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历史简介
唐玄宗中期(847-860),天竺僧人来此修行,“目睹观世音菩萨出现,赐以七色宝石”,遂称此地为观音圣地。梁二年(916),日本高僧从五台山乘船回家迎观音造像,途经普陀莲花海时被风浪阻挡,遂在普陀山建宅祈福献像,即今不肯去观音寺。从此,普陀山成了观音菩萨的华英道场。
宋元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北宋干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派宦官上山焚香,这是朝廷焚香普陀的第一例。南宋绍兴元年(1131),宝陀观音寺方丈请示朝廷,改法为禅,将七百余渔民迁离此山,整座山成为佛教净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江南佛教会长兼宝陀的卡农吉作为妙慈弘济大师主持义山。他携国书赴日,弘扬佛教,与日本交好,普陀山在海外名气越来越大。
因此,宋代称之为宝陀山。宋《郭昶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位于县东海,梁二年所建,以山命名。”张松邦吉的《墨庄漫录》说:“宝陀山,两潮至昌国,山不甚高。”袁称布多珞珈山。从宋代到明代,梵文称之为百花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宝陀神农氏被赐“普陀寺护国长生”称号,山以寺命名,为普陀山得名之始。因为东南海上有罗家山,所以也有普陀罗家的称号。
过去,皇帝们都在北方建都,南方的东海被称为南海,所以在元明时期也被称为南海的普陀。普陀山佛教主要供奉观音菩萨,是著名的观音道场。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日本高僧华汇邀请观音到普陀后,经历了代表高僧推广佛教,以及信众和工匠的发展经营。观音道场越办越普及,观音信仰习俗遍及全国,并走出国门,尤其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在驻在国供奉观音圣像、念诵观音佛号,影响了驻在国民众对观音的信仰。有些岛上的人甚至把观音当成祈求航行安全的守护神。
明清时期,由于日本海贼和荷兰殖民主义的干扰,普陀山被封海,佛教,三废,三繁荣。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普陀山佛教处于鼎盛时期。民国13 (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座寺庙,128毛鹏,僧人4000余人。仅普济寺就有上千名僧人,蔚为壮观,被称为震旦纪第一佛国。1937年7月,日军占领普陀山,海港封锁,香客断绝,寺院失修,佛教衰落。抗战胜利后略有恢复。
1950年5月9日,普陀山解放,僧人316人。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拨款修建普济、法雨寺、杨志庵寺。65438年至0958年,由于“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党的宗教政策遭到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一度中断。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国家拨款、物资维修危房、景点。此后,管理局和佛教协会发挥各自的潜力,加快了普陀山的建设,普陀山的佛教活动重新出现了繁荣时期,保护、管理和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散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融为一体。岩石和树木,雕刻的宝塔和悬崖,以及敲响的钟声,都充满了佛教国家的神秘色彩。可谓“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中。”以“海天佛国”闻名于世的普陀景区,一直受到名人光棍的青睐。唐代神童王波称赞普陀是“南海幽处,绿钳嵯峨接水府”,“宝陀随携于金鳌,云现于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称赞“补落甲山播下的种子,染艳覆潭的水开出的花”。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盛赞普陀“欲观鱼无限好,怪诗怪画无情意”。民国4年(1915),文人姜维乔在《普陀山》画册中说:“山与水兼得,殊为不易。若得山湖,则推浙江西湖,若得山海,则推定为海昏侯。”
普陀的景色,四季分明,早晚不同,是其他名山少有的。前人曾说“十二普陀景”、“十普陀景”、“十六普陀景”。编年史中记载最早的是明代戏剧家、文学家屠龙所吟诵的普陀十二景:梅湾春晓、茶山薄雾、古洞潮声、桂潭冷蓝、天门清梵、盘陀晨曦、前步金沙、午后渡、香炉碗、蒙、珞珈灯火、静室茶烟。清代秋莲还编著了12部山志:矮姑圣地、佛选名山、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日出、盘陀日落、法华岭东洞、广西雪辊、塔钟、莲池夜月。后人以“十二景论”流传至今。
普陀山被誉为“海洋植物园”。全山古树名木众多,树冠高耸的樟树遍布全岛,为后人乘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和重建的文化景观,普陀山的风景更加迷人。如今老景点焕然一新,新开的景点更美。普陀山以其独特的幽静神秘的海上风光,长期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隐居、修行、游览。到民国13 (1924)年,浙江省政府已将普陀山规划为全省17风景名胜区之一,使之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南天门、福塞集、阴超洞至观音跳、西天门至峰峰嘴、法雨寺和佛顶山会稽寺、沙飞岙至梵音洞、海城寺后岙沙、百步沙前布沙(普陀岛以上)、罗家山和朱家尖岛附近的白山、十里。普陀山行政管辖的10个景区分别是:南天门景区、福赛吉景区、阴超洞至大佛景区、西天门至风洞嘴景区、法雨寺景区、佛顶山会稽寺景区、沙飞岙至梵音洞景区、海城安后岙沙景区、百步沙千步沙景区、珞珈山景区。
1979普陀山重新开放后,来山上观光、考察、度假的人越来越多。自1987以来,香游人数连年突破百万,其中2001年167万。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众和游客,还有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信众和游客。旅游项目从单纯的佛教文化旅游观光,发展到避暑、疗养、文物考古、海岛考察、学术交流、体育保健、书画、影视制作、民俗采风等活动。为适应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趋势,普陀山管理局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积极保护文物古迹,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1979到2001,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设道路、码头、水电通讯、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全山新建总库容8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4座,铺设舟山本岛至普陀山总长5004米的海底输水管道。铺设了舟山本岛至普陀山的3条55千伏海底电缆,保证了全山供电。开通国内外程控电话2000门,新建移动电话和小灵通电话基站,随时与国际国内联系;全山铺设环岛水泥路面25.17公里,新建停车场10,不足13.5公里。各大景点增加了中英文路标,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合兴至佛顶客运索道,扩建了客运码头和正山门大厅,开通了普陀山至上海、宁波的海上航线13,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建成了一批标准高、设施好的宾馆饭店,日接待旅客可达1万多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在严格保护、坚持规划的前提下,高标准发展高质量的旅游项目。按照“依山而建、以庙为群、以景而建”的总体布局特点,写好了“佛”字,5年来建成了半山寺、圆通寺、法雨寺等38个项目,极大地恢复和改善了原有的宗教氛围;还投资2亿元修建了南海观音铜像、大佛铜像、观音三十二像浮雕,新建了药师殿、三庙、观音寺、尹秀寺、法华洞等20多个景点,使全山寺庙总数达到34座,进一步丰富了佛教氛围。积极实施隐居制胜战略,搞好洞、石、山、塔、亭、牌等开发。、以及新建或增建仙人井、朝阳洞、朝觐门、胜战塔、紫竹墙、五祖碑亭、海天佛祖牌坊等。,为岛上的自然风光和佛寺增添了不少乐趣。充分利用碧海金沙、海岛民俗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先后建设了千布沙休闲海滨公园及其游乐中心、百布沙海滩,开辟了罗家山游、海上游艇游、环岛游等多种集参与、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项目。这些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新景点的开发,为普陀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香客。
景区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坚持法治。加强防火、游览、交通安全管理,确保景区旅游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力开展“创建优美环境”活动,新建改建一批环卫设施,净化景区环境。对各景点的售货亭进行规范管理,严厉打击拉客、摆摊、宰客等行为,整顿和规范了旅游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保护海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山开展“无烟工程”,治理宾馆饭店烟尘,使景区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标准;还投入巨资修建了5台污水泵,铺设污水管道12公里,全山基本实现了污水雨水分流。
积极研究古树名木复壮更新技术,大力抢救珍稀濒危物种。广泛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2.5%,林地绿化率达到98.3%。为不断改善普陀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在保护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自2001起在全山范围内开展了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景区水平,特制定《温明创建巩固实施方案》。全山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寺庙、文明展馆、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等活动,切实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成为第一批全国AAAA旅游景区、第四批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第二批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普陀山在国内外越来越有名。近年来,来自日本、朝鲜、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游客。纷纷来山拜观音,国内游客也逐年增多。普陀山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著名的旅游景点。东海明珠普陀山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它将以崭新的海山风貌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