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论文集
3.杨迪皇帝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是在江淮河北经济发展和隋朝统一的条件下开凿的。隋朝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省Xi市,然后建立了东都洛阳。为了沟通漕运,解决北京大量官员和军队的粮食需求,也为了解决“关河不冲”的问题,方便军事运输,加强对河北、江南等地的控制,开凿了大运河。605 ~ 610年,杨迪从北到南打通了永济运河、韩沟河、江南河,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卓君北部和余杭南部。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解决了我国通航河流没有南北流向的问题,成为一条纵横水网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为巩固团结、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五千多里的复杂地理水文环境下,对天然河流和古运河通道的巧妙利用,体现了当时中国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证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要完成这么庞大的工程,长年服务几百万人,服务期严格紧迫,不顾农民的生活。此外,杨迪多次巡视和征用民工,给劳动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4.贞观之治与初唐的繁荣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 ~ 649年),统治集团更加开放清廉,人才济济,能够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天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国力逐渐强盛,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有: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的农业内战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绅势力,使初唐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3)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治国才能是贞节之治的重要因素。(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贞观之治的内容:政治上:①知人善任,虚怀若谷。唐太宗用人“任人唯贤”、“任人唯贤”,政府机构精细化,效率高。可谏的使者直接劝谏已成惯例,情绪达到了顶点,以免决策失误。(2)革新政治:在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制定唐律。(3)重新考虑家族地位,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出身贫寒的英雄的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经济上:①轻佻,劝农桑;唐太宗继续实行均田制,以丝代役没有年龄限制。他还多次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2)戒奢从简。唐太宗贞观前期提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文化方面:推行科举,以儒为师,设置学校。这些文化措施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和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唐代初级学院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在融合中外的思想指导下,坚持反击突厥人的入侵,实行更加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保存民族部落制度,任命民族领袖来管理它,加强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贞观时期,唐太宗采取的一切积极措施不仅带来了贞观统治的繁荣,而且影响和渗透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初年,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统治”的鼎盛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和长治久安,但改变不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统治世界”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奴役之上的。
5.盛唐衰落的原因
唐朝从安史之乱走向衰落,地方诸侯割据,战乱不断,朝廷宦官与亲信争权夺利,破坏了社会经济,极大地削弱了统治力量,人民苦不堪言。最后在唐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政权趋于崩溃。907年,朱温继位,存在了290年的唐朝灭亡了。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既要把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又要认识到封建王朝的更替是由封建制度内在矛盾的发展变化引起的。①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唐初,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调整了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但没有触及官僚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反而放宽了买卖土地的限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卖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a .官僚地主的经济权力迅速发展,权利欲望膨胀。b .兵制改变,官兵制被募兵制所取代,导致我们在藩镇的部队变成了军阀割据势力。c .农民生活条件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政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是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唐初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统治。唐朝中期天宝以后,唐玄宗不思进取,奢靡腐败,将政府托付给朝臣,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矛盾(一般来说,皇权与外戚、宰相、宦官等其他政治势力之间有矛盾;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官僚之间的派系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3)军事方面:措施不当,唐玄宗在边区设置军事重镇,形成外重内轻;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各地派驻使臣,导致藩镇割据。从本质上看,统治者的腐败、政治腐败和中央集权的削弱是晚唐政治混乱、割据割据、宦官专权、任人唯亲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源于专制的中央集权。
6.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交通发达。前期统治者实行重税轻农桑政策,加强中外民族交流和经济往来,放宽经济发展环境。(1)以均田制和调租制为基础的农业全面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手工业,政府重要,而私人和家庭手工业正在发展,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大,技术分工精细,品种多样,创新,技艺高超。(3)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商品流通便利;货币统一,发行量大,出现了早期的金融机构“柜台”;市场发达,城市有“城”,管理规范,农村举办草市;商业服务组织已经发展起来,城市里有了私人商店和住宅。(4)城市繁荣。商业会繁荣,海外贸易会发展。
7.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朝时期,北方有突厥、回鹘,东北有钹,西南有南诏、吐蕃。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通过战争;建立管理机构(都督府、都督府);册封封号(封回纥、南诏首领);以及亲基督教联盟(吐蕃)。
(3)唐代民族关系史上,既有友好交往,也有军事对抗,主流是和谐友好。
(4)民族之间有大小差异,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但各有所长。
8唐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享有很高的威望。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丰富的物质基础。交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唐朝政府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愿意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唐朝周围的国家大多处于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需要互相学习,在经济上互通有无。总之,这些都促进了唐朝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盛唐文化对新罗和日本影响很大。与东南亚的交流是以佛教为纽带的;中国的造纸术是从西亚传入伊斯兰的。传播范围远至东罗马帝国和非洲。
其次,分析以下历史现象
1,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隋朝统一的主要原因是:(1)江南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相互交流,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裂和混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交流。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民族矛盾消失,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3)南朝士族的衰落,削弱了封建割据的社会基础,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4)南方陈国因腐败而衰败,军纪松懈,不堪一击;(5)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渡江准备。隋朝的统一意义重大:(1)结束了长期的分裂,使中国再次走向统一。(2)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创造条件。(3)隋朝在统一和巩固过程中所开创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2.对隋代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于杨迪的暴政,隋朝很快灭亡,因此历史上对这项巨大工程的评价褒贬不一。正确的理解是:(1)主观上,杨迪开凿大运河的动机是:①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全国的统治,这是主要目的。(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巡游江南繁华地区。(2)从历史背景看,大运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因为自三国以来,南方不断被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北方。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于是修建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统一。(3)客观地说,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必然会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所以人们将其归因于杨迪的暴政。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巩固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造福了子孙后代。
3.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首先,贞观是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相对明朗、社会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大的社会景象。其次,“贞观之治”的内容应该理解为唐太宗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三省六部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任贤和纳谏;经济上,均田制、租值调整制和轻佻的税收等。还有开明的国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第三,“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统一和巩固隋朝的政治经济措施,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②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力。(3)唐太宗及其大臣认真总结和吸取隋朝的教训,下大力气治理国家,调整执政方针,与民休戚相关。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造就了当时的经济繁荣。第四,“贞节之治”不是人间天堂。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唐太宗在位期间,也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即使是经常被后人称赞的可调教,也没有前期那么听话了。
4、三省六部的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秦汉以来三公九臣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在这种制度下,三省吾身都是宰相,各有分工,使得宰相权力自秦汉以来一分为三;三省总督等级较低,削弱了相对权力,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的职权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说明封建国家的专政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这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必须注意的是,三省相互制约,这与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不同。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旨意起草政令,门下各省只有反驳权,没有裁决权。他们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可以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和腐败,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5.“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
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主要在于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腐朽,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其次,唐玄宗用人不当,中央重用李和杨,地方重用安禄山等人。第三,扩大我国在缓冲地区使节的设置和权限。他们垄断一方的军政财权,便于扩大自己的实力,形成割据势力。同时也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使得他们敢于反抗中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表现为:①北方经济被毁,百姓流离失所,商旅断绝,人口锐减,处处荒凉。(2)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安史部将名义上投降,实际上独霸一方,拒不服从朝廷的约束。(3)造成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境地区不时告急。唐朝的衰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政治上,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派系斗争,其中藩镇割据是主因;宦官的专制权力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和黑暗;派系斗争分裂了统治阶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加速了唐朝的崩溃。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地租调节制遭到破坏。以上因素导致的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6、两个税法的特点和意义
(1)两个税法的特点是根据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两种税都是实物征收,没有强制劳动。它的名字来源于夏秋两税,来源于按照土地和财产收多少税。
(2)两个税法是我国税制的重大变革。(1)统一了中唐以来极其混乱的税制,保证了国家一定时期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过去以人口为主导的征收标准,以土地和财产为计税依据,意味着封建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两个税法比以丁为基础的租金与租金调整制度更合理。因为在租佃制下,田地和楼房的地主和占用少量土地的农民纳税完全一样。两个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封建社会主要是土地)为计税依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同时,由于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纳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负担也相应减轻。但两个税法实施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所以越来越严重;地主竭力隐藏财产,将税收转嫁给佃农,而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许多杂税,因此农民负担更重。这两部税法只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严格执行。
7.唐代的民族关系
(1)唐朝边疆发展的条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之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民族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唐太宗可以采取更加平等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初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以通往很多边境地区。
(2)正确理解唐朝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封爵、和亲、结盟。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员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军官,管理当地百姓。册封是指唐朝皇帝为了加强对本民族的联系和管理,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一定的名号或头衔。注意唐朝有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授予,不仅仅是书中提到的那些。唐与吐蕃的亲疏不同于汉与匈奴的亲疏。它没有强制因素,旨在加强汉藏之间的联系。唐蕃联盟的目的是为了约束双方的行为,维持一个良好的局面。应该说,唐朝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符合当时的实际,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3)注重民族交往的双向性。总的来说,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文化比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要先进,所以对其影响很大。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长安出现了“回鹘衣马”。
8.唐代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原因及影响。
唐朝与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如波斯、大石等都有友好关系。(具体史实见教材第四章第七节)。
其特点是:①唐代对外交流的范围更广,前所未有。②与亚洲国家的联系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唐代的对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交流、艺术交流等等。
唐朝对外交往发展的原因有:①唐朝政权强大,有一个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②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③唐朝的外交政策比较开放。(4)唐代相对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⑤唐代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洲、欧洲、非洲的土特产输入中国;唐门去天竺学煮糖之法;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在唐代被允许在中国建寺,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化、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大大加强。唐等国派出使节回国接受外国商人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流继续进行。玄奘、易经去天竺探佛;鉴真渡到了日本;波斯国王卑路斯父子死于唐朝首都,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阿新罗参加唐朝制度,进行科举考试,设置国学,教授儒学;茶叶品种、制瓷制铜等手工业从唐代传入,其姓氏、服饰、节日、习俗等。都带有中国文化色彩。b .日本的现代化是唐朝留学回国的日本人策动的。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均以唐制度为基础;法规一般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材;佛教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写作、建筑和生活方式都有唐文化风格。c .中国创立的十进制记数算法促进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造纸术传入大食;唐朝的丝绸和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9.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光照四方。主要原因有:①国家强大,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3)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吸收亚欧优秀元素。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隋唐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哲学、宗教、历史教育、文学艺术各负盛名,成就显著,异彩纷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壮观局面。