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墨家、儒道、兵家的创始人分别是谁?

1.法家的创始人:李悝。

李悝出生于魏安邑。中国是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的重要代表。曾任魏文侯,主持政治改革。经济上实行“充分利用土地”和“好平”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

国家在丰年平价收购余粮,在歉年平价出售,以均衡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防止饥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仕禄制度,奖励有功者,使魏在战国初期成为强国。

他编纂了当时各国的法律,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他的“重农”、“法治”思想对商鞅和韩非影响很大。

2.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本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人。墨子是宋朝贵族木易的后代,生前在宋朝当医生。他是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一杰”。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志”、“鬼”、“死”、“非乐”、“节俭”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俭和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一套在几何、物理、光学方面成就卓著的科学理论。当时百家争鸣,被称为“非儒家即墨”。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日池墨、祥符墨、邓玲墨。弟子们根据墨子生平史料,收集他的语录,完成了《墨子》这部传世之书。

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11年4月),姓孔,名秋,春秋末期(今山东曲阜)人,祖籍李益(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倡仁、义、礼、智、信。

孔子带领部分弟子环游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经、春秋。相传孔子曾向老子求礼,弟子三千人,其中圣贤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他们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语录、思想记录下来,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道教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儿,人称伯阳。春秋末期,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公元前570年周灵王初年),周代春秋陈国库县人(库县,古县名,史学界一般认为在河南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老子被唐朝皇帝视为李姓的祖先。他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名历史名人之一。还有《道德经》(又名《老子》),其著作的核心精髓是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道德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圣经》被翻译成外文出版,发行量最大,其次是《道德经》。

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之治,言之教。在政治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的道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双修的始祖,讲究谦和正直的修行,不与人争。

后世的老子、庄子也叫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被称为“宝座上的老先生”。

5.军事家的创始人: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本名长庆,春秋末期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至圣军事家”,被誉为“百家之师”、“东方军事科学鼻祖”。

孙吴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从齐国到吴国,被吴国的高级大臣(伍子胥)推荐,向吴王阖闾呈上《孙子兵法》十三篇,被重用为大将。他曾率吴军大败楚军,占领楚国都城,差点灭了楚国。

他的代表作《孙子兵法》载有十三篇,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书”,居军事经典七书之首。《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艺术史、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这本书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科学范本。

扩展信息法律主义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之所以叫法家,是因为它主张法治,“不要亲昵,不要极端高尚,脱离法律”。春秋时期,管仲、子产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战国初期,李悝、商鞅、沈不海、沈导开创了法家学派。到战国末期,韩非已经融合了商鞅的“法”、沈导的“师”、沈不害的“术”,以及法家的思想和理论。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齐是西周。

开国功臣姜太公封国,姜太公始祖伯夷辅佐虞舜,以礼为鉴,立法为刑,建立了礼法结合的制度。太公封齐,以简礼随俗,制定法律,制定命令,礼法结合成为齐国继承而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协助齐桓公治理齐国。一方面,他把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支柱,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强调法治治国,君臣皆守法,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提出法治的第一人。

到战国时期,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等一批继承和发扬管仲思想的人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强调法律和教育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的最高成就。荀子深受齐文化影响,曾就读于夏姬宫,也培养了法家的两位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

先秦时期的法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齐法家和法家。秦晋法家主张,不要亲昵,不要极端高尚,脱离法律;齐法家主张法治,重视法律和教育;法家以法、术、境为最高标准,齐法家则是术、境、法、教并重。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作为一大派别,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至今影响深远。这足以说明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把法律视为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集权人民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有着强大的约束,对现代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这一派主张弃矿田,重农抑商,重赏农耕;政治上,主张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君主专制,顺势而为,以严刑峻法统治;在思想教育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官为师。他的理论为建立统一的君主政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策略。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提出了一套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中央集权的秦朝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法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法律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私有土地,根据功绩和才能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是“解决纠纷”,即明确物的归属。“富而畏暴”鼓励人们立功,让那些无法无天的人感到害怕。繁荣的最终目标是让强兵富裕起来,并赢得吞并战争。

法家反对保守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他们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墨守成规,提出“违法不从现在”的思想。韩非则定法家大乘,提出“时移难治乱”,讽刺保守的儒家是等着他的蠢人。

墨家学派

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相亲相爱,互惠互利”:待人如己;兼爱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天下相亲”才能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政治上,他主张尊贤、尚同而不攻;经济上,主张大力节约成本;提出了敬天敬鬼的思想。同时还提出了“非命”的思想,强调自力更生

墨家有着严密的组织,成员大多来自下层社会。相传都可以去火,去刀激励自己。他的弟子从事辩论,称为“莫辩”;搞武术的叫“莫夏”;领导称之为“巨人”。其纪律严明,据说“墨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罚”(《吕春秋·走私》)。

翟墨死后,他分裂成三个派别。到战国晚期,它合并为两个分支:一个侧重于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称为“墨家后学”(又称“后期墨家”),另一个则在秦汉时期转型为游侠。

尚贤和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和儒家也被称为“杰出之学”。以下是墨家的概念。

伦理学:提出“兼爱”,主张爱情不应分亲疏、优劣、等级。他认为世界之所以混乱是因为人们不相爱。

政治观:崇尚“尚贤”“尚同”,主张选拔人才,消除阶级观念,统治世界,主张“不攻自破”,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靡生活,提倡节俭,提出了“省钱”、“节葬”、“不乐”的思想。

宇宙论:提出“命运”,认为命运不能支配人的贫富,强调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为了寻求幸福和避免灾难,他还提倡“敬天”、“与鬼打交道”

因为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代表都是社会底层的文人,墨家更能理解战乱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过分强调“礼”,墨家更注重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不惜做低级的体力劳动,被儒生羞辱为“卖淫之术”,生活偏差,立场对立,思想攀比。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它在春秋时期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主张“礼乐”、“仁”,主张“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主张“德治”、“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重教育轻惩罚是国家稳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教育无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受教育,让整个国家都成为有德之人。

政治上,他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李周”,认为这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路。到战国时期,儒学有八大流派,其中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

孟子的思想是“民贵于君”,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完全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学派

道家以“道”这一核心思想命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六经要义》一书。它也被称为道德家。大致可分为老庄学派、黄老学派、杨朱学派三大学派。其中,老庄学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交,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尊,以无为为基,主张克己复礼,无为而治,万物齐一,自然道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是至德世界,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所以成为历代文人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学派以虚无为基础,用从众,采儒墨之善,总结名法之要。它主张朴素得体,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顺应事物的变化,以道为生,依法治国,化繁为简,休养生息,其政治理想是统一。

体现了“体外服役”的特点,成为历次乱局后政府治理天下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有沈导、田骈、袁环等。杨朱学派主张避免生活中的伤害,重己为己,重视个人生活的保全,反对他人对自己和他人的侵害。它属于道教的另一个分支,以杨朱和子华子为代表。春秋战国以后,因为不能为世人所容,所以不存在了。但他的终身保护思想完全被道家继承。?

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不同,道家哲学直接切入天道运行的原理,发展了以自然义和中和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的运行有其自然原理,道的哲学就是要解释这个原理的内涵,从而提出一个活泼舒适的世界空间。

道家哲学通过对这种世界运行秩序的无限和执着的理解,发展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对象,生活在其中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和自我存在的自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首先没有立场,可以有一种更尊重人的自主性的态度和存在取向。

黄老道家由此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提出了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宽严相济、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学派认为现实是充满约束和限制的,从鲲鹏到鲲鸽,都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动,也就是都有所依靠。

为了摆脱一切束缚,达到完全无所畏惧的精神自由,我们需要“同质化”和“无忧无虑”的态度。此外,老庄学派还提出了“增学失德”、“此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认知原则,实现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解放;本文提出了谦、弱、柔、暖、坐、忘等生活技巧,变成一只蝴蝶面对世界,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同时,老庄学派还注重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处事不辩,利而不害,修身养性,其德为真,谦和真诚,取天地之义,抗六气之辩,游无穷,“法以阴阳,化简为余,化简为繁。”等等;杨朱学派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一贫如洗的,同时又不互相侵犯,世界就可以整顿了。

政治观:老庄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世界,主张无为、自强、静而自正;黄家族追求大一统,主张礼法从简、宽刑简政、以道为生、依法治国。都主张无为。

人生观:黄老陶主张顺万物,身兼治国,老庄主张万物有其对立面。因此,人必须“安于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束缚,才能避免灾难。

军事战略家

军事家专注于指导战争,以及在必须使用武力来达到目的时如何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分为四类:军事家、军事家、战略家、军事家。

军事家的主要代表是春秋末期的孙武和司马懿。战国时期有孙膑、吴起、廖伟、魏无忌和白起。今天,军事家的著作包括《黄帝尹福经》、《刘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伍兹》、《魏辽子》。各种理论虽有异同,但都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成分。兵家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幼,熟读百家之书。文帝称其为大夫。”

兵家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和军事家的总称,也指先秦时期研究战略和战争的学派。军事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伍兹》、《孙膑兵法》、《司马法》、《刘韬》、《三略》、《魏辽子》。

兵家大师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的兵家自古以来都是被重视的。兵法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孙子兵法起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时期。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孙子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他人奴役。《孙子兵法》也可以看作是如何治国、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南;也是一本关于如何带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战术的书。

参考资料:

百家争鸣-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