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的历史
雨荷河始建于元代,由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治理。郭守敬(1231—1316),河北邢台人,心思缜密,精通数学、天文、地理、水利。元至元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什刹海水系修建大都,并以什刹海东岸为大都中轴线。为了解决大都城的水源问题,郭守敬修建了从北京北部昌平县百福泉到大都城的引水工程。水是从昌平县百福村的神仙泉引水,向西流,然后转向南。沿途汇聚了木易、雨荷、玉泉等泉水,再经沙河、清河上游截流,* * *流入翁山泊(颐和园昆明湖)。从翁山公园经长河(高梁河)流入和义门(西直门)的水,封闭至积水潭(又名海子,明代后称什刹海)。从积水潭东面的万宁桥(步良桥、后门桥)经大都城皇城东墙,流经滩、北河岸、南河岸,经雨荷桥南,在李正门出东水关,再转向东南,在文明门外汇入金闸河。然后从金闸河向东流40里,至通州区张家湾西的高李庄,进入白河,全长约82公里。
鲜为人知的是,郭守敬还在元二十六年(1289)主持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汇通河的疏浚工作。这条河南省北起鞍山,北至临清,全长250里。这一段河道已淤塞多年。如果不疏浚,大运河将无法到达北京。郭守敬在汇通河上建了30多座石门。各门设计巧妙,气势磅礴,科学实用,故人们称之为“门河”。通惠河的疏浚使大运河的水运直达通州,为通惠河的疏浚和水运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命名通惠河。
百福泉引水工程和通惠河清淤工程从1292开始,尤其是玉石河段,不仅民工挖河,朝廷官员也要参加劳动。该项目于第二年秋天完成。当时江南的粮船拥挤在积水潭东北岸,也在翡翠河上航行。大都城的人们争相观看,热烈欢呼,就像过节一样。忽必烈、从北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他看到水面上停满了运粮船。“过了积水潭,便见水上漂,是一大乐事。”他亲自将万宁桥至通州的河流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河名由忽必烈命名。人们一般称大运河北运河段为潞河,东便门至通州通惠河段。但元代以前通惠河叫芦河,金代时叫金闸河,因为金代时也稀稀拉拉地穿过芦河,还修了堤坝。万宁桥至金闸河一段,因在京师,流经元代皇城根部,故称“雨荷”、“雨荷”。
雨荷就像一个小秦淮。
在通惠河疏浚工程中,雨荷河第一段是全新开挖的。在未来,人们会忘记玉溪,因为它将成为一条隐藏的河流或消失。通惠河疏浚,由于南方的粮食和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都城,积水潭东北岸成为大运河的最后码头,所以积水潭非常繁华,尤其是东北岸的戴燕谢杰一带。岸上遍布旅馆、饭店、餐馆、茶店和各种商店,成为大都城最热闹的地方。积水潭成了大都市最美的景点,尤其是荷花,古代的诗词很多。如《燕京年》中记载:“...荷花最盛,六月,仕女云集。花开的时候,北岸地区景色最好。绿柳低垂,红衣粉腻,花满脸。真不知道人是谁,花是花。”有诗曰:“十里莲藕香续,晚风吹步粮桥。”积水潭的“银锭山景”也成为北京观赏西山的第一去处。翡翠河上,也有货船来来往往,景色壮丽。两岸也是挨着的店铺,就像江南的秦淮。
吴忠载疏浚通惠河
到了元代,通惠河疏浚后,最终解决了大运河的问题,使漕运的粮食和各种货物直接运到了大都市的积水潭。在粮食运输的高峰期,一年最多可以运输200万吨粮食。但明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建城时,城南城墙南移,万宁桥到崇文门的河道不便运粮。水运只能走东便门外的大同桥下,所以通惠河当时也叫大通河。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的紫禁城、国坛、祠堂和天坛等古代皇家建筑使用了大树和神木等。,只能运到崇文门外,于是在崇文门外(今华士街)建立了“神木厂”。之后通惠河又淤塞了。虽然疏通了几次,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失败了。嘉靖七年,在御史吴忠的主持下,通惠河因皇家寺院、宫观等大量古建筑的需要再次疏浚。吴中在郭守敬成功疏通了引水路线。据《通惠河志》记载:“寻元人古遗址,可凿通疏,导仙,二泉,定二河、玉树、沙之脉,遇一亩泉成七里泊(翁山泊),贯京师东。从大同桥到通州高里庄、白鹤洞。每160英里是四个大门。”由于吴忠疏浚通惠河有功,人们在通州建祠纪念他。
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水运停止,但通惠河的历史功绩却永存,尤其是在北京的许多古建筑中。大部分木材产于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通过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北京。在元明清时期,北京人吃的食物大多来自南方。比如吴中在明朝嘉靖年间疏浚通惠河后,每年可以从南方运输粮食高达四五百万吨。还有明朝的时候,文改之后,瓦拉部入侵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从通州送粮,防止瓦拉部抢夺通州。他用500辆大车日夜抢粮,运了半个月。后来瓦拉部真的去通州抢粮,结果失败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大运河承载了大量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