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是谁?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人物。

张之洞(1837 9月2日-1909 10 10月4日),孝顺向涛,任巡抚时人称“帅”,所以大家都叫他“张香帅”。他是晚清名臣,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贵州省兴义地区。

咸丰二年(1852),16岁顺天府共元,同治二年(1863),27岁第三个探花状元,被国子监授予编修。历任教师、侍者、讲师、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代理)

张之洞早年是清派的领袖,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现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现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业学校、湖北武昌蒙阳学院、湖北技术学校、慈恩学堂(南皮一中)、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建立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厂。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堡失陷,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一起,与驻沪领事商议“东南互保”,镇压了唐、林贵、秦立山等维新派的自卫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了照顾晋太子太保的生活,次年病逝。

扩展数据

角色的生活

早年经历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张之洞出生在兴义的官邸,是张艾的第四个儿子。张之洞自幼天资聪颖,五岁入家塾。张之洞从小刻苦读书,机智过人,受严格的儒家教育。他师从几位老师,包括丁永贤和韩朝。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考取国子监,韩去贵州巡抚。

在13岁之前,他已经学完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学习了历史、小学(文字学)、文学、经济学,自学了《孙子兵法》、《刘韬》等多部军事学名著,为以后的政治生涯和学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2岁时,在天香阁发表并刻下十二岁草。

十几岁的张之洞,晚上有读书打坐的习惯。"如果你品尝灯笼并思考,你将在每晚得到解决方法."他回忆说:“服了公文之后,往往就到了极限,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坐着晚上学习。”

这种夜间工作的习惯曾被指为“生活无节制”,影响了与家人的见面。道光三十年(1850),未满14岁的张之洞回到家乡南皮应县,中得状元。他进入了郡立学校。两年后,他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入学。

以张之洞当时的学术实力,应该可以早日考上状元兼进士,但他直到27岁才考上进士。

在这十一年里,他前几年帮父亲处理军务,应付贵州苗族起义,结婚生子,为父亲操办丧事,自然忙得顾不上考试。

23岁就要考了。因为他的哥哥张是同一个考官,他会像往常一样回避。第二年,他将在科恩参加考试。由于同样的原因,他考试不及格。同治二年(1863),如愿以偿,以进士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国子监,被授予七个爵位,正式步入仕途,成为官僚之一。

同治三年参加考试(1864),宫考一中第三名。被翰林院授予编修,同治五年大考第二名(1866)。后在浙江任乡试副考官,在湖北任乡试副考官,在四川任学习政治的职务。张之洞担任湖北学政一职。

他在四川任政治学者时,曾与四川巡抚吴唐在成都设立尊经书院,邀请著名儒生分门别类讲学。他模仿阮元、杭州京京精舍、广州学海堂的规定,写了《宣萱余》和《书目问答》两本书,以教读书人读什么书,如何学习,修身养性。

洋务派的历史演变

1840s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外交艰难。统治集团中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强兵富裕起来,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

林则徐: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编著了《海疆图》一书,在书中明确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在中央政府中以恭亲王以信、文祥为代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为代表。

65438+60-90年代,他们发动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65438+60-7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后期(65438+70-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虽然当时易新贵是恭亲王,又是宰相衙门的主持人,中央又以满清官员为主,但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力量并不是他们,而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巡抚。

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太大,洋务派不敢在中央公开进行洋务活动。虽然宰相衙门是中央政府中洋务运动的推动机构,但真正实施洋务运动的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和张之洞。

20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这是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百度百科-张之洞

百度百科-洋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