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老师提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官制。请回忆一下。隋唐以前的官制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秦朝设置了“三公”“九臣”制度,“三公”是宰相、钦差大臣、邱。宰相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治;御史掌管大臣奏折,发布诏令,还掌管国家监察事务;邱掌管军事。“三公”之下,有掌管政务的“九臣”。
【老师提问】好的。这是秦朝。汉朝呢?
【学生补充】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官制,但是汉武帝以后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严格的监察制度,设立了刺史制度。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逐渐增加。东汉末年,掌管国家军政大权,成为国家最高首长。
老师问了一个好问题。那么你有没有想过隋唐为什么要改革秦汉的官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甲答】原有的官制容易形成宰相专权。
【学生B的回答】原来官制分工不明确,导致效率低下。
老师讲故事总是好的。从我们所了解到的宰相职权的演变可以看出,原有的官制存在一些弊端,如容易形成宰相专权,分工不明确,导致效率低下。因此隋文帝整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老师提问】让学生看书,然后说说三省及其长官的职能。
【学生解答】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和发布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不可行的要否决。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法令。三个省的省长都是总理。
【老师问】这六个是哪六个?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学生回答】六部为尚书省下属机构,包括官、户、礼、兵、刑、工。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任用,户部负责户籍和税务,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制度,兵部负责军政,刑部负责刑法,工部负责国家工程建设。
【老师讲述】大家一定要清楚记住三省六部的职责,不要混淆。隋代中书省称为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主管政令政策审计,是审计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即行政机构,下设六部。通俗点说,六个部门就是做具体事情的机构。官员就是官员;户籍;礼即礼仪;军人是军人;惩罚是刑法;工作是工程。其中家庭要管税,因为古代是按照户籍来收税的。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把三省六部做成如下图表。
[投影显示]
皇帝
部长内阁
(草稿)
门下省
(回顾)
国务院
(执行)
官员、家庭、仪式、士兵、惩罚和工人
【老师提问】三省实施六部制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第一,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二、宰相权力——分三省,三省长官等级低,削弱了相对权力,强化了厂方皇权。
【老师讲述秦汉时期,宰相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治事务,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宰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分为三个部分,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对权力的矛盾,加强皇权;同时扩大了讨论政治的人数,收到了头脑风暴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分工明确,有利于皇帝的中央集权和政令的执行,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发挥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一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的朝代基本都沿袭了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