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的起源和分类

佤族舞蹈的起源和分类

佤族舞蹈的起源没有直接的证据和确切的考证。我们只能从佤族的历史和生活中寻找它的踪迹。举世闻名的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东北62公里的莱蒙乡的岩石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银幕上丰富的狩猎、杂耍、舞蹈等场景来看,有充满威武杀气的飞牛祭祀舞蹈,也有各种道具;有几个人围着竖棺跳舞埋葬死者,娱乐死者的丧舞;甚至有五个人围成一圈跳舞。著名考古学家王宁生教授在《云南沧源的发现与演变研究?跳舞?其中,岩画舞蹈分为三类,即娱乐舞蹈、模拟舞蹈和祭祀舞蹈。其次,在佤族史诗《斯岗里》的口口相传中,有对木鼓、猎头、猎牛起源的描述,还有佤族语言的产生、人工火的发明、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而舞蹈是这些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通过沧源岩画与佤族创世史诗《四岗里》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佤族的民间舞蹈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有祭祀、狩猎、丧葬、自娱等多种类型的舞蹈。

(一)木鼓舞

木鼓舞,佤族语叫什么?克罗克罗?它是佤族木鼓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鼓被佤族视为驱邪强军的工具,是佤族多神教的产物。每个佤族村落都有一个或几个木鼓房,里面存放着一对木鼓,公鼓和母鼓。严格规定两个鼓必须同时敲。发展起来后,不再受鼓的位置和数量的限制。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献木鼓四部分组成。跳舞时,向导先?Moba?带领着村里矫健的佤族男子,用藤条把经过挑选砍伐的巨大桃树捆起来,由?Moba?拉木人坐在树干上,一路引领着歌声,一边迎合着喊声,一边为节日唱着歌,拉着树干回村。木鼓到了村口门外后,停了两三天,等着?Moba?选个好日子,这个时候,会有赶牛活动;其次,开始展示制作和放置木鼓的过程。Moba?在的指引下,几个魁梧的男人用工具把后备箱掏空,然后呢?Moba?引导男子将木鼓抬进木鼓房,以半蹲的舞步放在架子上;然后,工匠(鼓手)开始敲木鼓,全村欢呼。这时有各种各样的击鼓套路,可以一个人打,也可以两四个人打。那人劲舞,时而旋转,时而跳跃,为的是取悦神灵以求保护,也是木鼓的高潮。最后是祭祀木鼓的环节。人们敲响木鼓,邀请他们。木义基?并期待他的到来,为的是祝福五谷丰收,乡村平安。木鼓舞的基本动态规律主要在于腿部的屈伸和上半身的大幅俯仰。其表演粗犷、朴实、庄重,具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氛围。目前,锡盟的木鼓舞主要由勐卡镇国家级祭祀传承人延桑传承。木鼓祭祀舞大致可分为“跳木鼓房”、“敲木鼓舞”、“用刀砍头”、“送头舞”、“头舞”。

(2)发舞

发舞,叫什么?喜欢这条尾巴。哎?是佤族妇女自娱自乐的舞蹈。这种舞蹈可以在其他季节和场合表演,除了祭牛、葬礼、盖新房。1965是西盟县宋岳乡小新寨的佤族妇女那欢创造的,并流传到西盟。起初抛舞的动作比较简单,后来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已经丰富为各种抛法,如前后抛、左右荡、转身、跪地等。“抖舞”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中最激进、最大胆、最粗犷、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是佤族国力的象征。

甩发舞起源于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佤族女人爱长发,黑披肩发好看。每当姑娘们用水洗头,在竹槽下低头穿衣吹干头发,让乌黑的长发随风起舞,如瀑布随风起舞,甩发舞便由此而来。这种舞蹈是佤族妇女美丽和成熟的象征。甩发舞风格独特,动作有力。从舞蹈形式来说,可以两人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但人数是偶数。佤族妇女手拉着手,载歌载舞,头发前后左右晃动,像龙凤起舞,突出了佤族妇女豪爽、爽朗、热情,以及少女的甜美心境。

(3)跳摆

?跳跃?也叫?象脚鼓舞?。由于佤族与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交替居住,其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影响,在舞蹈文化上呈现出相互交融、各具特色的现象。在锡盟、沧源、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村落,每当祭牛,盖新房,接新水,喜庆节日盛行。人们亲自制作象脚鼓,技术代代相传,至今未完成。佤族和傣族的乐器都配有象脚鼓(沧源佤族以前用蜂桶鼓,后来改用象脚鼓)、锥、钹。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傣族舞蹈是男性群舞;佤族的舞蹈是男女群舞,舞蹈是随意的,即兴的。锡盟象脚鼓的舞法多种多样,其中《哦客郎》、《雪管花开》、《雪排姬》被收录在《中国民间舞集成》佤族舞蹈板块。

“哦克朗”在西盟的佤族村落中广泛流传。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不受人数限制。人们一边喊着固定的口号一边转圈跳舞,动作主要由脚下踩和双臂交叉向后摆动组成。雪官多主要分布在西盟县翁家克龙村龙坎村,那里有年轻的佤族男女?接新水?、?盖新房子?这种面对面、绕圈交叉的交谊舞,因为舞伴们经常扭动臀部,相互碰撞,显得幽默活泼。“雪牌记”发源于西盟县半月、泼水,流行于翁家柯各村。它的舞蹈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会用手帕跳舞,要么一手拿一块,要么一手拿一块。男女皆可参加,套路多样,舞蹈优美活泼,风格丰富。

(4)唐代舞蹈

舞蹈在佤族中广为流传。这是一种劳动舞蹈。佤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妇女成双成对地聚集在巢穴周围捣烂大米是很常见的。这种舞蹈是由佤族女孩用糯米饭的动作演变而来的。最初,跳钹有固定的场合。一般只有在盖新房、拉木鼓、祭牛、村里领导或有威望的人去世时,才会表演这种舞蹈。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场合的限制也逐渐突破。在收获的季节,女孩们还会跳舞,互相取乐,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快乐心情。

男女均可参加,人数与摇摆舞相同,必须是偶数,四六人为宜,也可以两八人表演。钹舞的特点是舞者手持臼棒,围着装满粮食的巢。他们举臼棍时屈膝后仰,捣米时身体前倾成拱形,前后舞动,反差强烈,舞姿优美。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时还共同用杵把米举起来;有时你起起伏伏;有时我用杵敲窝边,发出清脆的声音;有时我用杵跳舞。那种欢快活泼的舞蹈,是打迫击炮棒造成的?砰,砰?声音共同构成了佤族特有的丰收乐章,充分表现了佤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淳朴情怀。

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祭祀活动,二是自娱自乐。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佤族舞蹈篇中,有完整的佤族舞蹈表达的记录:?按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可分为?木头灵感?、?象脚鼓舞?、?锥锣舞?、?蜂巢灵感?、?芦笙舞?、?口弦舞?、?三弦舞、?碧歌舞蹈?、?竹竿舞?、?迫击炮舞?、?棺材舞?、?扫帚舞?、?刀舞?、?毯子舞?等等,如果以舞蹈角色来划分,可以分为?青春舞蹈?、?群舞?、?年轻女性跳舞?、?Moba舞?、?儿童舞蹈?等一下。如果以舞蹈功能来划分,怎么划分?祭祀舞蹈?、?葬礼舞蹈?、?自娱自乐舞蹈?然后呢。表演舞蹈?等一下。?

综上所述,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这是专家们所称赞的?一个头发会跳舞的国家?作为云南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这些极为珍贵的佤族舞蹈再现、记录和传承了沧源岩画和四岗里传说中记载的先民生活的足迹,向我们展示了佤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而勇敢创造的民族精神。它们反映了佤族先民的自然观、审美观、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是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作品?活化石?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