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的历史渊源
汉朝时,陕西咸阳的毛氏三兄弟(茅颖、毛古、毛中)在曲曲山下(今夏波宫)修道行善。东晋时,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写成《抱朴子》,是道教宗教哲学和原始化学炼丹术的重要著作。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在天师祭酒女神魏和其他神仙的教导下,编写了《大洞真经》(后由王灵甫修订,流传于世),在茅山建立了一个新的道教流派——上清派。
南朝齐梁陶弘景隐居茅山四十余年。他收集了杨、的手迹和其他门派的重要法门,编纂了《真诰》,编纂了《升真秘笈》,编纂了《真灵位图》,使上清派的教义、教法和神仙谱系更加完备。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传承人。因为茅山是山,所以又叫茅山派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以三兄弟为开山祖师,尊魏为第一代道士,尊杨为第一代道士。唐宋时期是茅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深受朝廷推崇。李朝自称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李二的后人。宋真宗还创造了“天书”,还原了道教“圣父降临”的神话,以神权巩固皇权。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第35代石天张克达掌管三山(龙虎山、茅山、葛枣山)。到了元代,原本与江南并行的石天、上清、灵宝等道教流派逐渐融合,汇成以福永为主的正统学派。此后,茅山成为正一派主导的道场,但其教义谱系仍按上青派流传。
北方全真派传入茅山,史书记载在明朝嘉靖、万历(1522~1619)。严希言住在甘源观,并传播了“邱祖甫分歧学派”的说法。明末,沈昌靖(号太和),龙门派第七代传人,晚年也住在茅山。?
清康熙二年(1663),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率詹寿春、邵寿山在茅山讲经。全真龙门派第八任创始人、清代顺治进士笪重光,因仕途艰难而隐退于甘源视野,自称余刚扫叶道士。
由于他们的推动,全镇的龙门教派迅速在陈余寺、德佑寺、仁佑寺、白云寺传播开来。于是,茅山形成了“五观”传道理,“三宫”传道理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
扩展数据
茅山是旅游的福地;
茅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山上有许多景点,包括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和二十八潭。群山峻岭,峰峦叠嶂,气候宜人。山上怪石嶙峋,大大小小的岩洞幽深曲折,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溪流蜿蜒。漫山遍野绿树成荫,青竹葱郁,物是人非。
茅山主峰大茅峰是绿黑龙之首,也是茅山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风景区于1986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批准为省级一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这里既是道教圣地,也是抗日根据地。它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史观融为一体,胜似仙境。
茅山本地的茅山老鹅、风鹅、盐草鸡、茶园鸡等家禽都是茅山农民自然放养的。茅山特产种类繁多,有郭庄狗肉,三岔猪头肉,腊肠,白鱼,野兔子,野鸭,野鸡等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黑米,野笋,手剥笋,
有近300个品种的野菜、香椿芽、蘑菇、栗子、紫玉米、岳光大米、杂粮、无花果、草蛋、绿壳蛋、茅山万年青、白茶、葛藤茶、葛粉、蝉花、桑葚酒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