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冷战时期大国的经济博弈

1945二战结束后,英国作家乔治威尔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冷战”一词来描述一个核武器阴影下的世界。

在奥威尔的描述中,由于毁灭性武器的相互制衡,大国之间的直接战争可以避免,但取而代之的是徘徊在危险边缘的无休止的敌对行动:间谍活动、阴谋和马基雅维利式的战术.....世界就这样陷入了“不和平的和平”。

一句话变成了预言。

随着丘吉尔的“铁幕演讲”,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台。一场相互猜忌、猜忌的“不信任漩涡”,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卷入了一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主导了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政治。

在此期间,美国对苏联展开了除军事行动以外的所有遏制行动,从贸易控制、经济制裁、同盟对抗、技术遏制到围绕粮油的经济战,苏联也一一采取了应对措施。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两大集团的较量中仍然占据上风。但也许是这一时期的相对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问题,包括重工业超过农业,军事工业的不平衡发展,以及过度依赖石油作为外汇收入的来源。

无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投入大量资源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和解体,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宣告结束。

经济封锁:孤立与拉拢

经济上,美国一方面以贸易管制和经济制裁的手段将苏联孤立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之外,另一方面以经济援助的方式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拉拢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集团。

贸易管制:1947 17年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对苏联集团国家实施贸易管制,无限期停止出口美国紧缺的物资和有助于增加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次年3月,美国政府开始实施新的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出口美国贸易管制清单上的各种物资。

1949年2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战后第一部出口管制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对苏联国家的贸易管制战略。美国的贸易管制清单包括全面禁运和出口数量限制。当时杜鲁门政府决定,贸易管制的广度和深度必须能够影响苏联的整个生产体系。

在贸易管制的影响下,美国对苏联的出口迅速下降,从1952年的2700多万美元下降到15000美元。

在双方40多年的对抗中,美苏之间的贸易状况也随着双方关系的变化而波动。在矛盾激化时期,美国对苏联实行严格的政策,如禁止贸易、出口配额、暂停投资,甚至要求第三方国家向苏联相关领域出口必须获得美国的许可。

贸易管制严重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切断了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直接导致苏联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高科技的发展和苏联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遇到制约。

苏联对外贸易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2.6%-4.2%,直到1988仍在5%以下。80年代世界平均贸易出口占GNP的21.8%,而苏联仅为7.7%。苏联和美国在贸易领域的差距已经相当显著,苏联的平均出口量只有美国的1/3。

经济制裁:美国最爱的经济制裁大棒自然不会在冷战时期缺席。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自1945以来,约三分之二的制裁涉及美国。1960 -1975期间,美国威胁或实施经济制裁26次。

19811 2月29日,里根政府宣布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理由是苏联支持波兰政府的军事控制。

具体的经济制裁包括:中断苏联航空公司所有飞往美国的航班;下令关闭苏联采购委员会;停止发放和延长向苏联出口电子设备、计算机和其他先进技术设备的许可证;推迟新的长期粮食协议的谈判;暂停签署新的美苏海事协议的谈判;扩大向苏联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设备需要获得批准;下令停止发放向苏联出口这些设备(包括铺管机)的许可证;近期应该续签的美苏之间的交流协议,包括能源、科技协议都不会延长,美苏之间的所有其他交流协议都将进行全面审查。

此时,两大集团的冷战已经持续了30多年,苏美之间的贸易已经微乎其微,苏联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西方的技术和资本。但这样的制裁对于当时已经动荡不安、处于“解体”前夕的苏联来说,还是雪上加霜。

比如1982年,通过切断苏联在西伯利亚修建的新天然气管道和与日本合作开发能源计划所需的大部分技术,苏联外汇收入锐减,因此损失150-200亿美元收入。

援助盟国:在美国战略中,对苏联国家的遏制政策和对西欧国家的支持拉拢政策是一对孪生兄弟。

在8000字电报中提出“遏制战略”的乔治·凯南,在1945年5月起草的备忘录中阐述了复兴欧洲的观点。他认为欧洲的经济困境会给苏联一个机会,是欧洲经济失衡的趋势让一切极权主义运动盛行。美国的复兴计划就是要克服这种趋势,所以援助欧洲是美国遏制苏联、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

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也就是欧洲复苏计划。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一直持续到6月,1952。

在此期间,欧洲国家通过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美国获得了资金、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总额为65438美元+0.31.5亿美元。

根据国际开发署的统计,马歇尔计划主要参与国有英国(24.7%)、法国(21%)、意大利(11.7%)和德国(10.8%)。从援助形式看,主要包括美元援助、技术援助、担保金和对等资金。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美国提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即打破战前各国之间的贸易和关税壁垒,缩小各国之间的差异,创造欧洲经济的新结构。

1948年《对外援助法》第115条规定,西欧国家必须与美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议,才能获得援助;受援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必须得到美国为实施马歇尔计划而设立的组织——经济合作总局(ECA)的批准。要用从美国借来的一部分资金生产美国需要的战略物资;要取消关税壁垒或降低关税税率,以利于美国商品的倾销;取消或放宽外汇限制;并为美国储备军工所需的战略原材料;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管等等。

有分析认为,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后依附美国,一方面有助于美国“双重遏制”苏联和德国,使美国有效承担起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责任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美国在欧洲的经济负担,尤其是欧洲国家间关税壁垒的取消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面对西方的经济遏制,苏联还推出“莫洛托夫计划”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援助东欧经济发展,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然而,莫洛托夫计划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战后苏联东欧的复兴,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但却制约了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这也是导致苏联东欧严重偏离世界经贸体系,东欧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的因素之一。

技术遏制: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在冷战的阴影下,科技是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为了从技术上遏制苏联,在美国的提议下,出口管制协调委员会,又称巴黎协调委员会(CoCom),于1949年正式成立,并于1950+0年开始活动。

作为一个对外封闭、没有正式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巴统集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亚等17个成员国。

其目的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禁运清单包括三大类数万种产品: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材料。

此外,为了防止盟国抵制禁运政策,美国国会在1951通过了《共同防御援助控制法案》(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Control Act of 1951),迫使西欧和日本通过削减援助进入共同防御的轨道。

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增加贸易收入,美国政府开始利用巴统的“例外程序”扩大禁运物资的出口,但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仍然是“缓和时代”难以逾越的障碍。

1976年2月,国防部国防科工局课题组向国防部部长提交了一份题为《先进技术出口管制分析》的报告,系统论证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重点从战略物资禁运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必要性及涉及的一系列政策问题。

197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正式把限制高技术转让作为出口管制的特别重点,把重要军事技术清单作为美国商品管制清单的组成部分,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型计算机系统技术、软件技术、瞬时处理信息的自动控制技术、综合材料和国防材料的加工制造技术、能源开采技术、大规模集成等15技术, 超大规模集成设计、制造技术、军用仪器技术、电子通信技术、感应与控制技术、超短波组成技术、军用车辆发动机技术、先进光学(包括光纤)技术、传感技术、潜艇系统技术等。 ,被列入禁运范围,后来集成电路制造设备、机床、电子复合硅、激光器件等被加入对苏禁运名单。

1982 165438+10月,美国提出将100多个物种加入巴统的管制清单,最终巴统成员国同意将58个物种纳入管制清单,包括浮船坞、宇宙飞船、太空登陆设备、超导材料、机器人、机器人控制系统、特种合金生产技术和设备、海上油气开采技术等。此后,虽然高技术开放和禁运的范围有所微调,但阻止高技术流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甚至有所加强。

苏联注重重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吸收,这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在航空航天、潜艇等军事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而片面发展军事重工业的苏联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畸形的经济结构。1940年苏联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1.2%,1955年上升到70%,1960年达到72.5%。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国家机械制造业60%以上的产品是军品,耐用消费品只占5%-6%,国家发展科学的经费75%用于军事科研。

当时苏联的轻工业技术落后,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生活的需要,严重依赖进口。在技术输入被封锁和切断的情况下,关系民生的轻工业无疑成为与美苏较量的薄弱环节。

面对严密的技术封锁,苏联转向东欧工业国家大量采购,或者花更多的钱通过中立国进口西方禁止向苏联出口的技术和设备,甚至通过地下渠道和商业间谍获取先进技术。

到了70年代,由于局势缓和,苏联加大了从西方购买机器设备的力度,化工、汽车、能源开采设备、计算机都是苏联引进的。然而,有限的技术引进并不能帮助苏联在短时间内成为真正的技术强国。反而像饮鸩止渴,削弱了苏联加大自主研发的动力。

随着1991年前苏联解体,巴统于1994年4月1日正式解散。然而,西方国家的技术出口管制并没有消失。1996年,33个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议,接替巴统实施新的管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

打七寸:油和食物

苏联石油资源丰富,这是其硬通货的主要来源。上世纪60年代,向西方出口石油的收入占苏联每年外汇总收入的40%。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

但成功也是油,失败也是油。

1973年,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13美元以上;1979年,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随后的“两伊战争”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从14美元再次飙升至每桶35美元。

油价飙升引发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却给苏联带来了巨额外汇收入,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提供了经济基础。

但是到了8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衰退,国家油价开始走弱。从65438年8月到0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到200万桶/日飙升到600万桶/日左右,年底达到900万桶/日。165438+10月这一年,国际油价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不到5个月就跌到了12美元/桶。这使得苏联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6543.8+0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据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从1984年的212.6美元/吨下跌到1988年的93美元/吨,跌幅129%,导致这个国家一共四年。

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苏联的收入每年减少约20亿美元。这让本已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沙特增产导致油价大跌的背后力量,一直被认为来自美国。

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william casey)提出了一个针对苏联的隐蔽经济战,其核心是找出一个国家经济的脆弱性,找到其咽喉命脉,通过经济手段打击这种脆弱性,削弱其国力。

中央情报局的研究结果发现,苏联国家经济体系高度依赖油气出口。“在某些年份,石油和天然气赚取的硬通货占苏联所有硬通货的60%-80%,这些收入成为苏联经济体系的一个支柱。苏联虽然从西方赚取了硬通货,但需要用这些钱从西方购买粮食和技术,来维持经济体系这个庞然大物。”

于是里根政府决定从国际原油入手。一方面加强出口管制,通过对钢管和管道设备实施禁运,迫使西欧放弃已经与苏联签订的大口径管道出口协议,要求其盟国减少对苏联集团石油贸易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为沙特政府提供安全保障,提供最先进的预警机和毒刺导弹,与沙特结成反苏同盟。

(来源:中国经济网)

美国还通过限制苏联天然气出口量和向苏联转让错误的技术来摧毁苏联经济。美国鼓励西欧国家使用各种替代能源,以减少对苏联天然气供应的依赖。

此外,1983年,美国向国际能源署强加了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天然气比例的协议,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的30%。这一协议于1983年5月在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正式签署,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得硬通货的渠道。

除了能源领域,美国还盯上了苏联的另一个软肋——粮食进口。

由于单方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对农业的投入很少,农业产出无法满足公众消费需求。20世纪70年代后,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于6月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1.980+0.1.5万吨对苏粮食出口,并协调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美国传统盟友参与此次粮食禁运,以确保其对苏粮食出口不超过“正常、传统”水平。

作为对“粮食禁运”的回应,苏联通过优先从许多国家进口,减少了对美国的过度依赖。1980-1981年,苏联从阿根廷进口的粮食超过美国,成为苏联第一粮食进口国。与此同时,苏联也扩大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粮食进口。

1981里根上台后,于3月24日部分解除了对苏联为期15个月的粮食禁运,3个月后恢复向苏联出售大量粮食。虽然美国重新向苏联出口粮食,但苏联从许多国家进口粮食的政策仍在继续。美国的禁运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苏联和美国。

冷战的结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约和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苏联解体,被视为冷战时代结束的标志。

在美国慢慢绞杀苏联的过程中,经济方面利用贸易管制、经济制裁和拉拢盟友的方式阻碍苏联贸易的发展,断绝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技术领域,我们将与西方国家联手实施管制政策,限制高新技术的转让;另外,美国根据苏联是粮食进口大国,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特点,对苏联经济贸易的痛点和软肋进行了突破。

虽然苏联也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如拒绝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不让东欧国家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启动莫洛托夫计划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但效果并不显著。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限制了它抗衡美国的能力和空间。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仍然在两大集团的较量中占据上风。当时苏联的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增长缓慢但稳定,钢铁等特殊产品产量超过美国。在苏联出口中占很大份额的能源和黄金价格已经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动荡不安,1975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布雷顿森林体系陷入混乱。滞胀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政策困境。

但也许是这一时期的相对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问题,包括重工业超过农业,军事工业的不平衡发展,以及过度依赖石油作为外汇收入的来源。

无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投入大量资源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人民生活水平恶化,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政权松散、解体。

参考资料:

崔丕,2002,《美国共同防御援助管制法的形成与影响》(1951)。

王静洁,2015,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刘,聂,,2003,论马歇尔计划的战略眼光。

欧阳项英,2018,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沈新峰,东北证券,2018,从美苏冷战回望中美贸易摩擦——从经济角度。

华泰宏观李超,2018,美国赢了历次贸易摩擦了吗?——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二)

_王智库,1980年代油价暴跌拖垮苏联是美国的阴谋吗?

梁潇、美国经济战、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韩东育和莫洛托夫计划对东欧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库珀,理查登。2008年。RichardN.2008.EconomicaspectsoftheColdWar,1962-1975。wcfiawarkingpaper 2008-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