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起源

豫剧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是在河南流行的流行歌曲(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北曲弦索、秦腔、周浦梆子等歌唱艺术。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居中国地方戏之首。2006年,国有专业豫剧团数量为167个,是全国专业豫剧团数量和从业人员最多的一年。豫剧以前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为早期的演员都是用自己的声音演唱,所以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是用假声把片尾的带子调大。豫剧的名称最早是指河南的各种剧种。直到1947年秋,开封、兰州、Xi安的报纸都用这个称呼来指代河南梆子。

豫剧的艺术特色

由于各地语音的差异,豫剧在音乐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采用下五音,开封等地的豫剧则采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分,豫剧艺人把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腔,把开封的唱腔称为豫东腔。

豫剧植根于中原大地,充满伟大的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咸宜老幼的表演风格,幽默乐观的语言趣味,通俗易懂的中州音韵,朴实无华、大方高贵的文化特色,以及写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群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