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的「魏晋风度」是什么样子的?
说到魏晋风度,读者总会被名士的潇洒和不拘一格的风度所吸引,用今天的话说,颇有“行为艺术”的风范。比如有钱人晒绸缎,阮贤晒破裤子作为回应,或者和猪一起喝酒。在为母亲守丧期间,心爱的婢女走了,阮贤骑着毛驴急匆匆地去追。或者,像嗜酒如命的刘玲一样,她甚至更加乖张。喝醉后,她喜欢光着身子,总是拿着铲子拉着仆人说:“你要是死了,就把我埋了。”
从汉代开始,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一批“名人”,到了魏晋时期,这些人就变成了“疯子”,比如打鼓骂曹的米芾。然而,在名人疯狂的背后,却是一场近乎冒险的斗争。巨大的政治压力就像一片沼泽。越挣扎越深,情况也不会好转。
这是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当时的政治环境一直在恶化,大致可以从“党隐之祸”来划分。从桓陵皇帝发起的“排党之乱”开始,正直的士大夫不仅被宦官排挤出政治中心,更有甚者,大批名士被囚禁。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在第二次“排党之乱”中,和其他四十人一起下狱。
这两次“党派之争”撕裂并恶化了士大夫与朝廷的关系。很多读书人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拒绝做官。东汉朝廷几次征讨郑玄,都被后者拒绝。董卓当政时,政治环境恶化。秉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读书人根本没有前途,躲官逐渐成为主流。
比如司马懿、庞德公就是隐士的知名代表。比如诸葛亮早年因为政治环境不好,选择了隐逸。然而,有时他想成为一个隐士,这是现实所不允许的。郑玄忠贞不渝,不肯做官,袁绍却强行以武力征服。说到强行征讨,就要说到曹操,他十有八九强行征讨了自己麾下的一批名士。
阮瑀不想做官,曹操毫不犹豫地放了火烧山;徐干早年因病推脱职责,向曹操请辞。再比如司马懿不愿做官,曹操武力威胁...这些都说明东汉以来在政治压力的压迫下,士人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再比如孔融、边让、米芾这样的学者,因为攻击军阀和权贵而被杀。
直到魏晋时期,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善。司马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对士人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政治压力,甚至杀害了嵇康,使《广陵散》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品。谈论政治成了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只有谈论玄学才能发泄自己的精神困境。
这是东汉末年以来,这些士人的政治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无奈之举。其实大家都很容易发现这个有趣的变化。魏晋以前,批判像曹操这样以军阀自居的政治家,谈天下局势,一直是学者的主流。但到了魏晋时期,批评政治家、议论国事显然受到严厉打击,一度沉寂。
二、谈这些名人不得不谈“老子无为之学”,爱上自然。然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想做却不做”的尴尬局面。既然现实的场景和画面已经不允许学者大声说话,他们只好把精力和目光转向以老庄之道为基础的玄学。
自汉代以来,占卜学(结合神权政治预测)特别盛行。与西汉刘邦白蛇起义的传说略有不同,东汉王朝的建立是借助占卜(陈)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的。据《后汉书》记载,刘秀登基前,民间广为流传的“红赋”,就是所谓的“刘修法”
一方面,汉代经学发展到东汉时,由于卜筮之学被视为内学,经学被视为“外学”。这导致了汉末经学的发展,逐渐向占卜学靠拢。用今天的话说,占卜之学更类似于一种“刻意的宗教活动”,随着东汉的衰落而衰落。
对于魏晋玄学的诞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汉代经学的衰落为玄学的诞生提供了土壤。自汉代被视为官方哲学以来,儒学短暂地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道家老庄研究兴起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士人的政治打压。
所以儒家的治天下经典逐渐被士人所忽视。这是汉末以来对士人压制的结果,使得魏晋士人只能以“明议”的方式谈论现实政治以外的抽象哲学问题。在言和、夏侯玄、王弼等人的倡导下,以老庄学为基础的玄学逐渐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