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是如何摆脱南宁,确立工业中心城市地位的?

柳州现在是著名的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是广西的工业中心。

柳州今天的工业地位,其实是经过三个重要阶段的沉淀和巩固发展起来的。

清末状元张骞在民国年间掀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浪潮。在那个阶段,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包括广西。

但是,明显的特点是,大部分轻工业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不难理解,机械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冶炼技术、设计水平和制造技术的支撑,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更高的水平,投入巨大。

五口通商后,特别是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设厂,对江浙手工业冲击很大,手工业衰落。例如,纺织业开始大规模生产机器。

清末至民国时期,广西手工业极为繁荣。这与沿海经济区不同。

以前很多人只知道柳州的“棺材”,却不知道柳州最早是以纺织业闻名的。

唐代的“筒布”,宋代的“柳布”,明清的葛藤布、麻布、棉布。

民国初年,柳州开始用机器织布,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柳州工业发展的转折点是在“李白”主政广西时期。

“李、白”统一广西后,虽然在国外用兵,但在国内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整体环境相对稳定。

所以“李白”立志振兴经济,建设广西。

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当然,发展新兴产业的另一个目的是增强我们的军事实力。

蒋桂战争后,关系看似有所缓和,实则不然。姜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人,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他试图通过封锁李白的对外军火贸易来削弱他的军事实力。

面对围剿,“李、白”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

(广西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辆车)

柳州成了当时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柳州而不是南宁或者桂林?其实是出于战略考虑。

当时,今天的钦北防仍属广东管辖,南宁相当于两广交界。把一个新型产业放在南宁,无异于让自己暴露在炮火中,狂轰滥炸,不留一片瓦砾。

“李、白”没有忘记,粤军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南宁,然后占领了广西,驱逐了卢荣廷。

当时军阀混战,桂林作为北大门,也是湖南侵略广西的第一个地方。自然,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东西放在那里。

前文说过,省城如果是抵御外敌入侵,桂林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地形缓冲。如果是内外围军阀觊觎的(比如湖南),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新的产业都在柳州,有桂林、百色、河池、南宁作为缓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摧毁这些新兴产业,可以抵御云贵湘军阀的入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所谓的新兴产业都是军工产业,关系到广西的绝对控制权。

“李白”对柳州寄予厚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高薪聘请粤、港、英技术精英,在全省的帮助下,扶持柳州新兴产业。

(设计者:唐·)

最终柳州不负众望,在广西造出了自己的汽车和战斗机,这在当时是绝对了不起的成就,放眼全国。

柳州借此机会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广西的机械工业中心。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邀请的技术精英培养了柳州市第一批技术产业工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成为柳州人骨子里的工业基因。

在很多仙戏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顶着标志性的学生头,背着满满十几二十斤的书,穿着一双破旧的鞋子,从全国各地迁徙到西南地区,大家见面就大谈书中的教义,感慨万千。

但是工厂在这之前就搬进来了。

淞沪会战前,自感实力悬殊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保存工业实力和经济命脉,通过了《工厂搬迁法案》,计划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量工业搬迁到西南和西北地区。

广西有很多山地屏障,同时又有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在这样的山区建厂比较合适。于是广西成为当时工厂的主要内迁地之一,先后有230多家工厂迁到柳州、桂林和梧州。

产业内迁弥补了广西工业某些领域的空白,构建了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并重的完整工业体系。广西工业蓬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产业的内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设备,也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是,很明显,迁入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这些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通过指导和各种培训课程培养和丰富了广西的工业人才库。

柳州是工业内迁中受益最大的城市,机械制造和军事工业在当时已形成相当规模。桂香和黔桂铁路开通后,柳州成为西南交通要塞,工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南宁因为地理屏障和战略纵深,没有得到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的“礼遇”,也无法与当时的柳州相提并论。

在产业发展方面,南与刘的差距已经拉大。

在广西历史上,1958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自治区成立;这一年,毛主席历史上第一次访问了广西。

从某个角度来说,毛主席访桂的意义不亚于邓公在中国南海上写的圈和诗。

毛主席大笔一挥,南宁江南工业区、柳州刘备工业区、桂林瓦窑工业区相继成立。

从此,广西迎来了援疆建设的东风。

关于南宁江南工业区的情况,因为史料不足,目前无法考证。而位于江南区百益上河城创意街区的工业文化长廊,从里面介绍的具有代表性的南宁老手工艺,可以大致窥探出当年南宁工业门类的蛛丝马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南宁手表厂、机械厂、自行车厂、丝麻纺织印染厂、南宁味精厂...

这是当年南宁的工业范畴。与国家在柳州实施的“十大工业建设项目”相比,南宁的简直不值一提。

柳州的项目有:柳州钢铁厂、柳州电热厂、柳州联合机械厂、柳州化工厂、柳州动力机械厂等。

是不是感觉特别熟悉?!

没错,他们就是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柳州工业巨头的前身。

这些都是柳州工业大厦的基础!柳州工业大厦高100尺,当年奠基,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几代人的辛勤耕耘。

柳州经过三个阶段的巩固和沉淀,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成为今天广西的工业中心。

起草的时候别忘了挖井人。在奋斗者中,广西,尤其是柳州,最应该感谢当年那些技师培养出来的弟子和孙辈,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广西、柳州,然后扎根当地奋斗——这其中,就有上海这样的工业发达城市。

在上面关于柳州如何从一个纺织小镇一步步确立为工业中心的叙述中,我们插入了南宁的情况作为对比介绍,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南宁工业基础薄弱的说法,其实指的是重工业。

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很有力量,也很容易记住。它们已经是柳州的城市名片,就像玉柴之于玉林。

说到南宁,人们似乎找不到一张有说服力的名片。近年来,南南铝业一直在半死不活地挣扎。显然,南宁富士康不具备郑州富士康的规模、体量和影响力。

南宁工业的今天,有历史因素的影响,有战时环境的影响,有政策支持的影响,当然也有交通、人才方面的制约。

举个例子,高铁没建之前,我那些年从南宁到隔壁广州大概要坐13个小时,连班车也要坐将近10个小时。

比如9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得满天飞的时候,南宁因为人才制约,没能成为那只被风吹的笨猪。

1990年南宁市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仍在10%以上。与1982相比,急需经济发展的中专、高中学历人口每1982减少274人!引自:张东航谈南宁房地产发展

资金、技术、人才、政策、交通等。重工业的发展缺一不可,南宁似乎捉襟见肘。

这是根本原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