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有什么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最终将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那么在新的时代,如何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题,这无疑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这次历史课程改革,我们尝试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历史教师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历史教师在新时期应如何面对挑战。
第一,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理论,提高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正在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历史教育改革。严格来说,以往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层面的历史教育改革,很少涉及“课程”层面的改革。
探究历史教育的本质,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层面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没有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研究范围还是“历史课程”的讨论范围?我觉得这是历史课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首先要解决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讨论历史教学的目标。只有解决好“课程”层面的历史教育问题,才能认真反思“教学”层面的历史教育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
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的层面的改革效果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方面注重“课程”和“教学”,通过“综合治理”促进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如果新课程在心理上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接受,他们就会产生抵触反应,新课程实施的结果更令人担忧。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往往与教师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相冲突,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在短时间内不适应,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然而,从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应该努力克服它。
作为当前历史教育改革的初步成果,历史课程标准自然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探索的地方。比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表明历史教育正在探索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那么,人文素质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历史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否合适?如何处理历史课程目标的继承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如何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无法回避和应该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历史领域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滞后。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应不断了解历史领域的新研究成果,更新知识结构,并将这些新研究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
如历史大纲指出:“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中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标准中,普遍指出“中国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中国古代史中的奴隶社会下限和封建社会上限实际上采取了淡化和弱化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界限的态度。应该说,这是一种极为恰当的处理方式,也是吸收历史学家新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
历史研究正在发展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不断吸收历史领域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必然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和滞后。因此,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性和不足是永远无法克服的,只有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历史领域的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才能有效弥补。
比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认为历史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明白,中国南北都有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局限于黄河流域,而是起源于很多地方,呈现出很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我们必须纠正“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然后向四周传播”的传统观点。此外,近年来,国内外100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普遍认为,过去习惯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中国文明史应该追溯到一万年前。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让我们相信,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群,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前往台湾省,移民海外,走到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岛屿。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限度地渗透历史教学。
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建议,历史教学应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和故宫为例,让学生体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事实上,在《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民起义的内容已经有所弱化。人民起义的内容被删除后,直接体现劳动人民力量的场景少了。我们认为,教师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这种变化是由于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吸收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在旧历史观的指导下,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阶级斗争上,而新历史观则坚持认为,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人民反抗暴政的起义上,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例如:
在古代的乱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人民的勇敢和不屈,以及对人类尊严的捍卫;在盛世,更多体现的是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无论是唐还是清,都创造了千古传颂的盛世景象。
此外,劳动人民在各种战争中给予政府极大的支持,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国侵略。尤其是唐朝和清朝。劳动人民的第三个作用可以体现在古代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中,其中很多至今仍存在于世。在这些大型项目中,除了设计师和主持人的成就,还凝聚了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农民起义是劳动人民展示力量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在传统历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这些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那么在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的历史教师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重视和加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的教学。
再次,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鉴于此,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见,倡导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历史教学应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教育理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前的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老师基本上是包办或者代替学生的学习,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历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皇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退位制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倒退”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可以提醒同学们,我们所认为的“夏朝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分析的,并不是说夏朝的各方面改革都是历史进步,都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
教师还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文献的能力,文字的解释和表达能力。因为是第一次写,老师不用问论文的写作标准,文章也不用太长。在选题上,要有意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要人云亦云,坚决反对拼凑、抄袭他人作品的内容。并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给予说明和指导。另外,历史老师在看完学生的作文后,要及时进行细致的点评。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写作文。对于文章中的不足和缺陷,建议教师单独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改正。
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理解为鼓励学生追求所谓“非常规”的非逻辑推理。比如,据史料记载,孔子有3000名学生,72人成材。有些学生认为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成功率很低,称他们为大教育家是不正确的。令人惊讶的是,学生的“创新”和“求异”得到了老师的称赞。我们认为,只能以科学的方式鼓励和倡导学生的创新,而不是在没有充分事实和理论依据的情况下“做一些非常规的事情”。
第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要注意“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了消除传统历史教学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例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这是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的指导。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不计其数,历史课的时间不允许评价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范例教学”的理论是值得学习的。“例题教学”就是主张通过教学,用有代表性、基础性、典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通过这些例题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学科知识的普遍性和一般原理。并借助这些原则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灵活学习的目的。
评价历史人物,可以将历史人物参与的重要活动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评价。一般可以分为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也可以采用分期的方法,即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一般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回顾。这个标准可以由教师预先制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来补充和完善;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活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
又如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现象。建议教师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学生既要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也要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消极影响:它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鼓励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进取精神;贸易坚持“由厚入薄”的原则,其目的只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从而加深中国人的自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第五,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这意味着历史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构。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能否在学生思想中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系到历史教育的成败。
5月65438日至5月099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课程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调查覆盖9个省市72个地区16000名学生、2500名教师、校长和社会知名人士。调查结果显示:
60%的老师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50%的老师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解题技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1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和培养。不难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存在着潜在的隐忧。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
就历史教学而言,我们认为其教学目标应着眼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发展。这也是由历史属于人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然而,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在争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哪个更重要,哪个更不重要,但我们并不十分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如果学生在头脑中未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论是获取历史知识还是增强思维能力,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都很难说是成功的教育。
新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别和层次中,提出了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的课程目标。
以商鞅变法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以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中,北魏孝文帝不畏艰难险阻的改革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素材。如果学习《闭门造车》的历史内容,就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和文化总是在相互渗透和交流中前进的。如果脱离了这种交流和渗透,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这很好的证明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了丧权辱国。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比如在科技史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重要科学成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此外,建议老师们对我国古代优秀科技成果中隐藏的不足进行初步分析,以纠正我们长期以来对历史上科技成果的自满情绪。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针对科学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们不能只计算圆周率在祖冲之比西方早多少年,也不必在古代科学成就的“早或晚”上下功夫。主要介绍中国科学的优缺点,古今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立足今天看世界。.....不要搞狭隘的民族主义。”[1]这些观点很有见地。科技史的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树立起为复兴中华文明过去繁荣的科技成果而努力工作、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第六,新课改充分尊重教师参与和开发课程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对历史课程标准背后的隐性目标的实现进行探索和探究。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目标一般都是显性目标,除此之外,我们的历史教师在古代史内容的教学中还应致力于发掘许多隐性目标。
例如,岳飞抗金和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暗示了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关系。我们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理论指导。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中国汉族建立的政权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都是中国的政权,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所指出的:“据史书记载,要共同开发中国各民族,一般来说,汉族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甘和中原地区,东夷族先开发了沿海地区,苗族和瑶族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岷江流域,藏族先开发了青海和西藏, 彝族和西南民族先开发了蒙古地区,回族和西北民族先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先开发了。 [2]
历史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古代国家之间有战争,但友好交流是各国人民之间的主流。至于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史上民族间战争的性质,同学们要认识到,这种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定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尤其是战争形式的民族关系时,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分析。比如元朝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表现,而文天祥领导的反袁斗争属于正义斗争。我们不能因为元朝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就否定文天祥领导的斗争的正义性,也不能因为文天祥领导的斗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就认定元朝中国的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
“民族英雄”一词,也指那些为捍卫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抵御外来侵略和骚扰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在评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时,称他们为爱国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们领导的抗金或抗元斗争,有效地削弱了北方少数民族对南方经济的破坏,保护了南方经济的饥渴发展,维护了南方人民的利益。总的来说,这种战争还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内部纷争。
当然,历史课程标准中还有其他隐藏的目标,如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妇女在人类文明创造和传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在科技史教学中妥善处理爱国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关系,通过汉字的演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一对一”的,学生成长中的贴心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按照这个要求,虽然任重而道远。而我们的历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进修和自学的机会和渠道,才能承担起时代发展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