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词释义

《三国志演义》(全称:通俗三国演义,又名《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演义》、裴松之的注解和民间故事传说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式历史演义小说。它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古典小说。

该书成书后,这部著作的几个版本流传于世,如嘉靖仁武版。到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进行了重新整理,修改了措辞,更改了诗词。这个版本也成为众多版本中最先进、流传最广的版本。

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用简单的文言文写成,生动流畅,雅俗共赏。笔触充满了变化、对比、冗余、曲折、摇曳。结构恢弘,把百年左右的事件和众多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组织得完整而紧密,叙事有条不紊,前后呼应,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罗贯中从雅俗两个不同的层面对文化进行整合,并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价值观和艺术好恶进行扭曲,从而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也有博大精深的民间思想。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也是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历史上的三国志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历史框架,而且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

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编辑在编撰史书时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注意总结和发掘历史经验教训,以达到“以资治国”和育人的目的。这些特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