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剪纸的历史渊源

隋唐时期,人们把剪纸视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说起来,这与杨迪·杨光皇帝有关。杨光称帝后,于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开始修建扬州。韩沟建成,运河通航后,在此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分馆。他去过扬州三次,玩得很开心。

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每当他晚上带着宫女去花园,他都不开灯,让人捉了许多萤火虫送过去。满山遍野都是荧光,亮如白昼。到了冬天,园中花木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子不减。然而,宫女们模仿民间剪纸,用五颜六色的锦缎装饰树枝,挂在树上,剪成莲花、蜻蜓、莲藕等。,把池中的冰去掉,把水一个个排列起来,就像春夏之交的绚烂风景,赏心悦目。这种“萤火园”和“剪乐”,和“失楼”、“龙舟”一样,反映了杨迪皇帝奢侈荒淫的邪恶生活,但从为花剪彩的一面,说明扬州剪纸历史悠久。

唐代,扬州就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也剪成春蝶、春钱、春胜,“挂在美人顶上或花下”,让人心情愉悦。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下“雕金夺传统,剪彩使人开晋风”的句子,赞美剪纸为人们所喜爱的美。那时候剪纸还很迷信。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纸钱是用来祭奠鬼神的。大诗人杜甫在《彭亚行》中写道:“温汤足我足,剪纸足我魂”,正是这种风俗的反映。1980年春天,扬州各界迎来“鉴真大师”回老家“探亲”。扬州艺术家制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其题写了一首《忆江南》诗,诗中有“明月唱遍满城,剪纸神奇,令人回味”一句,引用千年风俗,神来之笔,抒发故里情怀。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大型造纸作坊。唐宋时期,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贡纸。作为强大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自古以来,扬州就有很多奇花异草。唐宋以来,扬州为太守兼诗人,遣花木,饰雅,行多事,写多名篇。这是剪纸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扬州剪纸以花卉为主,确实是千年传统的重要体现。解放后,剪纸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5年成立了民间工艺美术社(现扬州工艺美术厂),把分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安排好工作条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扬州剪纸有65,438+0,000多种,销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项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确认江苏省扬州市张秀芳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9年7月6日,由中国剪纸博物馆主办的全国剪纸礼品及旅游纪念品交易会圆满落幕,这是扬州剪纸首次举办全国剪纸交易会。在博览会上,扬州剪纸推出了各种形式的包装,如书籍,相框,镜子,折扇等。,和全国各地的剪纸品种放在一起。

扬州剪纸其实很适合做旅游纪念品。它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和传统特色,价格在游客能接受的心理范围内,携带重量也较轻,受到旅游行业人士的一致重视。扬州剪纸是全国剪纸礼品及旅游纪念品交易会中交易量最大的。

在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家和旅游界人士纷纷对扬州剪纸艺术大加赞赏,纷纷建言献策:希望扬州剪纸突破传统,注重实用,赢得更大的市场。有专家认为,扬州剪纸具有艺术性,可以考虑做成大幅面,与室内装饰相结合。也有人提出剪纸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上海年轻人时髦的婚纱照也被用剪纸的形式美化了。

扬州剪纸产业发展的春天到了。2009年6月,扬州市出台了《扬州剪纸产业发展初步规划》,从文化底蕴、产业化开发项目市场前景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几年剪纸产业发展思路。继续办好两年一届的全国剪纸精品博览会,通过与各地剪纸艺术的互展交流,扩大扬州剪纸的知名度。努力打造“钟健”品牌商标,引领中国剪纸发展,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剪纸作品从设计到制作、装裱的产业链。

扬州剪纸将走产业化道路,打造全国扬州剪纸加工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5万元,为扬州剪纸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中国剪纸博物馆王静表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扬州剪纸不仅要展示高超的技艺,还要推向市场,从展示文化走向销售文化。启动剪纸专利推广项目,通过剪纸文化t恤的开发,将剪纸艺术与个性化服装巧妙融合。积极开发景点旅游纪念品,发展剪纸动漫产业,延伸从属于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探索剪纸动漫的表现形式,开发具有扬州剪纸特色的动漫作品,扩大扬州剪纸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2009年,扬州剪纸已经开始走向企业文化礼品、家居装饰用轴架产品,以及贺卡、台历、挂历、礼盒、灯笼饰品等新产品。剪纸专利推广项目将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剪纸动漫产业将在6月前完成前期洽谈,9月完成前期制作,年底正式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