻的碑文,上面写着:
星桥、桥连年倒塌,孟允判政府侍郎郑帮扶3000元,按察使赵郎中帮扶2000元,长洲县公郎中帮扶1500元,十七大再扩。劝袁崇禧,上官古史,干袁碧云庵守规矩,春佑十年十一月解决。
据此可知,古代造桥筑路之事,多由僧人发起并主持,费用来源于官员、士绅、商人的捐助。
庆忌桥横跨平何江,桥名与宋代平江图一致,俗称庆忌桥。庆忌大桥宽7.1m,长6.9m,单孔,跨度5.3m..
宋代的《平江图》中也画出了冰淇淋桥。相传有一位秀才,住在桥西肖家巷,很孝顺,但生活很窘迫。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重病的母亲咕哝着吃蛋糕。可是家里没饭吃了,哪里还有饭给母亲做蛋糕呢?不得已,秀才只好含泪把雪捏成饼,拿给母亲看,谈安慰。
谁知道,雪糕送到我妈手里的时候,真的变成了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年糕。人们说这是观音菩萨出现的结果,桥上凭空冒出了一座观音寺。秀才死后,邻居们凑钱把他埋在桥边,桥也叫冰淇淋桥。
冰淇淋桥长5.8米,宽3.6米,高2米。桥面由五根花岗岩梁并排组成,下部长系列石上有搁置木材的凹槽。桥台由四排石块组成,青石和花岗岩混合在一起。桥面上曾有一座观音寺,俗称乔托寺。
寺坡大桥是一座横跨石梁的东西向古桥。它在宋代就已经在平江的地图上了,并被命名为董祀桥,它是以唐代的一座古寺子寿寺命名的。据说之所以叫寺坡桥,是因为子寿寺是一座安堂。每天,修女们都会路过这座桥。尼姑俗称“石婆”,属于“三姑六婆”之一,所以这座桥早先也叫石婆桥,后来被误传为寺婆桥。
寺坡大桥长11.2m,宽4.4m,宽3m,高2.9m。桥面由四根宽0.5米的花岗岩梁组成。桥栏杆为未经雕刻的高约0.4米的条状花岗岩,可供坐在桥顶的人休息和欣赏风景。东西坡有10石阶。
石围栏外侧用楷书刻有“重修寺坡桥”字样,桥台南侧石柱上刻有“嘉庆、义畴、四月”字样,北侧石柱上刻有“立人”字样,均为1805改建时所留。
寺坡桥历史悠久,多次修缮。还有很多比花岗岩更早的五康石和青石用来建桥。特别是主体结构桥台的排柱和两端雕刻有灵芝、宝莲的长系列石头,都是武康石,从材质、结构、雕刻上看应该是宋代遗物,证明寺坡桥至少有700至800年的历史。还有一块青石板嵌在桥西北的金刚墙上,字迹难以辨认。
寿安桥位于寺坡桥以北30-40米处。这是一座单跨石梁大桥。宋代平江图中称之为寺的后轮轴,因为桥就在子寿寺后面。清初称资福桥,同治年间改名寿安桥。
寿安桥长4.4米,宽3.8米,高2.3米。桥面由6根石梁平行梁组成,南侧第二根梁和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他4根花岗岩梁深浅不一。
东桥台和西桥台的柱子各由五块五康石组成,上面刻有“龟海”和“石梁”等铭文,为宋代建造。寿安桥的石梁保存在明代以前的古代,略呈拱形,即下部平直,上端略低,中部略凸起。从远处看,造型很流畅。
这些桥大多横跨水面,意境十分优美。桥上的雕刻装饰形式多样,这也是反映中国审美标准的民族传统。桥的建筑,无论大小,工艺,都力求完美,就像一幅画,没有失败的余地。虽然历经百年,但依然焕发出惊人的魅力。
苏州平江路石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