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要走出自我,学会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
社会治疗理论的支持者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人一想到哲学,首先想到的就是狭义的哲学,也就是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有资格谈论的东西。
我们说的哲学是广义的,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的特点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这种对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提出问题,找出这些问题的意义。更准确的说,是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大问题。这可能就是哲学思维看起来有点古怪的原因。然而,正是这种思考,能够帮助人们走出狭隘的自我,摆脱现实的烦恼,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历史存在,从而在社会和历史的交汇点上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社会治疗师进一步指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既有社会意义上的重要,也有历史意义上的无足轻重。人如果能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感知自己的平凡与伟大,渺小与崇高,那么就能充分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如果他们执着于单一的自我,那只能说明他们还没有完全了解自己(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全人类),所以他们会很痛苦,不快乐,与周围的人疏远,甚至与自己疏远。
没有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历史就会变成一个琐碎却非常枯燥的作业。人的哲学思考能力变得越来越弱,伴随而来的是人对自身历史存在和幸福的感知能力的减弱。社会治疗师指出,在我们周围,我们经常会发现两种不快乐的人:一种像电影评论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另一种就像电影迷,热衷于电影中的人物,相信银幕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批评家缺乏对生活的欣赏,只注重生活的历史感,于是成为生活的“局外人”和不合时宜的“革命者”。粉丝缺乏的是历史感,只能在社会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像,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于是,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西塞斯一样,因为爱上了自己的影子,失去了人生的未来和希望。这样的生活无疑是营养不良的,孤独的,痛苦的。批评家和粉丝无法欣赏个体自我与社会历史、历史表现与社会现象、命运的不确定性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动态关系。
基于这样的分析,社会治疗师喊出了口号:学会哲学思考,走出自我。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看到自己精彩表演的历史时刻,就会发现人生处于历史与社会交汇的美妙幸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