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在大运河边吗?
用“三绿环沉浮,一大河横”来形容镇江更为贴切。镇江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临上海,西接南京,北接扬州。它位于东西长江和南北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著名的十字黄金水道上。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是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发掘最早的河段之一。
"狄雄吴楚东南俱乐部,水连接泾阳上下游."(元;可以说,镇江的崛起、发展和繁荣与长江和运河密切相关。一望无际的长江和一望无际的运河在这里交汇,孕育了这座古城三千多年的悠久文明。
镇江:“天下第一山”
人工河道的挖掘在镇江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名的丹徒水道开凿于春秋战国时期,南起云阳(今丹阳),北从丹徒入河,是江南运河最北段的通江河道。丹徒水道的开凿,可以说是古代镇江人的一大创举。它连接了太湖和长江,加强了中原华夏地区与东南蛮夷的联系,成为先秦时期南北之间的重要纽带之一。
到了秦朝,丹徒水道进入河口,再次西移。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游镇江,派赭色衣服的俘虏3000人,截断净岩山,开运河,断“王之气”。这就是镇江别名“丹徒”的由来。这一消极举动,造就了镇江运河“屈阿”的雏形。从此,滚滚长江水沿着这条124 km长的人工河道向东南折射,与春秋时期傅槎、范蠡开辟的河道相连,蜿蜒东至常州、无锡,直达苏杭。
孙吴建都建业(今南京)之初,吴徽的水路运输主要是丹徒水路,从京口或丹徒出江,到达建业。为了避免江南曹福经京口到建邺时遭遇长江风暴的风险,开辟了一条从句容直达金陵的人工航道。孙权派校尉陈迅凿“破港督”。破岗渎位于句容县南部,东西走向,西接秦淮河水系,东接炎陵、云阳,与丹徒水道相连。它被称为“打破港督”,因为它是由切割山脉和打破山脊形成的。在梁武帝,它放弃了“破港督”,建立了“尚荣都”。两次渎神的路径略有不同,但都是从句容经丹徒、丹阳交界处的宝堰到建邺,过赤山湖。六朝时期,两城避开长江,通过内地沟通秦淮河-太湖水系,加强了政治中心建业、经济中心吴辉和军事中心京口的交通联系,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此时,京口与广陵(今扬州)之间的轮渡路线已经固定。西晋末年,“永嘉杜南”中,从扬州到京口的杜南人口最多,几乎占到一半。
隋朝统一中国后,长安和南京不再是政治中心而是普通的县市,京口到江边的水路交通得以恢复。帝大业六年,“渡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宽十余尺,使龙舟连,宫草饭并置,欲游东”(宋;司马光等编《子·同治简》(卷一八一,《隋书·吴极》)。所以乾隆《镇江府志》说:“京口有渠,源出于帝,而非隋。.....除非是炀帝创造的,只是把他的耳朵扩大了。”六朝以后,江南生产力大发展。隋书;《地理志》说三吴地区:“京口东接吴辉,南接江湖,西接都城...首都的会议也是...川、泽、沃焉几郡,海陆之仁,珍奇异聚,商贾云集。“丰富的三吴使这个地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中心,这对隋政权非常有吸引力。政治需要促使隋政权调整和改善交通条件,以此作为管理三吴和加强控制的手段。
江南运河镇的那一段河“像一座山,覆盖着当时积累的土壤”,凝聚着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运河的建成使世界有利于交通运输,更是“造福子孙后代”。但由于隋朝比较短暂,杨光又是有名的昏君,客观上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谈河事业就成了浪费人钱财的大罪。大运河的作用直到后世才被充分展示出来。唐宪宗总理李继孚说:“虽然隋人努力工作,但子孙后代实际上从中受益。”(唐;李继孚《元和县志》(卷五)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平湖七百里,卧让二十三州》一诗,描绘了江南运河流域的壮丽景象。
江南运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便利了水运,而且配合了太湖平原水利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镇江也从中受益。镇江作为江南运河的入海口,在河运和水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江浙和太湖流域的物资通过江南运河转运到镇江港,北方的物资也通过江北运河转运到江浙东南,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镇江在古代能够迅速成为中国东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然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工业、商业和交通而闻名的城市。
镇江成为南北交通和水运的枢纽,舟楫往来频繁,于是自然形成了众多的渡口和码头,其中西津渡最为著名,被现代人冠之以“天下第一渡”。“蒜山无峰,北悬河中。”“蒜山渡”又称“西津渡”,是当时镇江至江北的唯一渡口。东面有香山作为屏障,阻挡汹涌的潮水,北面对应古汉沟。临江是天然海港,海岸线稳定。
厚重的西津渡文化
从西津渡登船可以到达对岸瓜州。相传秦汉时期,这里的河宽40里。到了唐朝,这条河仍然有20英里宽。因江中宽浪险,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长江天津望京口》诗中感慨道:“江中风起徒然,过江人愁。”唐天宝年间,数百艘民船被强风吹到河中。明朝万历年间,数千艘油轮被强风损坏。尽管如此,由于这个渡口是沟通长江南北的要冲,所以这里过江的人还是络绎不绝。所以从宋代开始,这里就建立了义都和救生社。清朝以后,由于河滩淤积,河堤逐渐北移,轮渡随后下移到玉山脚下的潮安寺。当时的西津古渡,现在距离长江岸边300多米。
西晋古都见证了65438年至0600年前镇江港口经济的发展。六朝时期,京口市场转运的物资有大米、布匹、丝绸、海产品、青瓷、金银玉器等。从隋唐一直到明清,江南的粮食、朝贡、丝绸等物资也运往京城。
东晋后期政局混乱,屯田制度一度遭到破坏。于是,州县官员、百姓和屯田军士利用优越的交通条件,从事商业物资的转运,带领家人陆续南渡。,他的兄弟、子侄各自“与货殖交往”,很快就变得富有起来,拥有广阔的田地和数以千计的奴婢。他的孙子刁逵,依仗权势和财富,封山占泽,成了“京口之蛾”。后来刘裕把它砍掉了,刁的家产就散到了老百姓手里。据说人们想尽办法想得到它,但却无止境。“京口有数千官,前后居民皆极富。”在京口做官的,不从事运输生意的,屈指可数。当地人也大多是商贩。刘宋开国皇帝刘玉年轻时住在京口,有卖鞋的经历。
京口的这种商业风格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粮店、布店、酒店、鸡鸭店、土货店等各种商业行充斥城内外。随着商业的活跃,服务业也发展起来,宾馆、饭店、茶馆、影剧院、书店、浴室遍布城内外的大街小巷。镇江的“银码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无数外地客商云集镇江,反过来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