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历史是如何与人交流的?
2.平民与商人的交流,不需要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也不再需要在学校里经历从语法到词汇的系统学习。理解对方的语言是可以在交流中逐渐掌握的。即使在现代,各种外贸小商人,国外各种“黑”偷渡者,都可以通过手势、动作完成简单的交流。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饿了,你可以通过嗅觉找到一个正在做饭的大排档或者居民,用手指做一个吃饭的手势,用手指做一个付款的手势,用手指做一个付款的动作。比如你伸出五个手指,拿出五个铜币,对方可以摆摆手说不,然后拿出五个银币,对方点头收钱。可以不用语言,但也可以顺利完成一笔交易。然后我会指着食物做各种手势,表达一种“这东西叫什么名字”。对方听懂后会说一个词,你模仿他的发音重复。对了,对方会点头,竖起大拇指。如果错了,对方会放慢速度再重复一遍。你将重复它,直到你的发音是正确的,并停止这个过程。这样,你就知道那个国家的那种食物是什么语言了。你可以更进一步,认为食物是美味的。想夸对方,就把刚学的菜的发音念出来,然后开心的竖起大拇指。等对方听懂了,他会说另一个词,你会立刻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是“好吃”,然后你会一起重复这个食物和这个好词。这时对方摇摇头又说了一遍。你发现发音是“好吃”“另一种发音”“那种食物”。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国家的语言在描述某样东西好吃的时候,语言表达就是“好”、“某个特定的发音”、“那个东西”。而不是直接“那个东西”“好吃”。然后,你知道,当你表达其他意思的时候,你会加上那个发音。虽然你没有“助词”的概念,但是你直接明白“助词”在这种语言中的作用。当你像这样使用这个词时,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能理解你的意思。所以在这种用手势和表情的交流中,你可以借助对方的语言解释,逐渐掌握那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你不必从语法和词汇的角度来“学习”那种语言。当然,这种手势交流的效率肯定没有学习前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分析比较两种语言系统的效率高。而且这种手势交流很可能会导致误解。比如英国人问印度人那种辣味很浓的黄色食物叫什么,印度人回答说是五香菜。结果英国人误以为“五香菜”是某道特定菜肴的名称。于是,印度所有的五香菜都变成了英文的“curry”,变成了代表印度的“Curry”。同样,当葡萄牙人打手势问濠井渔民这是哪里时,渔民以为他们问的是身后的建筑是什么,回答“妈祖庙”。于是,“澳门”成了豪景在国外的名字,现在是“澳门”。但这种交流和语言学习,可以保证一个完全不懂语言,甚至没有能力用其他语言交流的人,也能学会一门语言。而这种人会逐渐增多,成为两国间最初的“翻译”。平民商业交流的下一个阶段是书面交流,但古代很多落后地区没有书面语言。借词造词。于是日本发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朝鲜直接用汉字。欧洲在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希腊和罗马文字。于是文字翻译出现了。
只要有交流的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很快掌握对方的语言。当然,很多语言在交流中处于劣势,最后被抛弃。比如很多印第安语言在战争中被抛弃,最终成为加密语言,这在《风语者》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