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二阶段是取消内部结算汇率,进入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 ~ 1993)。双重汇率制度明显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这种安排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从对外关系的角度,IMF将双重汇率视为政府对出口的补贴,发达国家威胁对中国出口征收补贴税。第二,从国内来看,双重汇率造成了外汇管理的混乱,在外贸部门还在吃同一锅的情况下,并不能有效抑制进口。因此内部结算价从1985 65438+10月1取消,人民币回归单一汇率。
为配合外贸改革和承包制的实施,我国逐步取消财政补贴,从1988提高外汇留成比例,普遍建立外汇调节中心,放开调节市场汇率,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第一阶段的
汇率一体化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 ~ 2005年7月)。65438-0994全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统一和规范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 65438+10月1,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将合并。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留成和结汇。第三,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国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央行通过参与这个市场交易来管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公布的汇率就是这个市场形成的汇率。1996 12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这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1994之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除了从1994小幅升值到1995之外,仍保持相对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缩小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1999期间,IMF还将中国汇率制度的分类从“有管理的浮动”改为“盯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度”。
第二阶段
2005年7月21,中国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几种主要货币组成一篮子货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动。我们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上略有升值。
2005年7月2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在每个工作日收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的中间价。65438+2006年10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 00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HKD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即期外汇市场(包括场外和撮合方式)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新汇率制度的顺利实施充分证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汇率改革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要求。人民币汇率将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