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说的上角下角是什么意思?
黄浦江从西南流向东北,西南为上游,东北为下游。目前,提篮桥的海门路和昆明路上仍有一座“海神庙”。上海还是渔村的时候,是个钓鱼的地方。江南当地人称之为“下海”,于是有了一个地名叫“下海”。十六铺的哪边是上游,就是“上海”。众所周知,中国人有很强的地域意识。和我们其他地方的工厂一样,当时只有一万多人,有上海人,宁波人,山东人,安徽人等等。这样一来,上海讲究地位和等级的人就多了,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住在西南,大厂多在东北,穷人住在东北。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人们把买办、洋人、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角,主要是指以淮海路为中心、面向西南的豪宅区,而以闸北、石楠区为中心、面向东北的贫民住宅区称为下角。虹口区也在下一个拐角内。其实老上海的上角和下角往往很近。它形成在一条河的两岸或者在哪条街上,中间隔着一条街(或者一条河),仿佛两个世界。这也是上角和下角没有具体区分,一直在变的根本原因。上海中交提出,旧上海的文人住不起上角,看不起下角。他们住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他们以为上角是富人住的地方,下角是穷人住的地方,所以不富不穷的上海人住的地方应该叫中角。上角虽然不如下角,但比下角可敬多了。上角、下角、中角才是上海真正的格局。但是,解放前,这种说法是没有市场的。解放后,下角的概念被缩小到苏北人集中的地方,如闸北和石楠。(注:其实我没有看不起苏北人的意思,我也是嫁了个老公做苏北人的),所以下角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之所以有网友说虹口区不是角落也是对的,就是因为这个而来。上角和下角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生活和文化。上角和下角的区别不是盖几栋漂亮的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这也是浦东这几年建设这么快的原因。说到这里,上海最高的建筑大部分都在浦东,但还没人觉得浦东是上角。说到下一个角落,鲁迅先生的妙笔生花就是最好的描述:“走进你家的巷子,你会看到小便池,吃负荷,苍蝇成群飞舞,孩子成群结队闹事,暴力滋事,骂人。真是个嘈杂的小世界。”上海有名的房客有72个,也就是说隔壁角落的“二房东”把房子分成各种小房间,上面还有小阁楼,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厨房卫生间公用,租客多为外地来上海谋生或逃难的人。所以住在这里的人成分复杂,生活条件差,自然有很多争吵。他们挺乐意闹事的,而且真的是为了取乐。“上角”里,多是幽静雅致的高档小巷,除了一些处于一片白相的男孩和孩子,很少有人驻足于此。住在这里的人不来访,邻居也不来往。偶尔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小声说话,大多是某家的“大妈”或者“老爷”。如果一扇门突然打开迎客或送客,人们只是假装随便看一眼,不会看。人们讨厌下一个拐角,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渴望最后一个拐角。很长一段时间,新的上角和下角都没有听到,但突然有一天,我们惊讶地发现,“上角”和“下角”一直存在。上海大学著名教授朱学勤说:“从平民而非官员或文人的角度来看,这座城市很容易发现一个秘密:上海的市政建设投资仅从单位面积总投资来看,城市的西南部分,也就是今天的徐家汇,远远超过西北和东北地区。从生产来看,本市大部分工厂位于东北的杨浦、闸北;从文化生产来看,大部分高校集中在东北,但新时期市政建设投入远不如西南的徐汇区。过去的‘上角’和‘下角’延续到今天,我称之为:‘向西南倾斜’。”想一想,虹口区终于在四川北路找到了一条购物街。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三大著名购物街,但仍被称为“平民购物街”。乍浦路美食街虽然一枝独秀,但最后不得不让位于黄河路美食街。唉!上海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上角和下角又回到了上海的视野。这对于上海人来说,真的是福还是祸?新上角和下角的划分说到这个地方,我想大家都想知道现在上角和下角是怎么划分的。上海有17个区,1个县: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县。新尚之角分布区域为: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新夏之娇分布区域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这种划分还是基于对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认同。好像我们虹口区既不上角也不下角,但我还是为自己是虹口区人而骄傲。其实上角和下角很难区分。有人说,从来没有一本书或一个概括,能让卢湾区淮海路和闸北区共和新路的上海人认同他们说的是上海,甚至淮海西路的上海人和生活在淮海东路的上海人都无法认同。我觉得我关于“上角”和“下角”的奇闻是一样的,以此来吸引玉石。上海“向西南倾斜”何时结束——“上角”与“下角”的历史之痛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向正在进行的上海“两会”提交了一份题为《上海“向西南倾斜”不能再持续下去了》的提案,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广泛反响。据报道,王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纪本人是市人大代表,闸北区工商联副主席。在这份编号为052的提案中,他反映了五年来,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然而,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是另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就单位面积总投资而言,城市的西南部分,即徐汇、长宁、卢湾、闵行、松江,远远超过了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过去,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今天,恐怕苏州河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复旦大学俞武进教授写的《倾斜西南》一文为什么在上海以外的媒体和网络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上海的一个“秘密”。提案认为,上海的“向西南倾斜”不仅是现有政策造成的,还有殖民文化留下的历史痕迹。上海原来的租界在南京路和淮海路,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都是厂区。今天,我们应该在不回避事实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殖民时代形成的“上角”和“下角”何时才能弥合?据悉,上海已建成和在建的高层建筑超过4000栋,地标性建筑大多集中在浦东的西南和陆家嘴地区。上海城市建设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不平衡,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被许多CPPCC委员和NPC代表提及,因此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纪认为,上海部分地区不可能率先进入世界级城市,城市的发展必须强调平衡。目前,上海正面临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为了体现“三个代表”的思想,新一届政府可以在城市发展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纪建议,第一,不能一刀切地控制高层建筑和建筑的容积率,上海要控制高层建筑的总量。而杨浦、闸北、宝山区不仅缺乏城市标志性的高层建筑,而且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也非常少。所以不能一刀切的控制高层建筑。同样,建筑容积率也不能一刀切。新政府面临的旧城改造任务仍然很重。但是苏州河南北的搬迁费用是不一样的。如果建筑容积率一刀切,苏州河以北就没人做了,苏州河以北旧城改造的历史任务就完成不了,挤在空间狭小的老石库门里的市民很难真正告别“七十二家房客”的心态。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市领导很难提出“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的想法,更难以弥合“上角”和“下角”的历史伤痛。季还建议,世博会是否可以改在崇明举行。崇明是上海的“北大荒”,过江工程即将启动。没有崇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上海真正的现代化。比如世博会搬迁到崇明,会拉动浦东、宝山、闸北、杨浦的经济比原计划翻几倍、几十倍,也会大幅提升上海北部的地价。从均衡发展的角度看,这不仅能让上海1/6的土地成为热土,还能让80万崇明人和8万多长兴、横沙人共享现代化的成果,真正改变上海“向西南倾斜”的历史尴尬。在老上海人眼里,很多东西都非常值钱。上角和下角曾经是有区别的。上角是指买办、洋人、名人聚居的地方,相对安静,靠近闹市区,如豫园路、湖南路、余庆路等。下角人太多,治安复杂。大部分都是穷人聚集布衣的地方。一般名字都是X的巷子之类的。并且上角和下角通常非常接近。隔着一条街,仿佛两个世界。那时候住在上海上角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所以楼房更漂亮,街道也会整洁漂亮,也不用担心治安问题。所谓粮仓,是知道礼仪的。在下角,尤其是穷人聚集的地方,街道狭窄,建筑破旧,环境差,由于居民卫生习惯差,甚至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所以比较乱。法律和秩序无法得到保障。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同,社会财富不同,居民素质也不同。所以很多人推崇上角,贬低下角。但是,上角和下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一个角落,如果房子重新盖起来,有钱有地位的人住进去,就成了最后一个角落;如果大量的穷人住在上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那么上角了。上海的老式上角,比如湖南路街,解放后原主人逃往国外,很多家庭住在大房子里。这个时候这个上角还能好多少?近几年新建的小区,如古北、西郊等,年代较久;较新的,如碧云和杨炼,可以被视为新生的上角,因为它们的环境优美,居民素质高。很多人认为房价越贵,档次越高。其实也有一个误区。如今的上海,越靠近市中心,房价越贵,最典型的就是内、中、外环,三环之间,房价几乎是几何倍数增长。我们看看中山南路外的船厂路,火车站内的太阳山路,淮海路商圈的寿宁路,都是中心城区。东新路每天晚上6点以后,武宁路一侧的人行道就会被商贩完全占据,行人只能走非机动车道,几公里的路又吵又乱。很多夏天去逛街的居民都是男的打赤手空拳,女的穿睡衣。这一切让人想到沈阳市铁西区。上海城西武宁路上还有一个工人文化宫。现在上海的工人文化宫很少,所以这个地区的土著居民专业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中年人下岗,很多年轻人失业。如果有一句话叫只有上有下有个角,那么很不幸这个地方就是典型的下有个角;内环还有白玉路、谭家渡,这里野鸡大量聚集,治安复杂;这些地方不就是上海最差的角落吗?即使在徐家汇,因为几个it大卖场,漕溪北路沿线有大量商住楼,人流复杂,电梯不堪重负。因为天钥桥路沿线有大排档和餐馆,所以也很脏,晚上霓虹灯改变了天空的颜色;它缺少上角的一些典型特征:安静干净,夜晚灯光昏暗,还有几条漂亮的小街。再看中远海湾城,这个楼盘早在政策调控前均价就在15000左右,应该算是比较贵的了。但显然,它的等级不如杨炼。这个因素比较复杂,一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火车站的辐射圈,二是房屋密度太高,人们戏称其为巴士底狱。最后因为这个盘原价只有3000-4000,所以很多拆迁户进来。两个海湾城市火了,一个是因为苏州河,一个是因为轻轨。相反,内讧的是曹杨新村和兰溪路。晚上可以去逛逛兰溪路,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周边的花溪路、枣阳路、桐柏路都是标准的安静,绿化很好,比白玉路好多了。特别是2004年以后建在中外环的很多大型社区,比如杨炼,真正被白领和中产看重的,那里纯粹是新建小区,基本都是高素质人群居住。而且小区周边很多小路、街道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别小看这一点,路径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区的品味。一般买家多为高素质白领,包括很多大学毕业后来上海求职的人才甚至研究生,也有外籍和港澳台同胞。他们注重生活质量和品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没有人会从窗户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社区论坛会比较热闹,你会很容易在社区的一些周边体育娱乐场所和网络论坛找到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找一起健身、美容、旅游、摄影的好朋友;这不就是现在年轻人心中的最后一个角落吗?当然,好房子很重要;但是好邻居绝对重要。美好的小区必须由业主来维护,小区的文化类似于老上海的语言,“上角”和“下角”代表区域分化。“上角”是指城市西部的高层住宅区,“下角”自然是指那些低层住宅区。两角的租金差可以是三四倍甚至十几倍。上海“向西南倾斜”的局面是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公共租界在南京路一带。法租界在淮海路,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是厂区。以苏州河为界的上海的“上角”和“下角”之分的阴影,“已经成为社会学的遗传因素,至今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浦西一床而不是浦东一房”的观念,让很多浦西“上之交”的人三代人都住在十几平米的阁楼里。根据芝加哥大学教授伯吉斯(E. Burgess)著名的同心圆理论,一个城市的发展更像是一组同心圆,其核心是中央商务区(CBD)。伯吉斯认为,中心地区被一些低收入家庭的住宅所包围,或者很难为商业活动提供足够的利润。1995之后,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卢湾、静安区)改造速度明显加快,中心区郊区及外围地区(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区)住宅小区建设发展迅速,大量居民从中心区原居住地迁入中心区郊区及外围地区的大型新建住宅小区。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沈安安认为,影响上海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以及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影响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已经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中心城区工业产值比重从0990年的65438+53%下降到1997年的28%左右,郊区从47%上升到72%。大量企业外迁,导致部分企业员工居住地发生变化。“房地产价格的总体水平和土地的级差价格决定了商业、住宅、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集和分散程度”。“郊区化”在上海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随着内环路、南北高架等道路设施的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的大规模置换和城市边缘新居住区的大规模建设,中心城区过密的人口迅速向边缘城区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