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影类型?

德国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最初是艺术史和批评的专用术语,指的是不再把自然作为艺术的首要目的,用线条、形状和色彩来表达情绪和感受,作为艺术的唯一目的,表现主义电影起源于德国1920。这类电影中的演员、物体、布景设计都是用来传达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而忽略了原本的影像意义。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1919)就是用这种手法出名的。之后,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影响了一些无声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和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他如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也受到了表现主义的影响。形式主义是文学、艺术或戏剧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强调形式和技巧而不是主题。起源于俄罗斯1915,因为莫斯科语言学界和诗歌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事材料的传统方式,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渐影响了当时的各个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中,形式主义强调不同的应用形式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辑、画面构图以及声音和绘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人的兴趣所在,比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1930年代中期,斯大林主义阻止了俄国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印象派65438+路易·德鲁克(Louis Drucker)是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电影创作者,他联合了阿贝尔·冈斯(Abel Gunce)和哲民·德鲁克(Zhemin Drucker)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导演,以及一些在商业电影方面有过成功研究的电影导演,想要改革电影公司老板出于商业原因制作的电影,以改善一战后衰落的法国电影..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作方的支持,运动在1924年迪卢克去世后失败。有人走商业片,有人走前卫路。由于德吕克的一些理论和创作理念与后来的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密切相关,印象派电影大多被认为是先锋派电影的前奏或直接被归为先锋派电影。他的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轮子》(1922)、德鲁克的《狂热》(1921)、德鲁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法国的超现实主义电影1920 rose,主要以一种奇特的、不合逻辑的方式排列影像,表达人类潜意识的各种状态。路易斯·布努埃尔的《安达卢西亚的狗》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抵制现实主义和传统艺术,领导者安德烈·布勒东在一份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行动,在这种行动下,我们试图用语言、文字或任何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运作。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来源,比如美国的玛雅·迪伦和肯尼斯·安格。超现实主义在商业电影中并不是主要流派,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比如伍迪·艾伦。新现实主义是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场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塞里尼、迪克特亚、维斯康帝等。这类电影的大部分题材都是围绕二战前后意大利当地的问题展开的,主张冷静写实地呈现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在形式上,新写实电影大多采用实景拍摄和自然光,用不专业的演员来表演和描写生活细节。相比战前的封闭和伪装,新写实电影更像是没有粉饰的有真实感的纪录片。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国外更受关注,在意大利却没有特别的反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复苏和主管部门的有意为之,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于是新现实主义的热潮逐渐消退。《天堂电影院》是其代表作。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新闻名词,指的是1958-1959之间,一群法国新导演拍摄的第一批风格清新、频频获奖的作品。后来被广泛使用,概括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新电影生产和创作的倾向,这些新导演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夫、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原创,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用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传统电影类型和好莱坞导演风格混合在一起,尝试新的拼接和结构形式。因为强调拍摄的自由度,他们往往只靠大纲剧本拍摄,喜欢即兴、自发的拍摄方式。然而,它的主题是存在主义的。比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和高达的《死士》都是这样的电影。自65438年底至1960年初与法国结缘以来,“新浪潮”一词一直被用来描述其他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如捷克、匈牙利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新电影,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真正的电影CIN ' EMA v ' erit ' e 65438+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让·胡施和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声称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很大的不同是,现实电影中的事件更完整、单一,所以有更多剧情片的情节。在制作方式上,其特点是直接拍摄现实生活,不需要事先写剧本和使用不专业的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完成。法国和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允许导演介入,比如Jean-Husch的《夏日笔记》(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强调导演不插手,不干预事件。这种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对事件的准确发现和对戏剧过程的预见,拍摄动作要敏捷果断,这就必然限制了题材选择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作品很少。真实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一般故事片的创作提供了最大限度真实的保证。高达在他的很多电影中的主观干预都是直接使用真实电影的方法。第三部电影,第三电影院,泛指第三世界电影人制作的反帝反殖民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反压迫的电影。其具体主张是20世纪60年代+0970年代初古巴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和奥克塔维奥·吉蒂诺合写的文章《走向第三个Cinama》。他们把资产阶级社会按照其封闭、被动的艺术观拍摄的电影产品称为“第一部电影”,把强调个人体验的作品,如作者电影、新巴西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称为“第二部电影”。“第二部电影”是第一部电影的一条出路,但已经是体制的极限了,而革命中产生的、反对体制的电影就是“第三部电影”,也可以叫解放电影、游击电影。两位导演强调,“第三部”一定是制作系统吸收不了的,和系统的需求不一样的东西。作者在《走向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提到,相机是图像/武器的无限收集器,放映机是每秒发射24帧的步枪。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是指1960年代在巴西兴起的新电影运动,其特点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本土电影文化,以脱离外国,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看法是尖锐的,他们的美学独创性是非常丰富的。它最初是由格劳博·罗查领导的电影合作社,其他重要的导演包括鲁伊·格拉和纳尔逊·皮雷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审美风格,如罗查的《黑神与白魔》(1969)。在海外电影节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巴西的新电影一直被激进的左派批评过于重视审美,在发展中与电影业唱和。此外,巴西观众仍然更喜欢强调娱乐性的商业电影,对新电影的接受度较低。1964巴西军事哗变,审查制度趋严,罗查等重要创作者远赴海外拍片,新电影运动因此衰落。然而,巴西的新电影对其他拉美国家的电影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国新电影《新德国电影1960》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德,是一场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随着西德经济的复苏,电影也繁荣起来,但内容脱离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电影业陷入低谷,甚至连参加国际电影节的资格都没有。受当时法国和英国新电影的影响,产生了德国新电影。在65438-0962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26位导演共同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赞助商大多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声称要脱离传统电影,使用新的电影语言,摆脱刻板印象、商业伙伴和某些利益集团的束缚。然而,在宣言运动的前三年,由于缺乏资金,只制作了一部电影。1965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电影。到1967,已经拍了20多部,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到肯定,于是德国新电影名声大噪。但这部早期的德国新电影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也不是没有希望,只是没有明确的出路,所以在中国不受欢迎,很快就局限于危机。1975,新电影运动又来了一个高潮,因为政府的资助法改了,让年轻导演受益;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电影;1971年后,德国成立了自助电影制作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和“新德国戏剧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也注意到了德国新电影,开始投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人才济济:法斯宾达、霍索、文德斯。他们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不少认可,但在国内依然冷门,于是第二次高潮再次陷入沉寂。新电影运动在1979年复兴,这得益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礼》和希兰多夫的《铁皮鼓》在国内票房的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了在国际上获奖却在国内卖不动的局面。1979之后,运动变得更加强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成为一个流派在人们心中的象征。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是指以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制作的纪录片,与“真实电影”的制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使用真实的人和事件作为原材料,客观的纪录片技巧,避免使用旁白。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唯一区别在于,直接电影将摄影机视为一个安静的现实记录者,以不打扰和刺激主体为原则。真正的电影让摄像机主动介入环境,有时会鼓励和触发拍摄对象透露自己的想法。意象派电影是利用一系列相关的影像来营造气氛,或者创造一种抽象的概念电影。意象派电影人试图利用相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和声音的积累给一个场景或整部电影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是直接陈述。意象派电影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或节奏的电影实验,也是一种试图成为一种带有明喻或隐喻的象征性交流体验(通常是诗意的或抒情的)。实验电影,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非商业电影,主要是用16cm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就其艺术本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先锋电影。实验电影的胚胎期是1920s末期到1940s中期。二战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进展。虽然中心仍在美国,但实验电影已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一些欧洲国家拍摄。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传到西欧后,人们很少使用实验电影这个术语,而是用“地下电影”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