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抗金的最后悲剧——太原之战

北宋抗金的最后悲剧——太原之战

《满江红》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建立之初,本片拍摄地点选在太原晋阳古城。如果代入历史,当时的太原,连同整个山西地区,早已被纳入黄金版图。但颇为巧合的是,在金朝压抑屈辱的历史中,正是太原军民与金军殊死一战,才延缓了北宋衰落的命运。

在内室粮草不进,外无援军的困境折磨下,历时九个月的太原终于在靖康元年秋沦陷。然而,与被北方强敌震慑、只知道搜刮民间财富讨好侵略者的秦晖相比,太原为保卫农村而战的血泪将永远写在中国的历史上。

总司令临阵脱逃,临危受命。

公元1125年,原本与北宋相邻的辽朝被崛起的女真政权金所灭。在辽金更迭的过程中,北宋积极参与其中,试图与万艳家族领导下的军事力量共同瓜分辽国领土,还可以夺回当年石敬瑭割让的岩云故里。

然而讽刺的是,北宋的军队并没有做好与金联手灭辽的准备。北宋统帅童贯刚召集人马,因镇压南方方腊起义而错失与金共攻辽的机会。童贯解决完“后院起火”的问题,就把自己的军队拖到了燕京,想把已经远去的辽朝残余全部抓回来。结果,北伐的宋军不仅没有迅速拿下燕京,反而在白沟被辽朝残余势力轻松击败。当他从南部的雄州边境逃跑时,宋军甚至被辽人拦截,这让他很慌乱。

童贯禁军表现不佳,刺激了统治者扩大政绩的欲望。于是,在金灭辽后不久,金朝以邀请童贯谈判为掩护,迫使两人兵分两路南下,直捣北宋腹地。其中,晋江干韩(即人)率领的数万左翼军队,从今天山西大同地区出发,对山西进行掠夺。前期,韩战行军顺利,所经地区宋军所向披靡。连韩战自己都惊讶于“南朝”没有用易守难攻的大山来阻挡他。

黏军很快逼近太原。作为皇帝面前的红人和“征伐岩云的大功臣”,童贯虽然身在太原,但他的心早已飞回东京,因为之前与辽军的战斗已经让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在这个时候,他怎么可能抵挡得住辽呢?于是,童贯不顾太原地方官张效春的嘲笑和阻挠,执意逃跑,而守城的重担则落在了太原地方官张效春和跟随童贯的傅玄军师王兵身上。

张效春作为傅玄的河东使和太原知府,属于文官体系,对军队并不熟悉。如今关已弃城而走,金军已重兵围困孤城。很自然地,他把傅玄从中央军事系统指挥的王兵视为自己唯一的救星。目前,王兵并没有屈服,而是毅然带领自己的三千将士,投入到紧张的守备工作中。

首战告捷,暗潮涌动。

除了城墙,太原缺乏有效的防御屏障。历史上,山西地方统治者选择利用太行山或塞北山区修筑防御阵地,“御敌于山西土”。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仍然选择在忻口、娘子关等山西外围关口投入重兵阻击敌军,而不是重点防守太原城墙内外。因为他们都知道单靠太原城是守不住的。

这个道理粘韩和王兵可能不清楚,但是粘韩低估了宋军保卫太原城的决心。此时他本可以以重兵围困太原城,同时在南方掠夺黄河以北的财富,寻找机会与另一支无力离开的主力会合,形成对东京开封的奇袭。然而,粘汉认为,自从他开始与金太祖战斗以来,他很少输了一场战斗。现在被困在太原孤岛之下,脸面难过。因此,他决定制造各种攻城机器,掩护步兵强行攻城。

面对来势汹汹的军队,王兵也主动承担起指挥的重任。他在太原招募年轻人配合守城的同时,也密切注意敌人的动向。当粘稠的攻城器械逼近城墙时,他命令人们把捆绑巨石的套索从缠住对方的机器里扔出来,然后用力往下拉。金俊勇的木制战车,披着铁叶,盖着生牛皮,在宋军的箭雨下,扛着一捆捆柴火向城门进发,试图填平战壕,为后续进攻的部队减少障碍。

没想到,王兵早有防范。他命令人们挖出通向壕沟的隧道,然后倒水,带着灯漂进来。就这样,8金军扔进壕沟的柴火瞬间被点燃,未燃尽的柴火也被水淹没。金人忙活了半天,还是没能突破城防。眼看两招都没打中,韩战就命令人用投石机投掷水桶般大的巨石,来破坏城墙。于是,王兵派人用装满麸皮的袋子及时堵住缺口,避免城防工程受到进一步破坏。当金军攻势减弱时,王兵不顾身体疲劳,挥刀带领敢死队出城反攻金军阵地,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金人攻城的招数很多,但王兵和他的手下总能如法炮制,我们所列举的绝不是涵盖战争的全貌。甚至这些都是后人查阅了当时太原知府张效春写给儿子章昊的书信(详见李瑟娥华锐《北宋著名抗金名将王冰事迹评点》)后才知道的。由此可见太原攻防战的激烈。

保卫前线,放弃后方。

太原战事胶着,与保州形影不离的右军已提前到达东京城下。离不开模范的金军虽然没能很快攻占汴京,但始终保持着对城的军事压力,甚至打败了姚率领近万精锐在西北发动的夜袭。然而,迟迟不来接他,还是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眼见赶到开封府战场的宋军越聚越多,我不禁担心这一方陷入了被对方包围的尴尬境地,于是暗中安排退兵,同时大做文章宋军此前的劫营失败,要求宋国君主及其臣民贡献大量金银,割地赔偿自己的“损失”。割让的土地中,包括了长期无法攻占的太原城。此时,开封城的宋钦宗早已被金人的敲诈吓得魂不附体,指挥守城的李刚也被他革职。当他得到金人割地的条件后,马上就答应了。

我不能不派人向绵汉宣布这个消息,请他转达宋朝割地的命令就走。但王冰根本不相信这是朝廷的本意,反而怀疑这是晋人的诡计,于是严词拒绝。

王兵坚决守城,而作为平民的张效春却因为长时间不能来朝廷增援而悲观。现在结合他多年的为官经历,他更倾向于认为割让太原是朝廷的本意。所以,张效春“总有一天会想办法降敌”,也就是说,张效春借吃饭的机会召集监察部的同事,研究今后如何“体面地降服金人”。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王兵很快就注意到了张效春的变化,并以“敢说投降的就要宰了”之语相威胁,以暂时制服城内的投降派。此时,表面团结的太原暗流涌动。模范不能离军后,韩战知道攻开封的战略失败,只好向北撤退,但是韩战走了,8金军对太原的围困仍然没有解除,而是交给了他的部下。

几乎与此同时,宋钦宗得知太原并未失守,于是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否定了之前的土地划分。为了在以后的抗金战争中争取主动,宋廷还率、姚谷通等西北边防军赶赴陕西。结果,姚被打败,死在了养殖户当中。此后,宋廷利用李刚组织援军。然而,李刚在战场上对与金军作战缺乏信心。“陈树声既然不认识兵,怕他无能,误了国事”(《续资治资为镜长编补》卷五十四)。后来他见不得不搪塞,只好去援助,但还是态度消极,留在了千里之外的淮州。

这一时期,太原城的缺粮现象越来越严重,亲人相残的人间悲剧不断出现。"城里的军民十有八九饿死了。"为了进一步孤立太原,韩战的军队对晋南地区进行掠夺,造成大量难民渡河入豫。

太原的陷落

金人对南下的恐惧不断蔓延,在他重返北方的同年,金廷发动了对北宋的入侵。这一次,太原军民依然不肯投降,但他们自己却因为长期缺粮而失去了抵抗所需的基本体力。靖康元年九月,晋人登太原城,“走在地上”。得知城墙已破,王兵集结残部,试图与金人当街厮杀,却难以挽回城池失陷的大局。

看到身边的敌人越来越多,王冰不甘受辱,以宋太宗的“玉容”跳入汾水自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北宋灭亡北汉时,正是宋太宗怀恨太原,下令将城内所有房屋烧毁,然后淹水,给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灾难。

与宁死不屈的王兵相比,张效春选择了下跪投降,因为城池失陷已是既成事实。入城后,粘兵对屠城之事只字未提,只逼张效春指认王兵尸体,然后破口大骂,用戟刺其尸体,以掩盖自己被堵在太原九个月的尴尬。

太原、开封、东京失陷后,彻底失去了牵制晋人南下的唯一堡垒,不得不独自面对兵力翻倍的敌人。几个月后,开封失陷,延续100多年的北宋宣告灭亡。现代学者王国维在搜集王炳寿守城的相关资料时,不禁感慨——“河东已降,汴京不可守,乃靖康之局,若再撑一年,必遭延宕。”保卫太原也成为北宋最后的抗金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