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历史保护建筑
因为山很陡,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所以过去很难徒步爬到山顶。幸运的是,罗山被变成了罗山公园,安装了观光电梯和栈道。傩山也是西汉梁王墓群。目前发掘清理的墓葬有三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座,分别是晋吕余一墓(傩山1号墓)、皇后墓(傩山2号墓)和汉画像石墓。1号墓和2号墓的入口已被玻璃覆盖,只有汉石墓可供游客参观。
罗山陵墓出土的文物不计其数,其中最珍贵的是罗山1号墓出土的金玉衣。晋吕余一墓位于傩山顶的东端。墓顶厚度10余米,墓道口朝东。它由两部分组成:墓道和陵墓。这是一个垂直的洞穴石墓。墓道南北宽3米,现有东西长不到10米(其余被采石破坏)。它是平底的,有陡峭的南北壁,由岩石构成。墓道用石头堵住,上面刻着名字和文字。墓室平面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7米,南北宽4米,高4米。
虽然此墓早期被盗,但在1986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仍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包括70余件玉璧、24件玉剑摆件,以及清玉阁、清玉阁、清玉柜、玉猪、玉鸽、玉鸽、玉舞者等精美玉饰。这些玉器质量上乘,装饰精美,雕刻精美。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水晶、玛瑙珠等。,以及铁刀、剑、斧等。以及木材、竹子、漆器和纺织品。
墓中出土了一件金色的玉衣,价值连城。玉衣出土时,已经散落一地。修复后的玉衣长度为1.76米,由2008块玉用金线拼接而成。古人在赋予玉各种美德的同时,认为玉是有灵性的,用玉埋尸可以使尸体不腐。“玉在九窍,死者不死。”傩山金缕玉衣的发现是继河北满城钟山王静、刘胜金缕玉衣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1988年参加北京故宫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览,1991年作为中新建交先驱赴新加坡,为中国赢得荣誉。
玉葬制度始于西周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玉衣是丧葬用玉的最高品级。根据死者的等级,玉衣有金、银、铜三种。西汉初年开始穿玉衣,皇帝、皇后、王公都可以用金玉服饰。所以可以推断,这个墓应该是西汉的梁王墓。目前,考古学家认为1号墓是梁中晚期阿良王墓。
二号墓位于山顶西侧,入口朝西,距通布诺50米。1,并与其背葬。根据出土文物和朝向,判断为王曦梁女王之墓。这座墓的结构与1号墓基本相同,由入口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呈长方形,东西长7.05米,南北宽4.1米,最高点高4.25米。此墓早期被盗多次,1993年再次被盗。公安机关追回文物300余件,主要有玉衣、玉璧、玉佩、玉猪、珠饰、砚、玉片等。1995年秋,文物工作者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清理,清理出少量的玉衣、玉片、青铜器和陶器碎片。
三号墓(汉画像石墓)位于诺山南侧的山腰上,距离晋吕余一墓和皇后墓100多米。1978期间,诺山村民发现当年被清理。虽然墓内遗物早已被洗劫一空,但墓体结构完整,出土了十余幅画像石。坟墓是东西向的,入口朝西。四面墙壁用石条砌成,顶部用石条覆盖,最后封土。墓室由墓门、前室、耳室、中室和两侧室组成。房间总长5.45米,最宽处3.58米。
该墓的石刻浮雕主要分布在前室四壁、墓门和门楣等处。后室后墙及两侧后墙上刻有十字形链纹,墓门门楣上浮雕有两条龙。石门上刻着朱雀的店铺第一环,前室西墙是车辆的骑行图。图中有两辆两轮车,伞状罩,坐两个人。图中也有七个人独自骑着马,都戴着高冠,穿着长袍,腰间系着腰带。另外三面墙上雕刻着野兽。东墙有麒麟、鸟面兽、人头龙。南墙上有鸟面兽和龙。
墓室画像内容丰富,壁上的珍禽异兽和穿壁双龙反映了汉代人们心目中的长生不老观念。自驾游体现了墓主人来世依然可以富贵荣华,过着高等级的生活。它的雕刻是以雕刻浅浮雕的形式,即先把人像的轮廓和细节刻出来,再把空地刻出来。这种画像石与南阳画像石古拙不同,密县大湖亭画像工整细腻。画面布局对称,线条疏密粗细合理,被考古学家称为豫东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建筑艺术、石雕人像艺术、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提供了重要资料。
罗山陵与保安山的王晓陵一样,属于茫荡山西汉王良陵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国的历史在西汉诸侯国中具有典型意义。经济实力雄厚,为后人留下丰富的遗迹和遗物;特殊的政治地位,一般诸侯国望尘莫及。自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刘武寿在茫荡山葬下保安山以来,梁国八代九王、皇后、妃嫔、皇族及部分近臣葬于此,且均择山安葬,历时约170年。但随着王曦梁的更替和国力的降低,王曦梁及其皇后的墓葬规模和精细程度也在降低,墓葬距离保安山梁孝王墓越来越远。茫荡山十几座小山将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西汉梁王陵墓群,这在国内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