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世界著名的战争历史

英文名:希腊-波斯战争

外文名:希腊-波斯战争

发生时间:公元前492 ~ 449年

地点:布雷迪温泉关萨拉米斯马拉松

关键词:“蒂洛联盟”和“卡尔哈斯和约”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护萨尼阿斯莫尔。...

分类:古代对外战争

欧洲:亚洲

国家:希腊波斯帝国

相关信息

下层事件:萨拉米斯海战马拉松战役

相关人士:地米斯托克利·大流士一世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波斯战争

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希腊各城邦联合对抗波斯帝国。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占领了小亚细亚西部的希腊城邦。513年前,波斯占领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的安全和海外贸易。500年前,受波斯压迫的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爆发了反波斯起义,以米利都为中心。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派出25艘战舰支援他们。叛军一度入侵小亚细亚波斯总督所在地萨尔迪斯,当地希腊城邦趁机脱离波斯统治。494年,起义被波斯军队镇压。有侵略西方野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里特里亚为借口,出兵希腊,中波斯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波斯探险队接连失败(公元前492-479年)。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马多尼乌斯率领陆军和海军穿过赫勒海峡(今达尼尔海峡),沿着色雷斯海岸向西进军。当海军到达阿陀斯角时,遇到了一场大风暴。300多艘战舰坠毁,2万多人失踪,几乎全军覆没。军队也遭到色雷斯人的攻击,开局不利,返回小亚细亚。次年,波斯派使者到许多希腊城邦,索要“水土”,要求城邦投降。斯巴达和雅典处决了波斯使者。公元前490年,波斯第二次远征希腊。老兵达特蒂斯和阿塔费尼斯率领2万多军队横渡爱琴海,攻占并摧毁了埃雷特里亚城,随后南下,在雅典以东约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全城紧急动员,组成约1000人的队伍前往马拉松迎敌,并派人前往斯巴达等城邦求援。斯巴达决定出兵相助,但提出满月前不能出兵。只有布雷迪派出了1000的援军。9月12日,双方开始了马拉松。在米太亚得的指挥下,雅典军队利用有利地形,采取灵活战术,一举击败波斯军队,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激励希腊人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此后,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大流士一世死于486年前,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继承了王位。镇压埃及起义后,继续准备去希腊。他下令在圣山半岛底部开凿运河,在赫勒斯谷海峡架设浮桥,在色雷斯囤积粮草,从被征服地区征集大量士兵。在希腊方面,根据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议,雅典公民议会决定建造65438000多艘三层桨战船,并将比雷埃夫斯港扩建为坚固的军港。481前,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30多个城邦聚集在科林斯,组成军事联盟,推选拥有强大军队的斯巴达为盟友,组成希腊联军,准备再次入侵波斯。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领约65438+万军队和65438+万战船,渡过希腊人的古海峡,沿色雷斯水陆西进,迅速占领希腊北部,南下温泉关(复员)。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约7000名希腊联军先期抵达,守卫地势险要的温泉关。斯巴达人奥利·布阿迪斯指挥希腊海军控制了阿尔塔米松角。8月中旬,波斯军队向温泉关发起进攻,希腊守军顽强抵抗了两天。波斯军队屡攻不下,损失惨重。第三,一个当地的希腊人带领波斯军队在希腊守军后面。列奥尼达受到两面夹击,命令盟军撤退以保存实力。他带领大约300名斯巴达战士顽强战斗,直到全部阵亡。波斯军队进军,占领希腊中部,突袭雅典。此前,雅典已经将成年男子编入军队,并将其他居民疏散到特里津城和萨拉米斯岛。地米斯托克利说服奥利布阿斯将希腊舰队撤至萨拉米斯湾,准备决战。波斯军队入侵雅典后,其海军绕过苏尼翁角,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湾。在9月下旬的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海军战败,退回小亚细亚。在马多尼·简自豪的领导下,波斯军队向北撤退。479年8月中旬,波斯军队南下,在布拉迪与希腊联军决战。斯巴达总司令帕萨尼亚斯率领一支约40000人的军队粉碎了波斯军队,杀死了马多尼乌斯,粉碎了第三次波斯远征。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米加利角沉重打击了波斯海军。第二阶段,波斯军第三次远征失败后,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逐渐转入反攻,并借机扩张海上势力,企图建立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公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了赫勒斯,打开了通往黑海的通道。同年,雅典与爱琴海沿岸的城市联合起来,组成了蒂罗尔联盟。公元前476年,在西蒙的指挥下,希腊联军攻占了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的许多岛屿和拜占庭。西蒙在公元前468年的奥雷莫东口战役中指挥希腊海军击败了波斯舰队。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以东海域重创波斯军队。同年,双方媾和。雅典全权代表卡利亚斯前往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署卡利亚斯和约。根据和约的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希腊人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独立。希腊-波斯战争到此结束,雅典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战争期间,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为了捍卫国家的自由和独立,暂时搁置分歧,团结对敌;希腊将领指挥正确,战略战术运用灵活,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在马拉松和萨拉米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波斯军队在国外进行侵略战争,虽然兵力占优,但多为被征服民族所逼之兵,士气低落,远征难,补给难,最终导致失败。

中文名:亚历山大的东侵

外文名:亚历山大的征服

发生时间:公元前334 ~ 324年

位置:中亚,印度,波斯帝国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没有

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马其顿王国与希腊城市联合起来,对波斯帝国发动战争。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科罗尼亚(今译为海罗)战役(公元前338年)中征服希腊,在科林斯会议上被选为盟军总司令,决定共同征服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巩固了领袖地位后,立即准备入侵东方。公元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三世以马其顿常备军为基础,集合所有同盟国的步兵、弓箭手、标枪兵等士兵,组成一支拥有30000步兵和5000骑兵的远征军,在爱琴海约有160艘船只。同年年底,他授权安提帕特将军为摄政王,率领一支远征军从首都皮拉出发,于公元前334年初渡过赫勒斯海峡,战争爆发。

波斯帝国是一个军事奴隶制的衰落国家。到了大流士三世,内政腐败,各省不断造反,国家局势日益衰落。虽然波斯在小亚细亚部署了2万骑兵和1万多雇佣兵,还有400多艘船只在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海域游弋,但面对马其顿精锐步兵和骑兵的进攻,它处于守势。

格拉尼-库什战役渡过海峡后,盟军被波斯军队封锁在马尔马拉赫伊南岸的格拉尼-库什河上,波斯军队以骑兵为第一线,沿东海岸部署,步兵为第二线,指挥坚守岸边。盟军沿西岸分散,步兵居中,骑兵两翼,亚历山大指挥右翼,与先头骑兵在中间佯装,绕过波斯军左翼。面对面,波斯骑兵南下,企图阻止联军渡河。波斯军出现缺口,盟军趁机渡河,楔入敌阵,利用长矛优势猛烈突击,直取中营。双方骑兵也展开了激战。波斯守军一片混乱,伤亡惨重。全军覆没骑兵千余人,俘虏步兵二千余人,佣兵团长门农率领残部逃走。盟军只死了一百多次,首战告捷。盟军沿小亚细亚南下,亚历山大三世自称“解放者”,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柳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译为安卡拉)寻找波斯军队主力,但未果。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切断波斯军队的陆海联系,盟军经卡帕多西亚高原进入西里西亚以东(土耳其贾汉附近)的伊苏斯,准备继续南下,逐一夺取波斯海军基地。

公元前333年伊苏斯之战,10,大流士三世率领的10余万大军集结在索契(今伊苏肯德伦东北)。盟军驶过伊苏斯平原后,波斯军队向海滨推进,占领了皮纳鲁斯河北岸的阵地,试图切断盟军的后路。亚历山大三世闻讯,立即回李,行军扩张,抢占右高地;骑兵主力涉水过河,猛烈冲击着与大流士三世主业相匹配的波斯军左翼步兵方阵。波斯左翼动摇,大流士三世仓皇出逃。盟军乘机大开杀戒,波斯军大败,损失步兵和骑兵约654.38+万人。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所有的战壕都丢失了。联军死亡450人,受伤4500人。此役之后,盟军在战争中占据主动,打开了通往叙利亚和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三世从幼发拉底河逃出,清理了遗迹。同时派遣使节要求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被亚历山大三世傲慢地拒绝,目的是征服整个波斯帝国。

围攻提尔,加沙公元前332年初,盟军到达沿海要塞城市提尔(Tyre的译名,今黎巴嫩的苏尔,城市的主要部分在岸边的一个岛上),遭到了忠诚的反对派的抵抗。盟军无法从陆地直接进攻该城,于是修筑了一条长长的堤防与该岛相连,但仍久攻不下。亚历山大三世收编了一批船只,加上投降的波斯海军船只,从海上加强了围攻,在水陆夹击后于7月攻占了提尔城。8000多条轮胎在战斗中死亡,30000多条轮胎被卖为奴隶。大约400人死于盟军。然后,亚历山大三世围困加沙两个月。起初,城市里的许多男人都死了。至此,盟军彻底切断了波斯人的海陆联系,夺取了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随后亚历山大三世和平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之子”(国王)。盟军在尼罗河河口建立了亚历山大港,作为他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戈加米拉之战也被称为阿贝拉之战。经过休整和补充,盟军于公元前331年春从埃及出发,经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找波斯军队主力决战。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年6月初,在布莫多斯河(今扎布河)高家米拉村以西与波斯军对峙。大流士三世在这一带集结了24个部落的军队,号称百万,有200辆带剑带轮的战车,15头大象。联军只有4万步兵和7000骑兵,呈深台阶排列,部署的战线还不到敌军战线的一半。波斯军依靠兵力优势,先以左翼骑兵大迂回,再出动战车和中路骑兵,迎击盟军步兵方阵和先头骑兵的正面突击。其中一架楔入盟军队形,步兵方阵紧随其后。与此同时,波斯军队的右翼在各条战线上发起进攻。联军收紧队形,避开敌军的锐势,与敌军一线骑兵对峙。标枪兵用齐射的火力打死敌人的车马,用部分兵力攻击迂回敌人的侧面。深入的部队拦住了迂回的道路,楔住了敌人。双方骑兵激战,肉搏战。盟军骑兵主力利用空隙迅速楔入敌阵,配合大流士三世阵营。大流士三世逃亡,左翼动摇。过了一会儿,盟军回来了,配合步兵方阵和左翼部队攻击波斯军的右翼。波斯军队解散了。联军追击阿贝拉(戈加米拉东南约25英里)。波斯军损失数十万,残部逃往米底斯山,从此一蹶不振。盟军南下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首都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美狄亚古都埃克巴塔纳,摧毁大流士三世政权,掠夺大量金银等战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三世带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和阿切曼尼王朝灭亡。

转战中亚,进军印度,亚历山大三世率部从里海以南继续东进,经过帕提亚(安息)、阿利亚、德朗吉亚纳,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夏)和粟特。一路上,他们不断受到土著部落的攻击。亚历山大三世在中亚征战近三年,残酷镇压粟特人的武装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远征军离开巴克特里亚,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行军,经开伯尔山口至印度河,沿途攻城夺寨,到达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区(旁遮普)。

公元前326年4月,盟军从布塞法拉城到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对岸的波鲁斯王国军队对峙,奋力渡河。波鲁斯损失步兵近两万,骑兵约三千,战车全部被毁,波鲁斯国王率兵投降。盟军步兵和骑兵损失了数百人。盟军继续东征,最终到达希达佩斯河岸。鉴于官兵的厌战情绪,加上当地炎热的气候和流行的疾病,亚历山大三世被迫决定撤退。休整后,除一队外,其余由陆路、海路向西撤退。奈·阿尔科兹将军率领海军从印第安河口向西航行,亚历山大三世率领军队穿过加德罗西亚沙漠向西撤退。公元前324年,军队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苏萨,舰队停靠在底格里斯河河口。然后他回到巴比伦,东侵结束。

亚历山大三世的东侵是一次掠夺性的远征。万里之行,历时十年,波斯帝国灭亡。西起巴尔干半岛和尼罗河,东至印度河,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亚历山大帝国。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帝国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立即崩溃,但对古代历史和东西方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历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单枪匹马深入,以进攻为主要任务连续作战,进行了数百次渡河围城战斗,在山地和沙漠地区和平作战,多次以速决击败优势敌人。在诸兵种特别是骑兵的运用上,陆海军的协同作战、行军路线的选择、战斗队形的形成、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古代军事艺术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神圣罗马帝国,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文:Sacrum Romano Rum Imperium Nation即德国),962年至1806年,是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世纪以后,演变为一些公国、藩属国、博国、宗教贵族领地和承认皇帝至高无上权威的自由城市的政治联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参见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凯尔特人居住在莱茵河流域的西部。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在今天的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被称为高卢人。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和后来的罗马帝国之后的国家元首凯撒,率军征服高卢,使其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纪后,皇权开始衰落。

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一带的北欧,还生活着其他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多数德国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尼亚。

公元395年,内忧外患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崩溃,其皇帝被德国人废除。然而,罗马人在巴黎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当时日耳曼法兰克人的麦罗文王朝国王克洛维斯彻底击败罗马人,建立了法兰西的前身法兰克王国。后来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统治下于公元800年达到顶峰,统一了法国、德国、低地国家、瑞士、意大利北部、奥地利西部和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编者]凡尔登条约和三分帝国

参见查理曼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曼大帝去世,他的帝国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该条约分为三部分。其中,查理曼大帝的长孙洛萨(795-855)继承了皇帝的称号,拥有的领土从莱茵河下游以南,穿过罗纳河流域,一直到意大利中部,被称为中法兰克王国。和他的弟弟路易(804-876),被称为日耳曼路易,被分为莱茵河以东的地区,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兄弟秃头查理另外拥有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都是意大利、德国、法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9世纪初,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等日耳曼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了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编者]萨克森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和撒克逊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皇帝(962年至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守护者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个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的称谓,直到1806年,它一直作为官方名称保留下来。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名单。

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国徽章从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被教皇加冕开始,每一位德国国王都想得到皇帝的称号。在萨克森和弗兰肯王朝,皇帝拥有实际权力,经常因为罢免主教的权利与教皇发生冲突。但随着德国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卢森堡王朝查理四世颁布金诏后,皇帝实际上是由候选人选举产生的,名存实亡。十六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复兴皇权,但也因为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编者]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编者]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衰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路易十六被推翻。他的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死。再加上“公平、自由、热情”的传播,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君主国,用武力捍卫法兰西君主国。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结盟,准备武力干涉法兰西。他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但他的儿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他的政策,并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了第一个反法联盟。然而,在1797年,由于盟军被拿破仑率领的法意联军击败,被迫媾和,这个联盟瓦解了。

1799年,欧洲列强利用法军在埃及困住拿破仑军队的机会,再次发动了反法战争。这一次,帝国联盟与英、土、俄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然而,同年年底,拿破仑独自回国,发动雾月政变,获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党。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军队,折返对付抗法国家,于1800击败盟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媾和,解散反法联盟。但拿破仑在政变三周后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结束”,让欧洲列强稍微松了一口气,实力受损,暂时放弃了反法行动。但是拿破仑的野心让欧洲在几年后再次开战。

五月,拿破仑宣布自己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看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城邦的分裂,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联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持下入侵法兰西帝国的盟友巴伐利亚。另一方面,那不勒斯加入了帝国军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友。但是,拿破仑反应很快,从故土渡过莱茵河。65438年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在奥斯特里茨进行了一场“黄三战役”。拿破仑最终不仅守住了巴伐利亚,还入侵了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将帝国军赶出了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击败了俄罗斯援军。

65438+2月65438+6月,法国和帝国终于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河邦联,以巩固在德国的盟友。1806年7月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神圣罗马帝国的16个成员国签署了《莱茵-本达克特条约》,脱离帝国,加入邦联。这一举动严重削弱了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主地位,这使弗朗茨二世非常不快。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邦联,拿破仑决定亲自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向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国国王的头衔。最后,在1806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抛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保留了奥地利皇帝。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了。

[编者]两种版本的历史学家

有人认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当时的帝国应该叫法兰克帝国。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是为了王位继承问题进行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后演变为英国入侵法国,法国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试图将英军驱逐出法国西南部(基斯省),从而消灭英国在法国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试图巩固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前已经丢失的诺曼底、马恩、安茹等法国部分地区。英法对法兰德斯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受法王统治,但实际上是独立的,与英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索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领主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边,苏格兰和教皇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受国王指挥,主体是步兵(弓箭手)和雇佣兵。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组成(见骑士军)。

百年战争第一阶段(1337-1360),英法为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斯而战。在施洛斯战役(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获得制海权。1346年8月的克雷西战役后,英军再次取得陆地优势,经过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沿海要塞加莱(1347)。此后两国休战近十年(1347-1355)。然后英国进攻并占领了法国西南部(基斯和加斯科尼)。法军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再次被击败。英国人在法国各地的勒索和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巴黎起义(1357-1358)和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扎卡里起义(1358)。法国人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了一份极其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到比利牛斯山脉的领土被割让给英国。

在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为了夺回被英国占领的地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重组了军队,整顿了税收制度。他用雇佣步兵取代了骑士的部分武装力量,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一支新的舰队。B. Duguesclin,一位才华横溢的军官,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权力很大。到20世纪70年代末,法军已逐渐迫使英军退守沿海地区。法军使用火炮有利于军事行动的成功。为了保住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口(波尔多、巴约讷、布列斯特、瑟堡和加莱)以及波尔多和巴约讷之间的一些地区,并鉴于国内局势的恶化,英国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开始出现大规模骚乱。

百年战争第三阶段(1415-1424),法国国内矛盾激化(勃艮第和阿曼雅克两大封建主集团发生冲突;农民和市民举行了新的起义)而元气大伤,英国趁机恢复了战争。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在与之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协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5月21420日在特鲁瓦签订了屈辱的和平条约。根据和平条约的条款,法国成为英国和法国的一部分。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国国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然而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都在1422年突然去世。随着争夺皇位(1422-1423)的斗争愈演愈烈,法国被侵略者洗劫瓜分,处境十分艰难。税收和赔款是英国占领区居民的沉重负担。所以,对法国来说,王位之战变成了民族解放战争。

在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随着人民的参战,游击战传播得更加广泛(尤其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了法军很大的帮助:他们设下埋伏,抓到了税吏,消灭了小股敌军,迫使英军在被征服地区后面留下了大量的守备部队。1428 10当英国人和勃艮第人攻占了法国占领区外的最后一个坚固堡垒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演愈烈。贞德领导了这场斗争,并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1429.5)。法军于1437年攻占巴黎,于1441年收复香槟,于1450年收复马恩和诺曼底,于1453年收复吉耶内。1453 65438+10月19,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结束。

点评: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却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觉醒。赶走英国人后,完成了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程。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和骑士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中央集权的进程。百年战争表明英国雇佣兵优于法国封建骑士,这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兵。这支雇佣军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上具有正规军的特征。王权和要求消灭封建割据的公民之间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和财政基础。战争表明骑士的重骑兵已经失去了之前的作用,而步兵,尤其是那些能成功对抗骑兵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升。战争中出现了火器,虽然不如弓和弩,但在各种战役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战争性质的改变,转变为人民解放战争,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