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十七房记》简史

据民国《镇海县志·寺下》记载,“皇公庙建在郑宅前的河运中”。黄公,名黄舒,是治水英雄。黄公庙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郑氏在屋前河中”,即十七房村道是。证明郑家在1250之前就已定居在镇路。

据光绪《郑传启·朱娟》记载,“郑氏始祖迁浦乡,择唐路(即沿路)山之孙(即十七府北侧之丘)”。《裴铺郑氏族谱及源流考》记载得更清楚:“郑氏十七房始祖,在布居徐灵乡沿山道选路,后分东、西、中三室。”由此可见,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东室、西室、中室是郑十七房的最早发源地。据郑祠堂碑文记载:“郑始祖宋为道士,以、、为寿,分东室、西室、中室。”"第六个以后,我分成十七个房间."原因是什么?郑德荣《处士东仓传》载:“老宅不足以住,乃在老宅西北角。不要露营新房子。东仓名政泉,名为十七房。”这就是17号房间的由来。

《溥杰郑氏殷宅图》载:“郑氏始祖墓地,位于沿路中房与东房之间‘金钩钓月’处”。调查证实,侯景墓地的位置与记录完全一致。据郑氏后人郑先生说:“此墓历经几代人的艰辛才得以保存。土地平整时,郑氏家族的近百座坟墓被拆除,但卫景侯墓地没有拆除。现已修缮保护,成为郑氏子孙祭祀之所。”

南宋郑氏家族迁居霞浦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临安(今杭州)是南宋的都城,由于金兵四面追击,宋朝皇室岌岌可危。帝国官僚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为了保护他们的后代不灭绝,他们试图在其他地方隐居。比如镇海的鲍、盛、方、叶,都是南宋时期的官员。宋朝南巡时,他们在偏远农村安排了很多家庭。郑也是南宋的一个大官世家,“卜居择山为孙道”是一个历史事实。据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镇北龙山郑氏族谱(龙山原属荔浦徐灵乡,十七房郑氏,现划归慈溪市)记载:“赵构莱定(宋代镇海县称定海县),宋高宗在此居住,至今已有30代(按25年计算,是700多年,恰好是南宋)。

为什么没有留在定海城,而是留在郑的府邸?《四自驾游》说得很清楚:建言三年(1129)十二月,自驾至明州,辛末,起航于被焚毁的定海郡。我悲痛地说:“我是人民的父母,我保护不了人民。”“1898年的百日生产了7000米的蹄子,让明州的居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可见当时定海郡已是一片废墟,宋高宗不可能在定海城居住。更何况南宋时,溥杰有“宫”(《谈四明》、《护西四明》第1554页),又设在溥杰港(宋代浙东进出口重镇),停靠御船安全方便,赵构住郑宅是必然的。据史料记载,郑氏镇海十七房商人是宁波帮最早的商帮之一。十七房原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占地8万平方米。由于岁月的变迁,至今仍有4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占地6万平方米。这么大规模的建筑群,不是靠做官发家致富的,而是靠世世代代外出经商发家致富的。在宁波帮早期的商人中,没有一个商人宗族集团能与之相比。

据宁波帮研究,“镇海十七室郑世昌(1664-1728)奉其父之命外出经商。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街开设了恒兴、恒利、恒和、恒远四家银行,持续时间长,作用大。直到1900年庚子事变,京中大火(八国联军劫掠所致),时任顺天知府的陈在《孟郊亭杂记》中写道:‘城毁,炉房无业,大小钱庄,京内外钱庄汇款不灵,大受影响。月日东四牌楼著名的前埔四横最先倒闭。京都成立200多年,信用最好,流传广。一旦倒闭,将影响北京几十万人的财产和生计,全国都会恐慌。"连慈禧太后都惊动了,下令拨出1万两库银援助思恒. "这是宁波商帮萌芽时期最早的商人。

第二个出去做生意的商人是郑光(1707-1780)。清初“精于白圭之术”,“能出多奇,能成千上万”在此期间,郑、郑德标等人外出经商,经营有方。“内管琐碎,外权必胜,积羡而成,浸淫为蛟川(镇海旧称)巨室。”郑德标的第四子郑勋,郑德标的第五子郑,郑德标的弟弟郑德英,郑德标的侄子郑,都相继外出经商。他们“不为生计,勤于修行,赚取双倍利息”,“老人越贤惠,越幸福。”

郑天智(1760-1868)17岁时随父亲去了岱山。他“承袭父亲的指示,反复谋划,开创事业”,而且“岱山和他的同龄人注重公共服务,成为领袖。”

从康熙到光绪中期,郑氏家族有6个商团,约40人,形成了庞大的郑氏家族商业团队。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宁波商人最活跃的地方。见多识广的郑勋,借其雄厚的资金和多年的有利时机,在上海开办了最早的宁波帮银行业务。他的生意“反复策划,反复获取信息,家族迅速壮大。”在上海银行业兴起的时候,他转到宁波创办自己的银行业,很快成为宁波的巨头。“盖张宗为为邕江中流砥柱二十年”,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郑的十七房人很聪明。为了保护自己的巨额资金和豪宅不受侵犯,还采取“买官”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据斜浦郑氏族谱,捐钱给公益事业或买官的有30多人,最大的是二等官衔。如果你这么厉害,有实力,就不怕别人欺负,所以17号房的人过了几百年的“和平”生活。在清代建筑中,有一个简单的群规,即一个群建筑是由“房间”组成的:一个单元或一个院落。而17号房则有另一种群体风格,以建筑(多个房间)为单位组成一个庭院,从而显示其雄伟壮观的精神。它的庭院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前厅”、“中厅”、“后厅”等主要建筑放在纵轴上,然后在厅的左右两侧安装相对的次要建筑“厢房”。厢房分为“明轩”和“暗轩”,形成三合一庭院。有的还在主体建筑前,再放一个叫“倒轩”的二级建筑,形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称为“南院”。这种布局适合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礼教制度,很容易区分出辈分、辈份、男女、主仆的明显差别。三合院、四合院成为十七房住宅的主要群体结构,充分体现了一代名门望族的独特风格。

俗话说:十七房有三宝,棋杆最大最高,宁波可见;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干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动。房子上有街,街上有城。城市里有商店,店铺,作坊,消防。屋外有一条环河,家家有码头,河外有一条大河,直通宁波。河边有小桥流水,鸭子戏水,杨柳拂岸,倒影斜斜。

十七间楼房相连,分分合合,楼道跨亭,檐阔,下雨天不沾水。堂门、马头墙、明堂、祠堂按等级权力划分。每家都是独立的,侧门、隔断门、大门、巷门、后门、串厅门,井井有序。走廊,车道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进了内院就像进了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最大的“后唐楼”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完整的建筑群,有17个房间。* * *由八个院落组成,四个大门南北向,马头墙鳞次栉比,气势雄伟古朴,大门正西。无论大小官员,都会停下车下马,步入御道进入内院。

17号房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泥塑、木雕、砖雕用在墙角、屋顶、屋檐、门廊、柱子、门窗等荷载较轻的地方。这些雕塑以其精致和精美而闻名。重要的地方,主要是石雕,雕刻粗糙,线条简洁。门窗装饰独具匠心,考虑周到。连小小的窗花串都刻着人物、花鸟。方行、恒德、后头楼的许多门窗上都刻有各种图案。恒德的窗板特别雅致,四周花草环绕,中间人物,有的神仙,有的罗汉。十七房称之为百罗汉图。许多格子窗都有相同的图案。房屋的格子窗是最具代表性的,门窗上雕刻着各种奇异的水果,寄托着年年五谷丰登、鱼(盈余)的美好祝愿。

17号房的装饰色彩也很有特色,白墙、灰瓦、粟色、黑色、墨绿、棕色、赭色在梁、框、托、柱、檐、壁上,形成一种简单、自然、典雅、通透的风格,将物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7号房间四周都是小河,还有数不清的小水缸和池塘。这些水系数一百年来一直保持得如镜明。他们在主河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牛羊,禁止杂物”等氏族规矩。如果宗族里有人往河里扔杂物,就要挨家挨户发馒头,或者站在阳光下公开展示,以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7号房郑氏家族是浙东一个大宗亲、商帮之家,历代名人众多。现列举一些现代名人,以飨读者。

郑景峰于1852在宁波创办全盛元集人信局,总部设在上海,在宁波、绍兴、杭州、丁琪媛设有分支机构,是国内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人信局。

郑方正,1916,与奉化郑元兴在上海共同创办于鸡蛋公司,后发展为茂昌鸡蛋公司和茂昌冷藏公司,规模为国内鸡蛋行业最大,后担任副总经理。

早年留学日本的郑尊发(1849-1970),于1924在上海集资创办民生油墨厂,任厂长,是中国民族油墨工业的先驱。1966民生油墨厂更名为英雄油墨厂。

郑嘉俊,1925出生,1948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49赴美留学,1954获化学博士学位。1957堪萨斯城中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9堪萨斯大学癌症研究院院长,当年退休。发表论文250篇,获得专利13项。设计合成了3000多种抗癌、抗疟、抗农药物,其中米托蒽醌对乳腺癌、白血病具有优异的抑制作用,获得1973至1983多项研究奖项,被中国大陆、台湾省、美国20多所大学聘为嘉宾。

郑是的二女儿,现任美国BP阿莫科全球商业中心新兴市场集团副总裁,美国和英国石油公司国际贸易副总裁。这家公司位列世界500强,近年来在四川和太仓投资数十亿美元。在北仑大榭投资65,438亿美元成立宁波华东BP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并兼任北京阿盈科东方炼化公司总裁。现在住在美国东部的格林维尔。

郑百平出生于1916。抗战时期,毕业于重庆复旦大学化学系。回到上海后,他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轻工业产品的制造。1949去台湾省加入复兴船务公司。1951任公司日本分公司经理,1959任公司驻美国、加拿大代表。1965万里轮船(美国)公司经理。

郑颖人,1933出生,早年就读于徐琪小学,抗美援朝时期参军,1956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后来被分配到军事工程学院,转到空军工程学院。少将,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国防工程学会理事。2001 65438+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长期从事军事隧道、洞室研究,完善了隧道力学理论,发展了岩土应变空间塑性和多次屈服理论,在军事地下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6获得“一代名师”称号。

郑大夫(1891-1956),本名小刚,字纲不错。家里贫穷孤独,在老家小学教书,喜欢画画,特别擅长临摹。二十多岁时,他去慈溪一家店铺负责账目,去上海卖画为生。刚开始没人管,后来一个叫杨的商人抄袭牟利达二十多年。抗战时期,画画不容易,他回乡拾柴卖饼为生。解放后,他又去了上海,全国美协招他画,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他的画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惠今对”。图片多为旧书、残帖、断信、公文、弃约、短文等。,看起来比较乱,所以也叫“打翻字纸篓”。郑的《余庆漫笔》评价说:“大赋把那些东西,正的、负的、半中间的、有棱角的、或如余烬的、或如皱纹的,错综复杂地组织起来,充分地表现了艺术意义,为人们所欣赏。”这大概也是宁波帮能够获得好评,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恻隐之心,悲天悯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出门助拜,捐资兴学,架桥铺路,建亭台楼阁,这都是近十七房的宗族规矩。他们非常重视教育,他们开办私立学校或小学。不仅学费和书是免费的,他们的邻居也可以享受。这是中国早期小规模的“义务教育”。每次遇到天灾人祸,17号房总能伸出援手。不仅开仓救灾,还成立“敦氏宗亲会”和“荷香普善会”,为死去的宗亲或无力安葬的邻居免费提供棺木和安葬。十七家的各种慈善行为和善行,往往以某些组织和基金会的形式出现。只有租金利息通过出资、捐地等方式使用,才能做到“善举在黄泽用之不竭,在老子尚可得”。十七房名声很好,有些跟他姓的小姐都以嫁给十七房为荣。

如果拿《郑十七房》和《胡雪岩故居》来比较,我认为十七房的建筑面积是胡雪岩故居的好几倍,但胡雪岩故居的豪华却达到了顶峰,耐看耐游,是十七房所不及的。胡雪岩故居只是家宅,只享受了短短几年,就被迫改名,而17号房却延续了700多年,最多时住了近千郑后裔,直到近几年才对外开放并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