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毛邦初

1936,毛泽东和他的国际友人斯诺回忆他们的童年。谈到父亲毛顺生,这位国际友人颇感意外。毛泽东当时愤慨地说:“那时候,我学会了恨他。”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毛泽东在童年时对他的父亲有如此大的抱怨,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心存芥蒂?这篇文章会给你详细的解释。

家庭背景

现在研究伟人,人们都避不开神话的根源,都在苦苦寻找家世,都想给对方安排一个有名的祖宗。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伟人的成就背后一定有先天的因素。然而,打开毛泽东这位近代伟人的家谱,可能会让学者们感到尴尬和困难,因为这位伟人的家谱太枯燥,难以把握。

据资料记载,毛泽东的祖先毛太华祖籍江西冀州龙城。为躲避战乱,元末举家从江西迁至云南,定居云南澜沧江卫。明朝建立后,毛太华为了生计,趁机参军。后来由于军事成绩突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被派驻湖南任军官。

后来在湖南又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清一和清四。在他大一点的时候,两个儿子在湖南湘潭结婚,离开了韶山。

虽然我们的祖先中有官员,但毛泽东这一代追溯到五代,从来没有一个官员,更不用说进士举人了。

因此,毛泽东本人一直声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这也很恰当。

另一方面,虽然毛泽东的祖先并不富裕和昂贵,他们的家庭环境相当厚实,但只是在祖父一代,他们的财富开始下降。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软弱可欺,诚实,没有警觉的商业头脑。祖上留下的唯一一片土地也被迫典当给他人,生活极其贫困。

直到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那一代,他的性格才变得刚毅起来。

据说穷人的孩子很早就掌权了。毛顺生只有17岁的时候,就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虽然他很努力,但是因为朋友穷,被骗了。他不仅没挣到钱,还负债累累。为了生计,毛顺生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出去找赚钱的生意。

好在感谢上帝,毛顺生后来加入了湘军,不仅增长了见识,也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创业资本和灵活的头脑,他的家庭开始逐渐好转。

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能读得起书的原因。

石矛的家谱太枯燥了,以至于研究毛泽东的历史学家都不愿意。他们努力寻找,终于在一本郡志中取得了突破。书中记载,乾隆年间,一位名叫戴炯的举人受毛氏宗亲之邀,在村里重修家谱。戴炯一来到这里,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

先生深有感触后写道:“夫山水绝,奇才出。”韶山虽不在中州之地,却是傅科诗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定会把握山川之美,追寻顾先生之人,做国家之中国,做国家之希望,使人流播四方..."

没想到,多年以后,的预言成真了。156,1893 12.26之后,韶山诞生了一代神童。

不管这个传言是真是假,它至少给毛泽东的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家里有男人时,这应该是全家人庆祝的一件高兴的事。然而,奇怪的是,随着的出生,毛的父亲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喜悦,相反,他看起来很悲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早在毛泽东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已经生下了两个孩子,但不幸的是,他们还没成年就夭折了。

在一个讲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山村,这样的灾难接连发生,毛泽东的父母可担惊受怕,生怕孩子不平安长大。

于是文整天烧香拜佛,企图保佑上帝。这种担心直到毛泽东满一岁后才出现,家人看到孩子朝气蓬勃,体格非常健壮,父母才放下心来。

毛泽东的出生不仅使死气沉沉的家庭气氛欢快起来,也给他的父亲毛顺生带来了财富。

毛顺生刚从外面回国的时候,因为资金有限,不得不做起了小生意。就算你勤劳,省吃俭用,每年的盈余依然微不足道,勉强维持家人的生计。

毛泽东出生后,他的父亲毛顺生的运气开始好转。在毛顺生的苦心经营下,他的家庭越来越好。他赚的钱不仅可以维持一年的生计,还有多余的资金赎回祖上典当的产业。

毛家世代贫穷的命运在的父亲毛顺生这里开始改变。这使得毛泽东家族能够在韶山屹立不倒,有足够的资本在这里立足。

毛泽东出生两年后,她的母亲生下了她的弟弟毛泽民。伴随着儿子越来越多,毛顺生的斗志更加被激发。农业时代,人多力量大。每多一个孩子,意味着家里多一个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据毛泽东后来回忆: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45亩地。”我父亲毛顺生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农。后来,他用手里的钱买了7亩地。后来随着弟弟的出生,父亲加大了资产投入,家里也富裕起来。

这家人终于不再为生计发愁了。

富裕起来后,毛顺生不仅盖房子、增土地,还雇佣长工和短工。短短十年,毛家就成了村里的有钱人。

父子矛盾

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不再为温饱发愁,每天能在一所学校读书,这在今天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但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就很难能可贵了。幸运的是,毛泽东生活在这个有食物和书籍阅读的良好环境中。

按理说,他应该很幸福。

然而,在毛泽东后来的个人回忆中,情况并非如此。

在毛泽东和斯诺的聊天中,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年轻的毛泽东对他的父亲充满了怨恨和沮丧。

这一切都和父亲毛顺生的暴力有关。

提到对父亲的记忆,毛泽东毫不犹豫地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父亲充满了怨恨。”

那么他的父亲毛顺生对年轻的毛泽东做了什么,让他对父亲如此不满呢?

据毛自己说,他和父亲最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读书上。

当时他的父亲毛顺生选择让他在私塾读书,是希望他能通读经史,以便将来为自己打官司。

他的父亲毛顺生之所以担心官司,是因为他早年不识字,让一个不择手段占自己便宜的奸商因为能说会道打赢了官司。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读私立学校,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年轻的毛泽东对这些无聊的经典作品一点也不感兴趣,他的兴趣是阅读更多引人入胜的“轻松读物”。

对于十几岁的毛泽东来说,《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籍比枯燥的经典更能吸引他。

像在课堂上一样,毛泽东一次又一次被老师发现在看其他书。后来,老师打电话给他的父母,毛父不仅“痛苦地抱怨”毛泽东的越轨行为。

很多时候是直接拳打脚踢,让父子关系变得紧张。

据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那天,被父亲打了一顿后,他愤怒地选择了离家出走。那年他才十岁。

害怕父亲继续施暴,不敢回家,只好往县城方向走。然而不幸的是,我中途迷路了,已经在外面游荡了三天。

幸运的是,他最终被家人找到了。

毛泽东这次离家出走也吓坏了家人。找到儿子的毛顺生再也不敢对儿子动粗,脾气和性格也比以前温和了许多。这场无声的抗争,也让年轻的毛泽东尝到了胜利的甜头,他的抗争终于迎来了转机。

除了读书,父子之间还有很大的不同。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由于父亲残酷苛刻,而自己在生活中又过于小气吝啬,毛泽东颇为不满。在年轻的毛泽东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暴君”。

他看不出我闲着。他要么让我记账,要么让我下地干农活。他极其暴力,经常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虽然他很富有,但他很吝啬。他平时连一分钱都不愿意给我们,给我们吃最难吃的。每个月的中旬是他对员工最慷慨的一天,员工在这一天可以吃到鸡蛋。然而,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既没有鸡蛋,也没有肉。”毛泽东后来回忆道。

小时候,我父亲的残忍给毛泽东留下了阴影。这么多年后,当谈到他的父亲时,毛泽东表现出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

此外,石矛和他的儿子对穷人有不同的态度。

在毛看来,一个人之所以穷,大部分原因是懒惰和运气不好。这样的人自然不值得同情和怜悯。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和他的母亲观点一致。他们一致认为,生活中的那些弱势群体值得同情和善待。尤其是在荒年,母亲经常给穷人送吃的,这让年轻的毛泽东记忆深刻。

但母亲的慈善只能在父亲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一旦父亲在场,他不会允许母亲这样做。家里不止一次妈妈因为给穷人送饭被爸爸训斥。

由于钦佩母亲的善良,毛泽东经常站在母亲一边和父亲吵架。

“有一次,一个农民答应把他的猪卖给毛顺生,家里也收了毛泽东家的定金,打了个赌。”可谁知道,才过了几天,猪肉价格就涨了,农民要少买几块钱。

后来,父亲毛顺生让毛泽东去收猪。这时,农民向他抱怨说:“我的猪肉便宜。这几块钱对你们有钱人家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我们有几个月的油盐钱是真的。”

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毛泽东二话没说就当场促成了这笔交易。当他回到家,他的父亲,谁知道真相,当他看到生意没有做,诅咒毛泽东,说他是一个败家子,做生意亏本。

面对咄咄逼人的父亲,血气方刚的毛泽东直接翻脸过去,说自己是个冷酷的守财奴。

此外,毛泽东和他的父亲在人生目标的取向上有很大的不同。

最让小毛泽东恼火的是,他的父亲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别人设定人生轨迹。

很多时候,父亲毛顺生喝了几杯酒后,向儿子们吐露心声,强行把自己的宏伟蓝图嫁接到儿子毛泽东身上。

他经常拍着儿子的肩膀说:“润之,这两年先把地里的担子挑起来,让爸爸专心做自己的事。”或者“过两年,润之学做生意,润莲接你哥哥的班,掌管田地。”我以为你爷爷留给我的是一个烂摊子,后来也是靠着我父亲的辛苦,我们家才建立起这个基业。以后只要我们齐新爷爷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我敢说二三十年后,毛家将是百亩良田,成为名门望族。那时候,我就能和孙子们幸福的在一起,安享晚年,死而无憾了。

十几岁的毛泽东在听到父亲的美好愿景后表现出不屑,而十几岁的毛泽东更是厌恶当地那个贪财的有钱人。当时他已经被言情小说吸引,幻想的都是梁山好汉和政治人物。

虽然毛泽东与父亲毛顺生因观点立场不同而水火不容,但从现实分析,真正导致父子不和的深层次原因是两人性格的不同。

毛的父亲性格更强硬,甚至有点专横。他喜欢一意孤行,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他总是一副家长的样子,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老子的第一要务,他的儿女妻儿都要坚决执行他的命令。

十几岁的毛泽东很固执,从不允许别人安排自己。他骨子里有叛逆心理。别人越是不反对他,我越是坚持完成。在年轻的毛泽东看来,他坚持事物的真理,即使别人用暴力手段恐吓,他仍会坚持自己的真理,绝不会动摇。

父子小麦对针对抗的性格,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巨大冲突。

据毛泽东回忆:

1906年冬天的至日,父亲毛顺生设宴招待亲友,13岁的毛泽东负责招待客人。而他又不想做这些事,惹得父亲毛顺生骂他懒没用不孝。自尊心被践踏的毛泽东直接和父亲站了起来,当着客人的面直接反驳:“父亲是善良孝顺的,只有父亲才是孝顺的儿子。”毛顺生被儿子的话气得直接动手打。

毛泽东见势不妙,跑到他家门前的小池塘边,扬言他爸爸敢前倾,就直接跳进了河里。父亲了解毛泽东的性格,把他逼急了。这孩子会做任何事。

最终,毛顺生只能妥协。父子之间的战争只是暂时的喘息。

从那时起,毛泽东认识到一个真理:如果你在压力下温顺懦弱,你将遭受更多的殴打和诅咒。只有坚决反抗,才能保护自己。

与他对父亲的不满相比,十几岁的毛泽东更爱他的母亲。每当回忆起母亲,他总会说:“我母亲为人慷慨,总是乐于助人。她是一个善良高尚的女人。”

在给同学的信中,毛泽东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他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害人的人;能以自己为代价造福他人的人。而我妈是后者。”

对于长子毛泽东,他的母亲也对他有着特殊的偏爱。每当父子发生争执时,母亲总是坚定地站在儿子一边,尽力维护他的尊严。尽管父子关系总是很紧张,但毛姆总是希望父子能够握手言和。她总是私下里互相传递好话,尽力弥合父子间的隔阂。

在这方面,毛泽东经常使用形象比喻来描述家庭关系。在毛泽东看来,“他的家族分为两派:一派是他的父亲和执政党;他,他的母亲和弟弟组成了一个反对党,当然有时也包括员工。然而,毛回忆说,反对党的成员并不总是坚持统一战线,母亲们常常在中间充当“和事佬”。当孩子表现出情绪上的叛逆,或者公开开启推翻执政党的策略时,就会遭到母亲的反对,母亲总是在为这个家庭的和谐做出自己的努力。

正是在母亲的努力调和下,父子关系才逐渐缓和。很多时候,在母亲的劝说下,年幼的毛泽东对父亲的傲慢无理,也选择了宽容的态度。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我父亲的冷淡态度不能说完全没有用。这让我更加勤奋,更加认真地完成父亲安排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惩罚。

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年轻的毛泽东让步并争论。很多时候为了捍卫真理,他甚至扬言要离家出走,投河自尽,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不想和父亲彻底闹翻。他争取的是他应得的权利和尊重。

最生动的例子是,毛泽东后来对老朋友斯诺回忆说:“让他从对父亲的反抗中知道,如果他公开反对父亲,为自己争取权益,父亲很可能会软化。如果他温顺地服从,他会经常受到比他父亲更残酷的殴打和诅咒。”

虽然,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少年的毛泽东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是典型的抗父爱母,但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的性格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受父亲的影响。

比如他的父亲毛顺生,勤劳执着,果断刚毅,对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始终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理性务实,脚踏实地...这就是毛泽东的性格。甚至父亲的固执、独断、倔强都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身上。

当然,与他父亲的冷漠、刻板,甚至缺乏兴趣不同,毛泽东充满了情感,更多的是诗意的想象和同情。毛泽东本人是一个感性的人,经常看到事物,想到人,多愁善感。

这些性格特征恰恰体现了他母亲的身材。

一位专门研究毛泽东的学者曾指出:“阅读毛泽东的诗歌,你会发现他是一位具有超强想象力和跳跃思维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如果你再研究一下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博弈,你会发现他善于算计,非常谨慎,极其冷静,不报任何侥幸心理。他也是一个超级理性的政治家。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对比鲜明的双面性格在毛泽东实现了完美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