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

背景: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战国初期,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山东六国,即齐、楚、燕、赵、魏、汉。农地制度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税制改革都比山东国家晚得多。比如鲁的“首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的“首租粮”是在公元前408年,整整落后了186年。但此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解体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也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化。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殉道的陋习。

具体来说,

(1)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普及和使用,开垦了大量荒地,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出租,于是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废除旧贵族石清石鲁的特权,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掀起了政治改革运动。

(3)国家间霸权的需要。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在霸权中处于有利地位,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各国竞相对强兵这个富国进行改革。

(4)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努力改革国家。于是商鞅受到重用。

1.原因和背景:

(1)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主要原因);国家富强的愿望。

②战国时期。

2.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3.在位君主:秦孝公

4.改革的内容:

(1)建立户口,加强惩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的经济发展)

(3)奖励军队,取消“石清十禄”制度(这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也侵犯了旧奴隶主和贵族的利益)

(4)放弃矿田,开放建筑,承认土地私有制(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最关键的是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5)实行郡县制,君主直接派官员进行治理。

(6)整顿秦国的社会风俗,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度,规定父子和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如果成年后仍分居,户籍税加倍。

(7)实行20级制。

(8)编户籍时,为什么五户互动,十户监督?一家违法,邻里不举报,那就十家一起坐。

5.影响:

积极影响:

(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2)使秦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天下英才荟萃;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强大。

负面影响:

(3)焚烧儒家书籍,毁坏了大量儒家文化等名校著作,禁锢了世人的思想。

(4)重农抑商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难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实行专制集权,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难以进入民主社会。

信息:“不共治天下,国必不合法。”——商鞅

6.自然:

这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7.角色:

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和封建生产力的繁荣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甚至统一了全国,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的功能更加完善,秦基本建立了稳定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是一场全面彻底的封建政治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8.政治改革成功的条件:

(1)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2)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跟上时代发展。

(3)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春秋时期秦国是诸侯国中的边缘国家。秦国的开国君主只是周的马夫,所以秦国的君主是自卑而自觉的。也经常被其他王子看不起。

(4)秦对变法的支持和对商鞅的信任。

9.启蒙:

(1)改革要顺应客观趋势。

(2)改革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

(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4)改革者应法德并用,不应任意处罚刑法。

(5)改革曲折,阻力重重。会遇到各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了成功,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克服许多障碍。

10.含义:

商鞅变法是一场全面彻底的封建政治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