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第一,“请”传统文化进校园,努力营造富有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新知识,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里,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具体来说,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园林、景观。一草一木都是香,一言一画都是德育无声。学生只有在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内化为求知和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品质。

其次,要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写的名言,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立足课堂,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1)激发兴趣,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快感。

回顾历史,古人学习汉语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喜欢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沐浴在阐释中,随风起舞”,还有各种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灯谜,写对联,填诗,嬉笑怒骂,激励文字,把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有学以致用的孩子和弱冠书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享受“语文”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我们的老师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努力给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文化”的甜蜜和魅力。要努力使汉语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领悟,从历史笑话、幽默中获得智慧,从成语典故中积累知识,从对联中获得趣味,从各种渠道积极激发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心灵,使学生成为专家和英雄。

我的做法是,精心挑选300个典型成语,不仅学习成语的读音、用法,增加作文的文采,还可以了解一些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更好地促进名句名篇的背诵。我们开展了成语接龙、师生姓名拼接、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此外还有散文、诗词鉴赏、对联、谜语、自制拼图。虽然有点幼稚,但是激发了学生对快乐的兴趣,开启了他们的创造才能。通过玩弄语言,彻底理解语言,让学生在面对课本、考试、竞赛时,找到“老小孩耍把戏”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与课文有关的典故和诗词,为引入新课做铺垫,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播放,或激昂大方或缓慢婉转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美和精彩。

(2)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1.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之美。风景、实物、山水、田园诗等教材。,对自然美进行了充满爱意的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画面。这些画面经过作者的摄取和拼接,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景物,而已经是个性化的自然,充满了作者的情怀。

2.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之美。课本上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个性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诚、虚心好学的品质、勇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邹忌讽刺齐王“能臣”的虚心接受批评的作风,以及《送东阳序》中的苦中作乐、虚心学习的精神,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准确传达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和洗礼,从而培养他们美好高尚的情操。

3.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艺术的直接表现,在处理这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情景交融、忘我的审美意境中。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唱腔、优美的朗诵、愉悦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会到语言和音韵的美。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笔记和阅读提示入手,可以挖掘相关的文化常识;(2)从故事出发,挖掘整本(部分)书的文化内涵;(3)从文本主题入手,挖掘优秀传统美德;(4)从文中的词语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境界;(5)从课文插图和课后练习入手,发掘文化趣味。

(3)加强阅读,与苔莎进行心灵对话和精神交流,从而唤醒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古语有云:“读百遍,意自显”“读万卷,下笔如神”。这些都是前人的至理名言和成功经验。语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家喻户晓,质量上乘的。从先秦诗词、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远远不足以依靠老师的分析和讲解,还要靠学生大声朗读来欣赏。优秀一定是感人的,感人一定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同学一定会喜欢。另外,汉语有一字一音的特点,音、韵、调和谐。因此,加强背诵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汉语音韵之美,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

(一)带领学生亲近经典,品味经典。大多数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源。这些启迪智慧的书,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它们应该是当时做出的,也是对未来有益的,应该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巩固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怀,陶冶高雅情操。

在精读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深入研究名著的主题,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人物外貌、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小组讨论。有的看水浒,有的欣赏水浒电视剧集锦,有的搜索关于水浒的歇后语和人物标题。然后老师花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2)鼓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现在很多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漠不关心。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以悼念屈原为主题。人们怀念屈原,他实际上是举着爱国主义的火炬。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吃饺子,都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团圆、亲情、和谐的情感追求。在这些节日里,应该提醒学生去感受文化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在一个传统节日里练习语言。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信息,比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由来,和哪些名人有关?你知道屈原和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询问的基础上,整理材料,写报告,以网页和演示的形式进行交流。你还可以看屈原,唱橘子颂,吟诗,赛龙舟,插艾叶,戴香包,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信息查询到实际体验,可以需要很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语,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探索和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所选的有关家乡的经典著作,初步了解家乡的婚姻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调查我家乡的历史遗迹和它们的起源。调查我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一下家乡一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的特点。拜访民间艺术家,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开展宣传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梦中的伊拉克。她很美,微笑着,沉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她走进了桃花源。在中国人的时空里,我们是古典的喷泉,是尘埃的心。我们学会尊重,关心,诚实,思考,勤奋,美丽和深刻的快乐...语文让我们快乐,让我们聪明,让我们美丽,让我们高尚,让我们有内涵,让我们看到人的意义。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和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道德高尚,正直诚实,关爱他人,尊师重道,道家顺应自然,淡泊名利,心胸开阔,佛家淡泊忍辱,进退从容,自然宁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去体验,去创造性转化。久经书香沐浴、文化熏陶的学生,在品味、语言、行为、气质等方面都会变得优雅。

总之,把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停留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的殿堂根基,净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