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日本人是如何侵略中国东北的?

有一首抗日歌曲,在中国人民中广为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它叫做《松花江上》。歌中唱道:“九月十八日,九月十八日,从那悲惨的时刻……”这首歌,伴随着血泪,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恶历史。1931 9月18日,中国沈阳柳条湖的一声巨响,拉开了日本法西斯占领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日本侵吞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智丰时代,他就梦想成为中国的皇帝。江户时代后期,侵华思想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明治维新时期(1887),日本最高军事机构总参谋部制定了最早的侵华计划——《清征服总计划》。19年底,日本先后发动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以争夺中国东北为目的的日俄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的领土台湾省和澎湖列岛,并取得了北京和京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军权、旅顺至大连铁路的租赁权、长春至大连铁路的所有权和“附属地”的驻军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侵略中国山东,占领青岛和吉焦铁路,并于1915年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急于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1927年6月至7月,法西斯军国主义者、日本新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大纲。会后,田中在给天皇的奏折中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如果你想征服世界,你必须首先征服中国的侵略扩张计划。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纪念馆”。

田中认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治革命”后,中国正处于无领袖的“困难时期”,这是他独占中国的良机。蒋介石在反* *问题上与田中一拍即合,取得了田中的信任。最后,田中承认蒋介石北伐,条件是蒋介石承诺北伐不出关,统一不抗日,东北默认由日本支配,这也是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的开始。日本将利用张北伐失败的机会来“处置”东北。于是他杀了张,想以“维护满洲治安”的名义出兵占领东北。但东北并没有因为张的轰炸而出现动乱,日军也没有机会乘虚而入。

1930年初,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重创日本,在1931年达到顶峰。经济危机使得日本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者急于从扩大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夺取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30下半年,军部开始策划新的侵华战争。到第二年4月,起草了昭和六年的形势判断,下定决心“解决满蒙问题”。6月,制定了解决满蒙问题的大纲,明确提出一年内“如果抗日运动变得激烈,就要采取军事行动”。

日本关东军对此仍深感不满。他们提出“不应坐等机会,而应主动创造机会”来解决“满蒙”问题。8月4日,日本人鲁湘南次郎在日军指挥官和师级首长会议上发表演讲,指出“满洲”必须武力占领。侵华战争不可避免。

既然已经决定侵略中国,“创造机会”并不难。早在1931年6月底,在关东军高级参谋官半原正四郎和石原的参与下,就制定了炸毁柳条湖附近铁路的具体方案。后来,柴山四郎(张学良的日本顾问)的助理军官今田原太郎上尉向工程师出身、熟悉爆破技术的上尉·川本下达了密令。

18年9月22时20分左右,川本带领七八个人来到东北军在华驻地柳条湖(沈阳与文官屯之间),点燃了事先埋在铁轨下的炸药。随着一声巨响,被炸的铁轨和枕木散落一地,这就是“柳条湖事件”。

事件发生后,日本侵略军贼喊捉贼,恬不知耻地声称“三四百中国正规军炸毁了柳条湖附近的满洲铁路干线”,并以此为借口,在事件发生三小时后,即19年凌晨0点20分,日本关东军司令本三郎向驻满洲日军下达了全面进攻命令。在命令正式下达前,埋伏在离爆破点约4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在爆炸后按计划向北大营发起攻击;驻扎在沈阳的日本守军用已经校准好的大炮炮击了北方大英的中国守军。22时40分,日军第29步兵联队也如期开始进攻沈阳城。侵华日军蓄意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日本关东军才一万多人,而当时整个东北的中国军队是四十多万人。但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侵华日军一夜之间轻松占领沈阳城,一日攻下二十余城,略逾千里,并在随后的四个月零18天占领了整个东北。1932年3月,日本炮制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成立,东北三省成为日本殖民地。

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侵略,目的是占领中国东北,然后以此为基地占领全中国,实现其所谓的“大陆政策”。日本为了欺骗本国军民和国际舆论,在没有开战借口的情况下,自编自导自演了“柳条湖事件”,贼喊捉贼,作为其士兵的“理由”。众所周知,如此拙劣的演技怎么可能逃过世界人民的眼睛?

宛平古城外,北京西南15km处,有一座横跨永定河的大石桥。桥边的石栅栏上雕刻着不同形状的狮子。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这里是“燕京八景”之一卢沟小月的所在地,也是轰动世界的卢沟桥事件的发生地。桥上的485只狮子至今怒目而视,愤恨不已,因为它们见证了侵华日军为寻找战争借口而蓄意制造的“卢沟桥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国内加紧备战,同时立足东北,迫不及待地向华北扩张。1933年2月至5月,日本关东军首先在热河发动战争,并迅速占领热河全境,随后攻占河北冀东地区,逼近平金。在华北局势危急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不顾全中国人民的反对,于5月36日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这份协议不仅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还将冀东各县划为日军可以“自由行动”、中国军队不能进入的“非武装区”。这样,日本帝国主义就打开了它向华北扩张的大门。6月27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代表签订了《秦图协定》,规定撤出驻扎在察哈尔省的国民党军队和党部,解散抗日机关和组织,撤销宋察哈尔省主席职务,建立东非武装区。这样,侵华日军获得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为全面侵华开辟了前进基地。

1936年2月26日,日军中的法西斯分子在东京发动军事政变,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8月7日,在首相、外相、陆、海、藏大臣参加的“五相会议”上,制定了日本的国策大纲,进一步明确了陆军准备“北进”对抗苏联、海军准备“南进”与英美争夺太平洋霸权的长远战略目标。于是,日本以武力为后盾,开始在华北策动“自治”,但没有成功。从1936年到12年,“Xi安事件”对日本的侵华政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因此日本的对华政策转向军事侵略。1937 65438+10月25日,日本幕僚长在《对陆军省的对华政策建议》中指出,在绝对必要的时候,准备给予中国“致命一击”。

1936年,侵华日军增兵丰台,从东、西、北三面包围北平。日军以为“丰台是个突出点,离中国军队近,容易接触”,也就是说,容易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此时,在北平周围,只有西南平汉铁路线仍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因此,卢沟桥成为中国军队进出和获取补给的咽喉。一直对宛平古城虎视眈眈的日军,早就对卢沟桥垂涎三尺,总想夺取这一战略要地,四面包围北平,夺取平金地区。所以为了挑起全面战争,卢沟桥成为日军进攻的首要目标。

从5月中旬,1937,驻丰台日军经常举行针对宛平北郊县城的演习,寻找机会制造事端。7月6日,即“七七事变”爆发的前一天,驻丰台日军请求经宛平县前往长辛店,但被中国宛平守军拒绝。日军纠缠了他们10多个小时,直到傍晚才撤退。所有这些迹象充分表明,流血,日本侵华战争即将到来。

7月7日19: 30,驻扎在丰台的日军清水阆中队前往卢沟桥附近的龙王庙进行夜间军事演习。22时许,第一阶段演习结束,日本士兵志村菊次郎离队小便,部队集合20分钟后归队。清水正孝首先声称开了一枪,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并向丰台队长报告。士兵归队后,命令信差向队长报告,失踪的士兵已经找到。当晚12,日军仍称演习中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古城搜查,被我方严词拒绝。驻守凤台的日军联合队长木达古奇连大佐仍以此为借口,立即命令第三旅紧急集结,并在原地布置战斗,使驻守通县的日军第一旅迅速向凤台移动。在征得联合队长木达古奇连的同意后,一木于7月8日0时20分下达了作战命令:“随主力向卢沟桥推进。”4时20分,牟田下令进攻宛平古城。9时,日本中国驻军命令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军队解除武装并占领该地区。最后,我军进行了反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由于当时没有部署日军,日方提议日中双方派员前往该市调查。9日凌晨3时,在中国做出最大让步的条件下,双方达成停战协议。但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举行会谈、签订协议只是骗人的拖延战术。在谈判过程中,日本不仅从未停止过武装进攻,还调动了大量日军开赴华北。7月8日,日军中央部接到卢沟桥事变的电报后,立即决定调集其在东北、朝鲜和中国的大批陆空军开赴华北。到7月26日,日军增兵约65438+万,进一步完成了扩大侵略的军事部署。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天津于七月三十日沦陷,北平于八月四日沦陷。不到三个月,华北多个省份相继沦陷。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其阴谋的结果,是其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由日本帝国主义点燃的卢沟桥战争以其灭亡而告终。玩火者必自焚,这是侵略者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